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造地质学试题

构造地质学试题

三、填空1.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或____中的______。

(地壳,岩石圈,地质构造)3. 沉积岩中可以用来确定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斜层理,粒级层序,波痕,泥裂,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5. 岩层的产状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

(水平,倾斜,直立,倒转)6.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____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___等高线的弯曲度。

(相同,小于;)7.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____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___等高线的弯曲度。

(相同,大于)8. 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____方向弯曲。

(相反)9. 岩层的露头界线形态,决定于_____、____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岩层产状,地形)10.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厚度,产状,地面产状)11. 地层的接触关系按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两种基本类型。

(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13.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再下降接受沉积。

(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14.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再下降接受沉积。

(下降接受沉积,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等)15. 确定不整合存在的标志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地层古生物,沉积,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17. 岩石变形的五种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拉伸,挤压,剪切,弯曲,扭转)18. 按变形后的形状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_____和______。

(均匀变形,非均匀变形)19.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一般要经历______、_____和_____三个变形阶段。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破裂变形)20. 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σ1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称为_____________。

(共轭剪切破裂角)21. 剪裂角是指_____与_____夹角。

(最大主应力轴σ1,剪切破裂面)22. 最大主应力轴σ1方向与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称为_______。

(剪裂角) 25. 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这种变形称为_______。

(递进变形)26.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时间)27. 褶皱形态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____和____。

(背斜,向斜)28. 褶皱要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翼,转折端,枢纽,轴面,轴迹)29. 褶皱枢纽一定是褶曲的同一层面上_________的联线。

(最大弯曲点)30. 在横部面上,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可将褶皱形态描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立,斜歪,倒转,平卧,) 31. 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可将褶皱(位态分类)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立水平,直立倾伏,倾竖,斜歪水平,平卧,斜歪倾伏,斜卧)32. 褶皱层的上、下褶皱面倾角相等的切点的联线称_______。

(等倾斜线)33. 常见的褶皱组合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穹窿和构造盆地,雁行式,隔档式和隔槽式,复背斜和复向斜)34. 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弯褶皱作用,横弯,剪切,柔流)37. 按节理的力学成因可将节理分为______和______。

(剪节理,张节理)38. 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

(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39. 根据节理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顺层节理)40. 节理整理和统计一般采用图表形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玫瑰花,极点图,等密图)41. 在垂直于被错断岩层走向的部面上可测得的断距有_______、______、_______。

(铅直断距,地层断距,水平断距)42. 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可将断层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43. 据安德森模式,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是____直立, (σ1,)44. 据安德森模式,形成逆断层的应力状态是____直立,(σ3,)45. 据安德森模式,形成平移断层的应力状态是____直立。

(σ2,)46. 识别断层的地貌标志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山岭和平原的突变,串珠状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水系特点)47. 韧性断层主要发育在地壳的_______。

(深部)48. 反牵引构造发育于正断层的_______。

(上盘)49. 逆冲推覆体带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基本类型。

(B型俯冲,A型俯冲,陆-陆碰撞型,陆内俯冲带)50. 从几何的角度来看,任何地质构造都可以概括为_______和_______。

(面状构造,线状构造)51. 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可划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

(透入性,非透入性)52. 按劈理的传统分类可将劈理分为_____、_____和_____。

(流劈理,破劈理,滑劈理)53. 按劈理发育的不同地质背景可将劈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轴面劈理,层间劈理,顺层劈理,断裂劈理)54. 变形岩石中小型线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交面线理)55. 变形岩石中的大型线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铅笔构造,杆状构造、压力影构造)判断题1. 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的抗张强度总是小于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

√4. 岩层的视倾角永远小于真倾角。

√6. 岩层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7. 确定角度不整合主要从沉积、古生物方面。

×8. 不整合的时代就是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的那部分地层代表的时代。

√11. 岩层的出露宽度只与岩层厚度有关。

×12. 岩层的出露宽度只与岩层厚度及其产状有关。

√13. 岩层的出露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产状、地形产状及其之间的关系。

√√15.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16.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的倾角大于坡度角,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19.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的倾角小于坡度角,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21. 褶皱的枢纽一定是褶皱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22. 直立倾伏褶皱是指枢纽直立、轴面倾斜的褶皱。

×23. 直立倾伏褶皱是指轴面直立、枢纽倾伏的褶皱。

√24. 直立褶皱的两翼,其中一翼岩层产状一定直立。

×27. 断层的上盘一定为上升盘。

×29. 正阶步由缓坡至陡坡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31. 阶梯状断层是由产状大至相同的若干条正断层所组成的断层组合。

√32. 叠瓦状断层是由产状大至相同的若干条逆断层所组成的断层组合。

√34. 地层缺失一定是断层造成的。

×35. 地层重复一定是褶皱造成的。

×36. 顺层断层是指断层产状与所在岩层产状一致。

√38. 褶皱的轴面的是指平分两翼的面。

×简答题1。

何谓地质构造?答:所谓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2。

沉积岩有哪些原生构造可以判别岩层的顶底面?答:(1)斜层理:每组细层理与层系顶部主层面呈截交关系,而与层系底部主层面呈收敛变缓关系,弧形层理凹向顶面,也即“上截下切”;(2)粒级层序:又叫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变细递变,其厚度可由几厘米到几米。

两相邻粒级层之间的下层面常受到冲刷,海退层位往往保存不完整。

但也有海退层位保存完整者,即由底到顶由细到组;(3)波痕:可指示顶底面的波痕主要是对称型浪成波痕。

这种波痕不论是原型还是其印模,都是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形则是波谷凹向底面;(4)泥裂:又称干裂或示底构造,剖面上呈“V”字型,其尖端指向底。

除此而外还有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冲刷痕等,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如叠层石凸出方向往往指向岩层的顶。

3。

水平岩层有哪些特征?答:(1)地层未发生倒转的前提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岩层之上,当地形切割轻微时,地面只出露最新岩层,如地形切割强烈,较老岩层出露于河谷、冲沟等低洼处,较新层分布在山顶或分水岭上;(2)出露和分布形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出露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而不相交;(3)其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标高和底面标高之差;(4)出露宽度受岩层厚度及地面坡度的影响。

4。

不整合的识别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答:(1)地层古生物方面:上、下地层间缺失某些地层或化石带;(2)沉积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在岩性和上岩相上截然不同,两套地层间往往有古侵蚀面,并保存着古风化壳、古土壤或与之有关的残积矿床等。

上覆地层的底层常有由下伏地层的岩石碎块、砾石组成的底砾岩。

(3)构造方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强度不同,褶皱、断裂情况也各异;(4)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方面:上、下两套地层经受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期次、强度、类型及特征不同。

理论上,地层不整合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划分地层单位的之重要依据之一,有助了解古地理古环境变化;实践上,不整合面及其上下相邻岩层中,常形成铁锰磷及铝土矿等沉积矿床;是构造上的薄弱带,有利于岩浆及含矿溶液活动,有利于形成交代和充填矿床;对油、气、水的储集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