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单元核心概念: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 原始农耕(A)1、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概念: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3、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4、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意义:(1)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3)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6、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A)1、炎黄传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
“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2、禅让制被世袭制替代。
禹死后,启杀死公举的继承人伯益,夺取政权,尧舜以来的禅让制至此遭到破坏,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式的王位继承方式,是国家产生后出现的现象。
大约到夏中期之后,“天下为公”的禅让制遂为“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替代。
3、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世袭制、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是其具体体现。
二、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二里头遗址(A)考古发掘显示: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三、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1.二重证据法: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
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2.实践:参照文献《礼记·礼运》与考古发掘成果——二里头遗址相互印证展现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商朝的建立(A)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商朝。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二、方国联盟(A)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商朝的兴衰一,可以四周方国的向背为晴雨表。
至商朝末年,方国的众叛亲离,实是商周更替的一大原因。
三.青铜时代1、司母戊鼎(A)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表明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2.商朝青铜器的特征(A)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甲骨文(A)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单元核心概念: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
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
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
“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周朝的建立(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二.、封邦建国制(A)1、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3、影响: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三、周公“制礼作乐”1、周公,名旦,是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被称为周公。
2、礼的起源与概念: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3、周公制定礼乐制度:(A)(1)礼:周公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2)乐: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5课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一. 东周的建立(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
二. 社会大变革:经济领域的变革是最深刻的变革(C)1、重大的社会转型:(1)内容: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2)时间: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2、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根源。
(1)原因: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内容:a、土地制度变化:买卖与私有: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境内的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b、战争目的变化:诸侯、卿大夫们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掠地为目标。
c、阶级关系变化: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
(3)影响: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
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3、各国的内政改革--转型的途径。
(1)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2)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
(3)在战国时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
三. 百家争鸣(B)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
2.诸子百家(1)儒家①创始人:孔子。
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②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③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2)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韩非、李斯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
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3)道家:春秋时期,老子对现世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和对财富权力的追逐,具有对事物恒变、矛盾对立的转化的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
3.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A)1、战国兼并战争与七雄:(1)“战国七雄”: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趋剧烈,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作用: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国势日弱(2)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3)内容:废除井田制度,奖励农耕。
废除世卿世禄、建县制和什伍连坐。
(4)影响: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3、秦的统一.:BC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建立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C)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2、内容: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嬴政自称“始皇帝”。
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
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
3、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1)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2)建造驰道和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3)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
(4)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5)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一.原因——秦的暴政(A)1、表现(1)徭役繁重,过度征用民力。
(2)赋税繁重。
(3)《秦律》名目繁多,刑罚苛刻。
(4)一味重功利、恃酷法,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结果: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3、争权夺利斗争加剧:统治者仍忙于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灭。
二. 秦末农民起义:第一次农民起义(A)1、揭开起义序幕: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屯长的900名贫苦农民被征调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屯戍,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遇大雨延误限期。
按秦律,误期一律处斩。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2、巨鹿之战:项羽军大败秦主力于巨鹿。
3、推翻秦朝统治:刘邦则率军向西顺利进驻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
三. 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A)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为争夺权利而展开了“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三单元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单元核心概念: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
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