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吉牧(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江苏连云港 222006)[摘 要]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各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

日本的饮食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从待客方式、菜肴的烹饪方法及见面时的问候语着手,分析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应该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形成原因;饮食习惯我曾经在一家从事食品加工的日本独资企业里工作过数年,有过许多日本同事和朋友。

与中国同事一样,我们之间也有你来我往。

遇到值得庆贺的事情,大家也会设宴庆贺一番。

久而久之,便从餐桌上知晓了“日本料理”的一二三。

特别在总部进修期间,与日本员工朝夕相处,了解了许多日本人的饮食习惯。

我发现中日饮食方面除了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以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现将拙见写出,以示比较。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

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

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子。

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

古人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

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

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 “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餐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

即使饭后餐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

”而日本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もったいない”(太浪费了)。

“料理”所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これは自分で作ったんですよ”(这是自家产的啊);“これはなかなか美味しいですよ”(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

并且,日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一番讲究,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

此为差异之一。

二、烹调方法有很大差异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味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奇、鲜”,为营养型菜肴。

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是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

日本人喜爱“あさっりした味”(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たき文化”。

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

除此之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还有“焼く”(烧、烤)、“揚げる”(炸)等有限的几种。

制做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

其做工之精细,种类之繁多,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因此,有些专业用语译成日语时,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词汇,只能做相应的解释。

如:焖:ふたをしっかりしてとろ火で煮る;炖:食品をとろ火でゆっくり煮る;炸:油で揚げる;等等。

有的中国菜肴为了翻译起来简练,干脆采用音译。

如:“烤鸭”译为“コーヤーズ”、“麻婆豆腐”译为“マーポートーフ”、“炒饭”译为“チャーハン”等等。

三、佳肴还需美酒配中国人在宴会上经常喝白酒、啤酒,有时也掺喝红酒。

日本人常喝的酒水有:啤酒、日本清酒、威士忌、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

在饮酒习俗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很大差异。

日本人敬酒而不劝酒,习惯“ちょうどいい所で止める”(适可而止)。

只要说一声“もういいです”(已经喝好了),主客双方就不再劝酒了。

这是他们的人生体味的一个很独到的地方。

中国人则习惯“酒に酔いさえすれば何よりいい”(一醉方休)。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喝酒,是与工作截然分开的,工作时间饮酒是根本不允许的。

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话题。

即使为了公司利益的宴请场合,日本人也会喝得极为谨慎与表面化。

这与中国社会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不办正经事的世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此为差异之三。

四、在“あいさつ”(打招呼)方面有差异中国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吃了吗?”,一些日本人往往对此困惑不解:怎么?已经上午十来点了,人家还能不吃饭吗?而日本人见面时通常会说“いいお天気ですね”(天气真好呀),对方~~~~~~~~~~~~~~~~~~~~~~~~~~~~~~~~~~~~~~~~~~~~~~~~~~~~~~~~~~~~~~~~~~~~~~~~~~~~~~~~~~~~~~~~~~~~~~~~~~~~~~~~~~~~~~~~~~~~~~~语音关系,桀、傑、滐、嵥,皆群母月韵。

(5)決(见月)、溃(匣物)(见匣旁纽,月物旁转)《景帝纪》:“…大水溃出。

”颜注:“旁决曰溃,上湧曰出。

”按:“決”,水从水道中流出,“溃”指水没有规律,不遵从道路的流,故二者同源。

“決”,《说文•水部》:“決,行流也。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人导之而行曰決,水不循道而自行亦曰決。

”水从水道中流出,既包括开凿壅塞,疏通水道,也包括表示大水冲破堤岸或溢出。

《尚书•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

”《洛阳伽蓝纪•城北》:“(左末城)城中居民可有百家,土地无雨,決水种麦,不知用牛。

”《孟子•滕文公上》:“決汝漢”朱熹注:“決,去其甕塞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犹防川,大決所犯,伤人必多。

