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水浒传》的简本与繁本
摘要:《水浒传》有简本与繁本两大版本系统,近几十年来,究竟是简本先于繁本,还是繁本先于简本,一直有争议。
本文从研究倾向的角度、版本
与祖本不确定性角度否定了“简先于繁”说和“繁先于简”说,并进一
步强调了二者是相互递嬗的发展变化关系。
对《水浒传》的两种繁简先
后观点提出质疑,并为研究《水浒传》的版本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水浒传》简本繁本关系
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水浒传》的版本情况可以算是最为庞杂的。
因为版本研究的角度和分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版本按插图分为插图本、非插图本;按字体分为大字本、小字本;按存佚情况分为足本、残本和佚本等等。
而一系列繁复的分类又都可以归到《水浒传》版本研究的两大系统中去:即繁本系统与简本系统,这一点早已达成共识。
然而近几十年来,就简本与繁本的先后渊源与关系问题,在版本学界始终争论不休,分歧颇多,一直未形成统一的定说。
一,繁简本先后问题的几种观点:
现在学术界关于简繁先后的问题主要形成了四种观点:一种是“由简入繁”说,认为简本在先,繁本是在简本的基础上增添加工发展而来,代表人物有聂绀弩、柳存仁、何满子等。
第二种是"删繁为简"说,繁本在先,简本是在繁本的基础上删减而成的,代表人物有王根林、张国光、傅隆基、刘世德等。
第三种观点是"简繁相互递嬗"说,认为各个不同的版本关系应该看成为一个密切相关而又相互递嬗、相互交织、相互发展的过程,代表人物主要是欧阳健。
第四种观点则是认为繁、简两系统在早期的演绎过程中是平行独立发展的,各有各的源头,在各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代表人物就是严敦易。
应该说,关于前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一直以来比较激烈,都各执一词的在引用具体繁简版本的事件描写、情节变化、叙述人讲话用字、文言白话词语的使用以及“田、王情节”的增添等方面中论说着简繁孰先孰后的问题。
对于第四种观点所认为的繁简是各自独立的发展,又受到了另外三种观点的批判,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历史上不可能存在两个陌生人收集到几近一模一样的话本,又在相同的素材基础上创作了相同的故事情节、相同的逻辑顺序、相同的文字语言的作品。
在诸种观点的比较研究考察中,我认为《水浒传》的繁简本是在同一渊源基础上的各自的变异发展,是在宏观背景素材下生发的微观系统化,在各自的方向上又互相影响、互相递嬗。
二,从研究倾向上,否定“简先于繁”说和“繁先于简”说从辩证的研究角度看,无论是“简先于繁”说还是“繁先于简”说,他们虽然都有一定的立论理由和依据,但也共同犯了一个弊病,就是都过于强调对客观材料的任意取舍,有断章取义的倾向。
往往这两种观点都是从微观的内容入手,从细枝末节处生发疑问,进行比较与追问,但有些疑问与探究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很容易忽视版本之间大的时代背景和彼此之间的统一关系。
这种差异性、矛盾性的出发点就呈现了一种割裂的立场,必然将繁本与简本对立起来看。
所谓的简本和繁本,只是《水浒传》版本的不同形态和类型,只有以辩证的观点把《水浒传》不同形态的版本之间的关系看成一个密切相关而又互相递嬗的
发展过程,才能对这一问题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阐述。
三,从不确定的版本与祖本中,否定“简先于繁”和“繁先于简”说
众所周知,《水浒传》的版本中有很多是残存的,而且有相当数量已亡佚。
如“武定板”的《水浒传》其实今已失传,而《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全像水浒》和《京本忠义传》都是残本。
另外,还有一些本子仅见于前人所著,而且明人吴从先读过的一部《水浒传》更为新奇, 其内容与今存各本有很大出入。
由此观之,现存的各个版本是《水浒传》实际版本的一部分,相信仍然有很多未被发现、未被研究的版本。
版本在总体构成上是不完整、不确定的。
更为重要的是,关于谁是《水浒传》的祖本问题,也一直存在分歧,形成了五种观点:一是认为施耐庵撰,题为《江湖豪客传》;王利器、郑振铎同意施耐庵撰著说,又提出《忠义传》。
二是认为罗贯中原撰。
三是认为高儒《百川书志》著录之《忠义水浒传》为祖本。
