试比较中日两国摄入外来文化的态度——兼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高琦在亚洲东部矗立着两个国家,一个是扎根在亚洲大陆上的中国,一个是漂洋在太平洋上的日本。
两个国家位置相邻,在国际上更是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将常会被拿来作比较。
日本是世界上今次以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而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是什么造成今天的差异呢?追溯历史,两国的差距在近代时期就已初见端倪,尤其在摄取外来文化的态度方面,差距更为明显。
那么,中日两国摄入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中日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中国和日本都有着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日本更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才发起来的。
日本历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
第一次是大化改新。
公元645年(大化元年)的大化改新前后,日本效仿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王朝——唐朝,全面吸收中国文化,自630年至894年的264年间,日本先后19次任命遣唐使,这些遣唐的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时间长达20——30年,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已无异于中国人。
这种国家规模的吸收唐文化的活动导致当时日本文化的全面汉化,从政治、军事、土地乃至哲学、宗教、教育、文化、美术、体育、医药、风俗等无不打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被史学家们叫做“唐风文化”。
第二次是明治维新,16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相继与日本建立了贸易关系。
随之天主教也传入日本,大量的西方书籍和新思潮涌入日本,日本出现了“兰学”热。
1855年以后,日本歌幕府开始设立洋学堂,讲授西方语言、天文、地理、化学、军事、政治、哲学、法律等知识。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多次派代表团前往欧洲考察和学习,组织专业人士广译群书,介绍西方科学和文化,开始全面吸收西方的各种制度、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
整个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均被卷入这股学习西方“文明开化”的热潮之中,这一时期的“西欧文化”色彩浓重。
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不得以的依靠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民主化改革。
这次对美国文化的吸收,从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科学文化,到价值观念方面,无不改头换面,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日本文化的面貌。
中国历史上外来文化的传入高潮也有三次。
第一次是公元一世纪后印度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两千年中国文化。
古人包容百家,兼容并纳发展了具有中国文化的佛教。
第二次是17实际到清代中叶,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
这次是以一些非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为宣传内容的,且这个时期的中国还是以“天朝大国”自居,根本没有主动与西方交流,因此影响很小。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即从清代晚期直到新文化运动前后。
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的大炮代开了中国打门,清朝惨败。
为了应付着西方国家的强行入侵,清朝开始仿制西方的洋枪洋炮,西方的先进的军事科技开始进入中国。
随着交流的深入,西方的文化、政治、科学都成为清朝向西方学习的目标,清朝政府坚守者“中体西用”的宗旨,广泛的涉猎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但是仍没有触及到最根本的部分。
比较中日两国的社区西方文化史,我们不难看出两个国家同在近代时期有吸取西方文化的经历,我们不妨把这个时期拿出来比较一下两国在摄取西方文化方面的不同吧。
二、中日摄取外来文化的媒介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东亚,是东西方文明相激相荡的冲突时代,也是东亚诸国摄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新的历史时期。
1840年英国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凭借其“坚船利炮”撞开了中国闭锁的国门。
13年后,美国海军大将柏利率领“黑船”驶入日本列岛,“武力叩关”打破了日本德川幕府奉行了20余年的锁国体制。
这些外压化作一股强劲的冲击波,不仅是封闭的中日暴露在世界面前,更催促着中日带着不公平的枷锁步履蹒跚地进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秩序。
而这一时期两国的精英都怀着强烈的危机意识,把眼光由国内迅速转向海外,开始摄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①在摄取西方文化的媒介方面,中日两国是很相似的。
在近代时期,中日与世界的接触已经相当频繁,但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和经济状况下,想远渡重洋地去西方实地考察是不现实的,而从书上结出西方文化有更高的价值,因而图书成为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最主要的媒介。
但是两个国家有是有区别的,中国此时的译书是少数官僚士大夫的个人行为,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推广,因而没有组织性,而日本译西书是在幕府的组织和允许下进行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组织性;西学著作在日本的翻译和流传程度远远高于在中国的情况,如《海国图志》在中国备受冷落,在日本却大受重视;从两国翻译的西学著作的类型来看,日本已经大大优于中国了。
中日学习西学的媒介还有使节过洋。
尽管译书是一种最快和最方便的西学的方法,但是从文化是角度来看,出洋者对西学“异质文化”的亲身体验是“书籍接触”不能代替的,对增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起了巨大作用。
但是不同的是,中国出使西洋是在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下缓慢且被动的实现的,而日本是在美国“黑船”压力下,迅速而主动的开国措施。
留学是第三种中日学习外来文化的方法。
无论是翻译西学著作还是使节过洋,都不是很全面和具体,而留学海外则使两国较深度的较全面的掌握西方文化,等到学成归来就成为自己的东西,可以尽情的为国家所用。
因此近代时的中日两国多次组织留学生留学,可以做到“中体西用”。
三、中日各自摄取外来文化的特点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与中国相比,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自觉吸收日本学者高桥龟吉指出:“日本人对于外国的文化并不视为异端,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坦率地承认它的优越性,竭力引进和移植。