”《淮南子•天文》:“贲星坠而勃海決。

”高诱注:“決,溢也。

”“潰”, 水漏出或水冲破堤岸,不遵从水道,没有规律。

《说文•水部》:“潰,漏也。

”段玉裁注:“漏,当作屚,屋穿下水也。

”水冲破堤防。

五代徐锴《说文繫传•水部》:“溃,決也。

”《国语•周语上》:“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水经注•河水注五》:“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

”参考文献:[1]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中华书局,1962.[2]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0.[3]陈建初.《释名》考论[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5]孙锡信.颜师古.中国历代语言学家评传[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6]殷寄明.语源学概论[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宗福邦等.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汉语大字典编缉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Textual Research in Paronyms in Hanshu(汉书) Noted by Yan ShiguAbstract: Hanshu(汉书) Noted by Yan Shigu has many paranomastic glosses 。

This paper does textual reseach in some paronyms in order to verify the authenticity of etymological relation。

Key words: Hanshu(汉书) Noted by Yan Shigu; paronym; textual reseach 作者简介:叶慧琼(1981-),湖南省株洲市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方向2004级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6-9-18120浅析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季彦秦粉玲(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51)[摘 要]文化的共通性的根据在于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文化的差异性的根据在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差异,尤其是各民族的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及其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的不同。

随着民族文化交往的日益扩大和深化,世界文化出现大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文化;共通性;差异性;实践1.引言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活动中,在主体与客体、人与环境、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得以形成、存在、积累、传递、发展的活动过程及其成果、中介着人与外部世界、人与社会及不同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

这一活动过程及其成果。

存在于多维度的文化空间之中,并在单向度、历时性的文化时间中行进着,表现出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这种共通性和差异性只能在创造文化的活动——实践中去寻找。

2.文化的共通性、人类性当我们以人类为实践活动主体来考察文化时,文化就显示出共通性或人类性。

各个民族、种族,不论其生活在哪一个地理空间中,他们之间都有某些共同的、可以互通的文化内容,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基线和色调。

我们可从各民族文化中,概括出人类某些共同的文化现象。

如,任何民族都要从事生产活动,都有自己的道德、法律规范,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追求;审美观念。

从人类文化进步的历程来看、人类文化可区分为五大类型。

即:(一)采集、渔猎文化;(二)畜牧文化;(三)农耕和养殖文化;(四)机器工业文化;(五)信息智能文化。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分别处于这些类型之中。

而且,每个民族的文化进步,也是向着同一顺序发展的。

文化的共通性或人类性比较明显地表现在体育运动、艺术(如音乐、舞蹈等)等方面。

体育运动越来越具有世界性、越来越国际化,奥林匹克运动就充分显示,各民族愿意接受同一竞赛规则。

各民族在服装、饮食、日用品等生活方式上,也很容易达到相互沟通和理解。

就连语言这种最具民族性的东西,也越来越通用,像英语已在国际交流中常用,虽然目前还没有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但其可能性不应排除。

文化的共通性、人类性的根据,在于共同的人类实践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是以一定的主体和一定的客体这两极的存在为前提的。

实践活动主体——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不是那种纯粹自然形成的人,而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

作为客体的外部~~~~~~~~~~~~~~~~~~~~~~~~~~~~~~~~~~~~~~~~~~~~~~~~~~~~~~~~~~~~~~~~~~~~~~~~~~~~~~~~~~~~~~~~~~~~~~~~~~~~~~~~~~~~~~~~~~~~~~~回答“本当にいいお天気ですね”(是呀,天气真好)。

我们中国人听了往往不以为然:真是明知故问,没话找话。

五、待客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好客,常常轮流作东聚餐,到了吃饭时间,如果谁说一句“走,下馆子去!”往往是邀请的人掏钱,并且在餐桌上没有两、三小时是下不来的。

而在日本,同样的场合,即使谁说 “さあ、食事に行きましょう”(去吃饭吧),那也往往是各付各帐——“割勘”,彼此之间用不着客气。

另外,日本人吃饭讲究速度,即使是公司的老板,午饭通常也只吃一碗五、六百日元的面或“弁当”(盒饭)了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