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指导记录(于玲玲)—第一周一、第一周周二前下载或借阅资料,不借阅资料者需在设计教室。
所需下载的资料有:建筑结构规范大全2013、AUTOCAD、天正建筑、天正结构、PKPM软件、各种建筑和结构施工图等,在网络平台(校外网登陆:)上下载。
周三开始可以将建筑设计方案给老师检查,第一周必须将方案上交。
手绘或电绘单线图(双线也可),按比例,A4、A3纸均可。
住宅可只绘车库小棚层和标准层、宿舍只绘标准层、教学楼、办公楼、商场若上下布局不同应分别绘制。
根据既有建筑方案绘施工图的同学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但需指导教师同意。
二、每周二3、4节为集中上课时间,五教602,如果不上,将另通知。
三、学生尽量准备手提电脑,在教室做设计,不允许在宿舍做。
前三周,学生根据自己的题目自行参观建筑物,或根据面试、实习、找工作等经历,写毕业实习报告,实习不统一组织,由学生自己找时间进行。
四、教师指导时间,每周至少两次到教室,其余时间不定期,学生每天必须到设计教室。
其他组指导教师的时间安排可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五、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指导书、指导记录等每次的讲课内容均可从结构力学网络平台下载(账号2009yulingling,密码123)。
六、建筑设计的准备工作:阅读大量的建筑施工图,参观大量已建成的建筑物,阅读相关规范条文中的相关规定,仔细阅读毕业设计任务书,有些阅读和参观工作在寒假就应该完成,并形成自己的建筑外形,如矩形、弧形、L形、U形、蝶形等等。
建筑设计的常用规范,见《常用建筑规范摘录2013修订》,里面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住宅设计规范、住宅建筑规范、办公建筑设计规范、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商店建筑设计规范、宿舍建筑设计规范等;结构设计的常用规范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结构规范需注意版本,均为2010年以后的版本,而且任务书中老师所给的规范版本也应为2010及以后版本,具体年份在规范大全中都有,同学必须对照自己的任务书检查是否一致,有时老师用的是旧版本,任务书中没有改过来,这是一定不行的,如果参照错了版本,而产生的错误的计算结果,需要重新计算。
目前我们组的选题情况是这样的:大学教学楼2位,办公楼7位,大学宿舍楼2位,多层住宅楼12位,高层住宅楼1位。
七、方案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必须要具备结构方面的相关知识,对我们结构的同学就更因应该掌握。
具体有:1、关于柱网的布置。
布置柱网时应尽量规则(黄务宿舍、元件厂、橡树湾、沃尔玛),但住宅楼的规则是相对的(福兴佳苑、蓬莱28#(一)),因为住宅楼内部布置的不规则,但应尽量保证多数框架柱能形成规则的结构体系,框架柱之间尽量在x,y两个方向用框架梁连接。
注意:只要在一条轴线上,即使偏心方向不同,也可以算作规则(蓬莱28#(一))。
常用柱距大约为6-9米之间,柱距大时,梁高相对较高(梁高大约为柱距的1/12),因此层高需设计的较大(通常建筑规范中规定的高度为净高,加上梁高才能得到层高)。
例如教学楼,梁高通常700左右,规范又要求净高不低于3.1米,因此层高可定为3.9或4.2米。
住宅楼柱距较小,通常3-6米之间,是因为层高较小,通常为2.8米(高层稍高,可2.9-3.0米),梁高尽可能控制在500以内(有填充墙处可不受此限制),否则会影响使用的净高,因此柱距不能太大。
个别地方如确实需要,可小于3米。
2、关于多高层的界定。
建筑规范中的规定,见《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简称高火规)1.0.3,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公寓、宿舍、别墅等),或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包括办公楼、教学楼、商场、旅馆、医院等)。
设计商场和教学楼的学生应注意,这两者的层高较高,商场有时会达到五米多,五层的商场和六层的教学楼有可能超过24米的规定。
结构中的规定,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简称高规)1.0.2,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以及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混凝土结构,与建筑规定基本是统一的。
建筑高度的规定:见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0.2条,抗规6.1.1注1,注意:建筑中的高度和结构中的高度不完全相同,建筑高度是到建筑做法的顶面(不包括女儿墙),结构高度是到屋面板的顶部,二者相差屋面建筑做法的厚度。
坡屋面时,建筑是到檐口的高度,结构应取至坡屋面的1/2。
建筑层数的规定:建筑中低层小于2.2米的车库、小棚以及坡屋面阁楼不计入层数,但结构中均需计入,因为结构主要以荷载为参考指标,通常有荷载的楼层应算为一层。
突出屋面的楼电梯间、水箱间无论建筑和结构均不计入层数和高度。
3、结构体系的选择。
7度抗震设防下,常规的多层建筑采用框架结构就可以了,8度时的多层建筑和7度时的高层建筑,要计算一下看看框架结构是否满足要求,不满足时需要增加剪力墙。
需满足的要求有:层间位移角(1/550)、周期比、位移比。
高层建筑为避免截面选择不足而反复计算,故需先进行电算,若确实需要增加剪力墙,就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手算。
其他同学则先手算最后电算出图。
有些高层住宅一梯六户或一梯八户,框架结构很难形成规则的框架,可采用剪力墙结构。
设计高层建筑的同学,高度尽量小于40米,才可以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否则需要用振型分解法计算,比较麻烦。
