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家精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3-活性污泥法
国家精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3-活性污泥法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
第四章、污水的生物处理
教学要求
1、掌握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反应机理 2、理解活性污泥法的重要概念与指标参数:如活性 污泥、剩余污泥、MLSS、MLVSS、SV、SVI、Qc、 容积负荷、污泥产率等。 3、理解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基础及其应用。 4、掌握活性污泥的工艺技术或运行方式; 5、掌握曝气理论。 6、熟练掌握活性污泥系统的计算与设计; 时间安排 20h(其中机动2h)
7
后生动物(主要指轮虫),捕食菌胶团和原生动物,是水质稳 定的标志。因而利用镜检生物相评价活性污泥质量与污水处 理的质量。
• 思考题:后生动物的出现反映了处理水质较好,因此能否说 明出水氨氮较低,氨氮在生物处理过程中被硝化?
③微生物增殖与活性污泥的增长:
a、微生物增值:在污水处理系统或曝气池内微生物的增殖规 律与纯菌种的增殖规律相同,即停滞期(适应期),对数期, 静止期(也减速增殖期)和衰亡期(内源呼吸期)。
③泥龄(Sludge age)Qc: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或活性污泥在 曝气池的平均停留时间,即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 放污泥量之比,用公式表示:θc=VX/⊿X=VX/QwXr 。式中: ⊿X为曝气池内每日增长的活性污泥量,即要排放的活性污泥 量。
Qw为排放的剩余污泥体积。 Xr为剩余污泥浓度。其与SVI的关系为(Xr) max=106 /SVI • Qc是活性污混处理系统设计、运行的重要参数,在理论上也 具重要意义。因为不同泥龄代表不同微生物的组成,泥龄越 长,微生物世代长,则微生物增殖慢,但其个体大;反之, 增长速度快,个体小,出水水质相对差。 Qc长短与工艺组合 密切相关,不同的工艺微生物的组合、比例、个体特征有所 不同。污水处理就是通过控制泥龄或排泥,优选或驯化微生 物的组合,实现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
• 思考题:为什么说是吸附?
其吸附速度取决于 :
• ①微生物的活性程度——饥饿程度,衰亡期最强; ②水动力学条件:泥水接触或混合越迅速、越均匀、液膜更 新越快,接触时间越长则越好;泥水接触水力学状态以湍流 或紊流为好,但过大会击碎絮体。
2)微生物的代射
• 被吸附的有机物粘附在絮体表面,与微生物细胞接触,在渗 透膜的作用下,进入细胞体内,并在酶的作用下要不被降解, 要不被同化成细胞本身。
e、有毒物质:重金属、酚、氰等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前面 已述)。 Na、Al盐,氨等含量超过一定浓度也会有抑制作 用。
2、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控制指标与设计,运行操作参数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是一个人工强化与控制的系统,其必须控 制进水水量,水质,维持池内活性污泥泥量稳定,保持足够 的DO,并充分混合与传质,以维持其稳定运行,具体评价指 标如下:
b、理论推导(由试验配水研究)
由于细胞合成与内源代谢同步进行,单位曝气池内活性污泥
净增殖速度为:
(dx/dt)
=
g
(dx/dt)s
-
(dx/dt)e
式中 (dx/dt)g为净增殖速度;
(dx/dt)s为合成速度;
(dx/dt)e为微生物内源代谢速度。
其中: (dx/dt)s =Y (dx/dt) u Y为产率系数,每代谢1kgBOD合成的MLVSS量。
a.预处理设施:包括初次池、调节池和水解酸化池,主要作 用是去除SS、调节水质,使有机氮和有机磷变成NH+4或正磷 酸盐、大分子变成小分子,同时去除部分有机物。 b.曝气池:工艺主体,其通过充氧、搅拌、混合、传质实现 有机物的降解和硝化反应、反硝化反应。 c.二次沉淀池:泥水分离,澄清净化、初步浓缩活性污泥。 • 生物处理系统:微生物或活性污泥降解有机物,使污水净化, 但同时增殖。为控制反应器微生物总量与活性,需要回流部 分活性污泥,排出部分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是为了接种,排 放剩余污泥是为了维持活性污泥系统的稳定或MLSS恒定。
2、活性污泥的特征与微生物
①特征
a、形态:在显微镜下呈不规则椭圆状,在水中呈 “絮状”。
b、颜色:正常呈黄褐色,但会随进水颜色、曝气程 度而变(如发黑为曝气不足,发黄为曝气过度)。
c、理化性质:ρ=1.002~1.006,含水率99%,直径大 小0.02~0.2mm,表面积20~100cm2/ml,pH值约 6.7,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其固相组分主要为有机 物,约占75~85%。
• 减速增殖期:由于营养物质被大量耗消,此时细胞增殖速度与 死亡速度相当。活菌数量多且超于稳定,个体趋于成熟。如B 段(相当于二级处理)。
• 衰亡期:营养物基本耗尽,微生物只能利用菌体内贮存物质, 大多数细胞出现自溶现象,细菌死亡多,增殖少,但细胞个 体最大、净化效果强(对有机物而言)。同时,自养菌比例 上升,硝化作用加强。如氧化沟或硝化段(相当于二级半或 延时曝气工艺)。
b、从时间上看:
• 停带期:污泥驯化培养的最初阶段,即细胞内各种酶系统的适 应期。此时菌体不裂殖、菌数不增加。
• 对数期:细胞以最快速度进行裂殖,细菌生长速度最大,此时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丰富,生物生长繁殖不受底物或基质限制。 如A段;在此阶段微生物增长的对数值与时间呈直线关系。其 微生物数量大,但个体小,其净化速度快,但效果较差,只能 用于前段处理 (相当于生物一级强化工艺)。
• 思考题
能否通过增加污泥浓度,减少构筑物的体积,节省投资?
