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浣溪沙
A
谢谢大家!!!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朱怡煊
•
• • • •
• • • • • •
休 将 白 发
门 前 流 水
谁 道 人 生
潇 潇 暮 雨
松 间 沙 路
山 下 兰 芽
溪 水 西 流 。
寺 临 兰 溪 ,
游 蕲 水 清 泉
【 宋 】 苏 轼
浣 溪 沙
唱尚无子净短
寺
黄能再规无浸
,
鸡西少啼泥溪
。!?。。,
字意
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潇潇:形容雨声。 子规:布谷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
问题时间!!!
• 1、词中的“子规”指的是()。
• A、鹦鹉 • B、乌鸦 • C、布谷 • D、黄鹂
C
• 2、“蕲水”这个县位于今()省。
• A、湖南 • B、河南 • C、河北 • D、湖北
D
• 3、这首词写的是诗人()的观点。
• A、无需热爱生活 • B、人已迟暮,需哀伤幽怨 • C、人虽迟暮,任需乐观 • D、人已迟暮,无需作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这首词以月起兴,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 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情为基础,围绕中秋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词作上片反映执
著人生,下片表现善
处人生。
定风波
宋·苏轼
【序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 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 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
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
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
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
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
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
淡妆浓抹总相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水调歌头·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几时有》是宋代大 文学家苏轼于公元 1076年(宋神宗熙宁 九年)中秋在密州时 所作。
表示时光的流逝。
句意
பைடு நூலகம்
•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玩,寺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 规啼。
•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 松林间的沙路一尘不
染 。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 黄鸡。
背景
•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 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 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 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 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 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 作者在沙湖游玩。三月 七日,忽逢大雨,因为 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 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 狼狈。雨过天晴,作者 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 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 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 《定风波》。从文中我 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 达与乐观。
• 第四次: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 第五次: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
•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 (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 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 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 二月间。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作者此 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 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人并不能改变这 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作者 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 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C
• 4、下列不属于苏轼的浣溪沙的是() 句。
• A、夕阳西下几时回 • B、谁道人生无再少 • C、松间沙路净无泥 • D、潇潇暮雨子规啼
A
• 5、苏轼经历过()次贬官。 • A、2 • B、3 • C、5 • D、6
C
6、下列诗句正确的是()。 A、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B、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C、回首向来箫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D、回首向来啸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
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 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首七字既点出游 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作者此际漫步溪边, 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 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 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 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 人生的哲思。
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
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 仕途坎坷:
• 第一次: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 第二次,元丰二年(1079年),被李定等人诬陷后被贬,史称"乌台诗案";
• 第三次: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至此新党势力倒台.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而后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生平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