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1.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4.《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6.7.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7.“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8.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9.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0.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11.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2.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13.“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14.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16.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17.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18.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19.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20.“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21.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22.“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23.“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4.“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25.《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6.“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27.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8.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29.“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30.“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31.“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3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3.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34.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
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35.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
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36.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37.行在,也称行在所。
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38.视事,视察、巡视政事。
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治事,任职,多指政事言。
39.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40.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41.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42.禁中,即宫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43.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44.曲笔,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45.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46.《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释义】正史:1.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
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
2.有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的。
参见《明史.艺文志》。
)47.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48.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49.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
(×)“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错。
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50.沙门,是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觉者”。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51.“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52.“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53.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54.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55.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
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56.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57.“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58.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59.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60.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61.72、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62.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
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63.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学位。
(×)64.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