⑤污泥产率:
a、实际测试: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带来微生物的增殖与活 性污泥的增长,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是生物合成与内源呼 吸的差值,即⊿ X=aSa—bX。 式中⊿X:活性污泥微生物净增殖量,kg/d;
Sr:在活性污泥微生物作用下,污水中被降解、去除的 有机污染物量,Sr=Sa-Se;
一、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1. 基本概念与流程 • 活性污泥:是由多种好氧微生物、某些兼性或厌氧微生物以
及废水中的固体物质、胶体等交织在一起的呈黄褐色絮体。 •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 实质:人工强化下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包括分解和合成),
• 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p123图4-16)
3、活性污泥反应(净化)机理:
• 反应或净化:指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被微生物摄取、代 谢与利用的过程,是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作用的综合,其 机理如下:
1)初期吸附去除:
• 污水与活性污泥接触5~10min,污水中大部分有机物(70%以 上的BOD,75%以上COD)迅速被去除。此时的去除并非降解, 而是被污泥吸附,粘着在生物絮体的表面,这种由物理吸附 和生物吸附交织在一起的初期高速去除现象叫初期吸附。
•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污染物的降解主要是通过静止期、衰 亡期微生物的内源呼吸进行,并非直接的生物氧化(仅33%)。
• 引申出的问题:在利用对数期微生物进行污水净化的装置中 加大曝气强度,能否提高处理效果?
二、活性污泥净化反应影响因素与主要设
计、运行参数
1、影响因素
a、营养物 组分:有机物、N、P、以及Na、K、Ca、Mg、Fe、 Co、Ni等(营养物和污染物只是以数量及其比例相对而言)。 比例:进水BOD:N:P=100:5:1;初次池出水,100:20:2.5 (为什么?);对工业废水,上述营养比例一般不满足,甚至 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此时需补充相应组分,尤其是在做小试 研究中。
d、生物特性:具有一定的沉降性能和生物活性。 (理解:自我繁殖、生物吸附与生物氧化)。
e、组成:由微生物群体Ma,微生物残体Me,难降 解有机物Mi,无机物Mii四部分组成。
②微生物组成及其作用
• 组成: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及其食 物链。
• 细菌:以异养型原核生物(细菌)为主,数量107~108 个/ml,自养菌数量略低。其优势菌种:产碱杆菌属 等,它是降解污染物质的主体,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 力。
(dx/dt)
为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速度。
u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其中:(dx/dt)e = Kd Xv
Kd微生物自身氧化率d-1,并称衰减系数;
①微生物量的指标
a、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其由Ma+Me+Mi+Mii组成
b、混合液挥发固体浓度(MLVSS) MLVSS=Ma+Me+Mi
c、MLVSS/MLSS在0.70左右,过高过低能反映其好氧程度,但 不同工艺有所差异。如吸附再生工艺0.7~0.75,而A/O工艺 0.67~0.70。
Sa:进入曝气池污水含有的有机污染物量,kgBOD/d。 Se:经活性污泥处理后出水的有机污染物量,kgBOD/d。
X:混合液活性污泥量,kg。
a、污泥产率(降解单位有机污染物的污染量)。
b、微生物内源代谢的自力氧化率。
• 对于不同污水、废水,因有机污染物组成不同,其a、b值不 同(见P110-111表4-5、4-6) 。
可见不同增殖期对应于不同微生物组合,对应于不同生物处 理工艺。
C、从空间看:
由前至后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微生物数量由对数期逐步过 渡至衰亡期,微生物组成由细菌逐步过度为轮虫等,水质逐 步变好——类似于水体自净这一污水处理的原型。
④絮体形成:
• 活性污泥的核心——菌胶团,它是成千上万细菌相互粘附形 成的生物絮体。其在对数增长期,个体处于旺盛生长,其运 动活性大于范性华力,菌体不能结合;但到了衰亡期,动能 低微,范过华力大,菌体相互粘附,形成生物絮体,因此静 止期与衰亡期个体是活性污泥的重要微生物。
b、DO:据研究当DO高于0.1~0.3mg/L时,单个悬浮细菌的好 氧化谢不受DO影响,但对成千上万个细菌粘结而成的絮体, 要使其内部DO达到0.1~0.3mg/L时,其混合液中DO浓度应保 持不低于2mg/L。
c、pH值:pH值在6.5~7.5最适宜,经驯化后,以6.5~8.5为宜。
d、t(水温):以20-30℃为宜,超过35℃或低于10℃时,处理 效果下降。故宜控制在15℃~35℃,对北方温度低,应考虑将 曝气池建于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