”②日本是一个岛国,其本身的文化积淀并不多,因此从骨子里透出了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兴趣。
当中国唐代的文化传入日本时,强烈的刺激了日本,日本自觉地吸收了唐代的制度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而西方文化传入后,是日本接触到了与唐代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此马上学习西方文化,为日本文化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和气息。
不难看出,日本始终清醒的正视自身文化的贫乏,渴望吸收先进外来文化来丰富自己。
(二)混杂兼容日本的文字,可以说是外来文化的综合。
日本人借用汉字发明了平假字和片假名。
今日的日语中,除汉语外,包含着数十种语言的大量外来语。
在信仰上,日本敬日本的神又敬中国和印度的神。
在节日上,日本人既过日本的节日又过中西方的节日。
另外在饮食、服饰、住宅方面表现出来的多文化并存的文化格局,都反映出日本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与很杂性。
(三)民族实用日本在对外来文化表现强烈的兴趣和吸收能力的同时,对自己本土文化的保护里也是很强的。
善于综合固有文化和外来文化是日本人的一大特长。
在积极摄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保证本国文化的不被冷落,表现出了很强的抗“水土流失”能力。
中国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适应性和选择性,并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尽管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远未能触及其基本体文化的核心内容。
相反,中国在输入外来文化时,却都是先给予民族化的改造,而后再加以消化和吸收。
汉语的外来词就是这一特点最有利的证据。
③但是,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封建大帝国。
欧洲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但中国却仍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统治者仍关紧国门沾沾自喜于天朝大国的“富有四海,无所不有”。
这种由来已久的文化积淀产生了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心理。
④综合来说,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不止于模仿复制,而是常常综合外来文化和固有文化,重视对实用记忆的吸收,采用了全方位、全角度的吸收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同时并举。
中国则伴随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片面孤立地吸收。
四、中日摄取外来文化的差异的原因第一: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同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历史从未断绝,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往往以老大自居,而对于外来文化则抱着轻蔑的态度,以“夷”称呼外国,对外来文化更是不重视甚至是拒绝的。
直到甲午战争惨败,中国才认识到中外文化之间的差距,于是开始向外派遣留学生,逐渐地改变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态度。
而日本在对外来文化方面的态度上,则表现出了超强的吸收性,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危机意识:一是生存条件所致,国土狭小,人口密布,资源缺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这就迫使日本人不断的追求一个有力的生存环境。
日本只有通过吸收外来文化来弥补自然条件带来的缺憾。
第二:两国吸收外来文化的方法不同日本采取了从多方面、深层次、多角度的吸收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并举。
且懂得对症下药,从多个国家学习文化,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这样吸收多元化的文化,能满足更多市民对文化的需求,也就更能减少文化吸收的阻力。
而中国则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进行片面孤立地吸收。
如洋务运动是重点在经济方面;戊戌变法是重点在政治方面。
这样中国在不同时期吸收外来文化是割裂的,致使中国仍然维持原有的旧的政治体制。
第三:自然原因的差异日本处于东亚,东西均临海,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候,文化只能在孤立的状态下萌芽,因而起步晚,发展缓慢。
同时它又处于当时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文化的边缘,使它遇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时,没有“自我中心”的偏见,能对外来文化采取较客观的“拿来主义”。
而中国是个大陆国家,西面与多个国家接壤,路上交通比较畅通,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它吸收外来文化有很大帮助,且地域广大,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在文化方面“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
五、中日摄取外来文化的差异对两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同影响中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在各自的封建社会中诞生的,但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十分顽固,而日本封建制度的发达程度远远不及中国因此社会变革的阻力没有中国的大。
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困扰着社会变革的发生,而日本商品经济的渗透则促成了开国后倒幕势力的形成。
⑤这些政治的、经济的因素固然影响着中日两国近代发展,但是两国吸收外来文化的差异对两国近代发展进程的成败至关重要。
当欧洲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已经有很大发展时,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末期,仍然固守着“天朝大国的”思想。
这种错误的文化积淀使中国人产生了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性。
尽管有林则徐魏源等首开眼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文化,介绍西方技术,但是这类知识分子仅是少数,而且在专制主义的中国,备受顽固派的摧残,他们的努力没有唤醒封建统治者,所以那些吸收欧洲文化,推行改革的主张和活动难免破产和失败。
而日本对外来文化有着清冽的新鲜感和兴趣,日本民族文化的整体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从中国隋唐时期始,日本就一直努力吸收中国文化,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更是注意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既继承了原有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又积极吸收欧洲近代文化的营养,成为推动日本社会发展的动力。
正如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所说:“对于引进欧洲近代文化,中国人比日本人方便得多,但他们对此却不关心,日本人的条件比中国恶劣,但却热心此事,故在近代化事业上比中国捷足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