4、关于设缝的问题及平面规则与不规则。
(1)温度缝(伸缩缝):对长度大于55米的框架结构,需要设置温度缝(《混凝土规范》8.1.1),但如果长度超过55米不多,可用后浇带解决,如果超出很多,最好设置温度缝(如六教七十多米未设缝)。
剪力墙结构超过45米需设缝。
(2)抗震缝:结构《高规》3.4.3,对平面不规则的形状做了规定,若超出则为平面不规则。
因此应尽量避免不规则的情况发生,如果避免不了,应设置抗震缝(如综合楼、五教和六教之间)。
(3)沉降缝:不是必须设置的,通常在主楼和裙房层数相差很多时才需设置,如果仅相差几层,可不设置。
而近几年的经验表明,即使相差很多,也不是必须设沉降缝,可以设置后浇带解决沉降问题。
因为设沉降缝带来的问题很多,基础需断开(其余两缝基础不需断开),导致地下室漏水,而一些不设缝的工程经验也说明,沉降差异并不大,因此,应尽量不设沉降缝。
(4)缝宽的规定:混凝土规范8.1.4,抗规3.4.5-3,抗规6.1.4(框架结构、框剪结构缝宽的规定),注意:新旧抗规对缝宽的规定不同,旧规范最低为70mm,新规范增加为100mm,目前多数图纸都是根据旧规范设计的,通常不满足新规范对缝宽的规定,大家在参考时应注意改正(福兴佳苑8#)。
框剪结构的缝宽可取框架结构的70%,且不小于100mm(高度15米以下时)。
但很多建筑高度都超过15米,因此缝宽需要相应增加。
(5)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的建筑物(如中小学教学楼、宿舍),即使是7度设防,在抗震措施上也应按8度设计。
5、关于抗震设防类别。
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类,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3.0.2,3.0.3,3.0.4以及第6章。
3.0.3,丙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乙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6.0.8,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
6.0.5,商业建筑中,大型的多层商场应划为重点设防类(乙类),中小型可按丙类。
6、不要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抗规6.1.5,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至少应改为双跨框架。
但允许局部采用单跨框架。
(黄务宿舍、云海19#)框架柱之间应尽量用框架梁相连,但应避免框架梁横穿过卧室而造成床位上方有梁的情况。
若个别框架柱间确实无法用框架梁连接,可将柱间的楼板加厚至120~150mm,保证水平荷载的有效传递(钟表元件厂方案三)。
7、悬挑构件的悬挑长度。
建筑规范无规定,主要从结构方面考虑。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1,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条文解释中说明了悬挑长度大于1.5米,就属于长悬臂。
高规4.3.2,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7度(0.15g)、8度抗震设计时应计入竖向地震作用。
从避免计算竖向地震作用的角度考虑,以上抗震设防地区,悬挑构件不要大于1.5m,其他地区,不受此限。
但一般从减小负弯矩的角度考虑,所有地区尽量悬挑长度不要大于3米,跨度超过3米时最好设柱。
八、建筑设计最应注重的就是防火问题。
参见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防火规范。
1、耐火等级的概念:通常为二级(见福兴佳苑总说明),防火规范5.1.1,5.1.7,三级耐火等级最多不超过五层。
而住宅建筑规范9.2.2规定,三级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建九层,这两个规范存在矛盾,具体执行时照地方消防审查的规定,通常从严执行。
办建规1.0.3规定,办公楼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防火规5.1.8,重要公共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包括商业建筑、学校、食堂等人员密集的建筑(见本条条文解释)2、防火分区、防火门等概念(1)防火规范5.1.7,二级耐火等级的防火分区最大面积2500 m2。
防火规范5.1.11,防火分区之间需用防火墙、甲级防火门窗、防火卷帘等分隔。
如土木馆A区和B、C区为两个防火分区,之间设防火卷帘。
A区有中庭,将1~4层连通起来,因此应将四层建筑面积相加不超过2500 m2方可,五层为一个单独的防火分区。
思考:五层和下面各层之间通过楼梯间相连,是否算连通?答案:不算,三面维护一面敞开的楼梯间不算上下层的连通口。
B、C区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
又如,六教,办公楼,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不应超过2500 m2。
住宅楼:(2)防火规范5.3.1,5.3.2,公共建筑的每个防火分区不少于两个安全出口。
且安全出口应分散,不应太远,应保证每个房间至最近出口的距离符合表5.3.13的规定,如果满足不了需增加出口的数量。
出口距离也不应太近,不应小于5米。
自动扶梯和电梯不应作为安全疏散设施。
多层居住建筑每个单元每层小于650 m2且每一户距离安全出口小于15米时,可只设一个出口(防火规5.3.11),一般居住建筑都满足,因此住宅楼都只有一个安全出口。
高层住宅应参考高层防火规范,对安全出口的个数另有规定。
(3)疏散走道、楼梯宽度、疏散门等总宽度的确定,见5.3.17,可按人数最多的一层,每100人1m计算。
如某层有500人,两个楼梯口,则疏散宽度之和应大于5米,注意每个楼梯的疏散宽度为一跑楼梯的宽度,不是整个楼梯间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