四是认为《京本忠义传》为祖本。
五是认为郭武定本为祖本。
可见,当我们在探讨简本与繁本孰先孰后的问题之前,不得不面对着版本本身不完整,现存版本的非全貌,以及祖本自身的难于确定这一系列的约数问题。
当《水浒传》的祖本与现存版本都没有一致性的结论时又怎么能得出简繁本先后的结论?正如马幼垣在《呼吁研究<水浒>简本意见书》中所说:研究版本演革、成书演易等,在未尽看现存各种重要本子,详作比勘之前,谁都无资格下结论。
”所以,“由简入繁”说和“删繁为简”说虽然各有一方面的道理,但是当置于横向的现实环境和纵向的历史史料中,就没有了可以依附的载体。
面对着空缺的证据材料,这两种观点不得不抽身,不得不显示出自身的不可靠性。
四,繁简版本的相互递嬗关系
欧阳健在他的《<水浒>简本繁本递嬗过程新证》文章中说:“只有以辩证的观点把《水浒传》不同形态的版本之间的关系看成为一个密切相关而又相互递嬗的发展过程,才能对版本的演变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阐述。
”因此,研究繁简版本的先后问题,应该把它们放置在一种宏观的视野下,在发现彼此差异的同时,更要注重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关系,通过追溯其源流和原本的同一性,明确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完成其各自的演变与发展。
根据这样一种观点,《水浒》的简本和繁本的相互递嬗的过程,大体上就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有田、王而无辽国”之简本发展为“去田、王而加辽国”之繁本;第二阶段,由“有辽国而无田、王”之繁本删节为“有辽国而无田、王”之简本;第三阶段,添加改造后的“田、王”之繁本产生前后,出现了“插增旧本田、王部分”之简本。
从中可以看出,简本与繁本均是流传了数百年的版本系统,不会出现一个系统的所有版本都先于另一个版本的所有系统的情况,它们彼此之间就是在这种交替递嬗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版本系统的发展。
而且,通过将繁本系统中的回目与简本系统中的回目进行比较,能够发现,不仅简本系统内的各版本、繁本系统内的各版本各自有许多回目是完全相同的,而且简本系统与繁本系统两者也有不少回目是完全相同的。
如百二十回本属繁本系统, 与百回繁本有渊源关系,还有征田虎、王庆情节分明是由简本相应内容敷演而来, 这也是百二十回本又被称作“繁简综合本”的原因所在。
这些说明,简本系统内的各版本同源于一个共同的祖本,即简本之原本,繁本系统内的各版本也同源于一个共同的祖本,即繁本之原本。
同样,简本系统与繁本系统也是同源于一个共同的底本的。
之所有分化为这两个系统,正是两者在
继承共同源流上的独有化和多样化的变异。
简本与繁本系统下的一系列版本不仅是本版本系统的后代,也是相互之间的后代的增补本或删节本。
它们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 呈相互交织、互相推动的情势,始终都在一个主线上交替运作,互为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聂绀弩《论<水浒>的繁本和简本》,《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2辑。
2,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 何满子《从宋元说话家数探索<水浒>繁简本渊源及其作者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4辑。
4,王根林《论<水浒>繁本与简本的关系》,《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2辑。
5, 张国光《<水浒>与金圣叹研究》,中州书画社1981年版。
6,傅隆基《从"评林本"看<水浒>简本与繁本的关系》,《水浒争鸣》第5辑。
7,严敦易《水浒传的演变》,1975年版。
8,欧阳健《<水浒>简本繁本递嬗过程新证》,《文史》1982年第15辑。
9,马幼垣《呼吁研究<水浒>简本意见书》,《水浒争鸣》第3辑。
10,张国光《<水浒传>祖本探考》,《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
11,李骞《<京本忠义传>考释》,《明清小说研究》第1辑。
12,竺青、李永祜《<水浒传>祖本及"郭武定本"问题新议》,《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