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 PPT课件
(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否一致,请 作简要分 析。(2分)
参考答案
1)白居易(1分),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 的对象不一致(1分)。 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 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1分);袁诗 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 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泪失所 的悲剧。(1分) 2)两诗的表现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对比的手 法(2分)。
唐代的咏史诗
产生背景:
唐代社会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由如日中天的鼎盛 时期渐渐至夕阳衰草的末世光景,从中唐至晚唐, 大唐的气数一天不如一天,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社会矛盾此起 彼伏,衰象日显,诗人是时代的神经, 他们十分敏锐的感受到了王朝下滑日趋没落的车音, 当他们看到那些刻着历史兴亡的残垣断壁,念及往 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寥落,不能不思索历史兴亡的原 因,尤其是对统治者的荒淫误国,以至败之,诗人 们是有着共同认识的。表现最为突出的的应属刘禹 锡。
子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乌江》 李清照
咏史诗的分类
1)诗人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 昔盛今衰、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概述: 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
社会、历史的感触,在思想内容上“出己意” (言他人所未言,翻新求异,以独到视角和 睿智简介,给读者以更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
同题多做:楚霸王项羽兵败之事
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 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杜牧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
通过对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旧时的繁 华与今日的冷清“野草花”“夕阳斜”构成一副凄 凉的景象。 再如: 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在这首诗中,“后庭花”成为联结古今的 枢机,通过,“后庭花”这样的听觉感受,联结古 今,兴发亡国之思。
深重的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咏史诗的艺术特征:对比婉讽
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读<长恨辞>》宋·李觏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 清 袁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 慨,《长恨歌》是何人的作品?这两首诗感 慨的对象及态度是否一致?请简 要阐述(4 分)
残败衰朽的时代,梦已被惊醒,需要人们能用一种 更明澈的更冷静的眼光,心态去观察、 把握,所有 的理想高调把这个时期都降低了音量,以与这个时 代相协调,咏史诗在中唐的兴起,对士人来说有某 种平抚心理创伤,维持心态平衡的作用,在一种更 高 远的基点上把时代与更为长远的历史时期联系起 来观察,使他们对于中,晚唐的命运有了某种不详 的直觉,对前景暗淡的猜测加强了他们的承受力, 使他们不再像杜 甫那样被严酷的的现实打击的遍体 鳞伤,痛心疾首。
唐代咏史诗的特点
2)借古喻今,以小见大 晚唐咏史诗喜写开元、天宝旧事象唐玄宗、
杨贵妃。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骄奢荒淫。 如: 杜枚《过华清宫三绝句三首》具体而细微的 小事,抒发的却是家国兴亡之感,诗句没有 一句议论,对唐玄宗的讽刺却见于言外。
唐代咏史诗的特点
3)好翻旧案 写作前提是巧妙的假设,独辟新意,诗人不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城、潮汐,既是
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景,联系过去与现在的关键 意想是“旧时月”当年曾映照着淮河畔那歌舞管弦、 绿樽红绣的月 轮,如今却在凄冷的夜里悄然移过女 墙。更是在低徊感叹中充满了对兴亡变化的无限沉 思。
唐代咏史诗的特点:深重的忧患意识
又如: 写显赫了二百年的王谢世族没落的 《乌衣巷》 ,
—《越中怀古 》李白
身处盛世抒发黍离之悲,足见对国运关切之 深
咏史诗的分类
2)讽刺当政者荒淫无道,以资政道。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 ) 3)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寂寞苦闷
情怀。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代表诗人:
刘禹锡、许浑、杜牧、李商隐、温重的忧患意识 (向外表现为“忧世之思”,
集中表现在以 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向内 表现,向内表现为“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 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在中、晚唐咏史诗中则 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 终极意义的忧郁。 )
学习咏史诗的意义
咏史诗体现了诗人对古史的掌握,对现实的 体验,更表现了诗人们的才情和意趣。
咏史诗
学习目标
1 了解咏史诗的定义,掌握咏史诗的特点和代 表作家。
2 尝试用这些诗歌文学常识指导实践训练。
咏史诗的定义
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 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 以 称做咏史诗。
咏史诗的主题
就借古人史事叙写自己志趣与情操(抒情言 志)。
咏史诗的分类
独怆然而涕下。” (“古人”和“来者”, 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 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咏史诗的艺术特征
1)叙议结合(先对历史事件进行高度的概括 与提炼,再加以议论和点评,阐发历史观和 抒发情怀。也可以说,借史事倾吐怀才不遇 的不平,抒胸中块垒)
杜牧《赤壁》 2)情景交融(以景显情、寓情于景) 刘禹锡《石头城》 3)对比婉讽
仅要具有诗才,而且要具有史识。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对历史政治完全是一幅了然于胸, 踌躇满志的心态,这一 点杜牧可称作是中晚 唐的“另类”。议论化的增强,对安史之乱 的 反思,对唐王朝的衰弱的忧虑。
唐代咏史诗的特点
4)工丽巧切 晚唐诗人窘于气局,限于财力,在五、七言
古诗的创作上无力与前人争胜,故除李商隐、 杜牧 等少数人外,这一时期古体诗数量剧减, 近体诗篇激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