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供应链金融创新案例(2015年4月)
供应链金融创新案例(2015年4月)
研究国际产业集团金融业务发展的轨迹,尽管产融结合是大势所趋,但不同企业对内部金融业务的定位存在差异。拿UPS和GE两大巨头的案例,来详细阐述“以融助产”和“以产带融”两种模式的差异。
UPS Capital通过货物质押、订单融资为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提供金融服务,UPS集团本身由于高评级而可以获得低成本资金,再通过UPSC将低成本资金输出给客户,UPS在金融业务上赚取的直接利润较少,但通过金融服务获取了更多客户,使得公司的主业得到了快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掌握大量优质商户资源的专业市场以商户为中心,服务上下游融资、物流等需求,将打开巨大转型空间;黄金珠宝行业品牌企业作为供应链核心,通过供应链金融突破下游扩张资金瓶颈,有望提升供应链经营效率,占据市场先机。
一、欧美产业金融结合发展历程的启示
从欧美产融结合的历程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贡献大,但资产较轻,落后的金融工具和创新技术造成中小企业的贡献与融资支持之间的不匹配。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改变了原有的“银行-企业”两点业务模式,使得”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三角形的业务模式展开成为可能,利益相关者数量的增加使得业务流程更加复杂,对信息共享的要求也更高。互联网作为技术手段使得网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现成为可能。中国正处于“由产而融”快速发展的初期,未来基于传统产业场景的垂直P2P金融模式将扮演重要角色。
通用电气的金融部门初期仅仅作为推动产品销量的辅助部门,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贡献利润来源的核心部门(GE利润占比达到30%以上),在产业部门内先形成一套金融服务的模式,再推广到集团外部,目前GE金融的业务有98%是服务集团外部客户。2015年4月11日GE Capital宣布出售贷款租赁、房地产等非核心金融业务,而保留围绕航空、能源、医疗设备等核心主业的金融服务。
以下是UPS Capital早期业务的主要流程:
①:获得了进口商提交订单信息并且已经收取出口商货物;
②:UPS提前给出口商贴现可以改善上游的资金流状况;
③:进口商收到货物;
④:进口商按时付款给UPSC。
图1供应链金融为UPS创造更多利润同时打开市场
UPS在引入了UPSC之后,不仅赚取了物流利润,还赚取了贴现业务利差的利润;对于出口商来说可以改善现金流状况,提高自身的周转效率;对于进口商来说,能够改善与上游企业之间的关系。
3
成立初期GE金融只是通过提供消费信贷帮助集团促销电器商品。随着GE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张,GE金融开始向集团利益相关者,包括客户、上游供应商甚至内部员工及家庭等内部市场和其他外部市场延伸,提供各类金融服务。但从GE金融目前的各子板块发展来看,与GE主导产业高度相关的商业贷款与租赁、能源金融服务和商务航空服务仍占据了GE金融的绝大比例。
一是设立小贷公司,以自有资金为主,向上下游企业放贷,直接收取利息收入。这一模式优点是贷款利率较高(规定上限为贷款基准利率4倍,普遍在年化15%左右),并且审核放款速度较快,期限灵活;但小贷公司受限于资金来源只能是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银行融入资金不能超过净资本50%),因此规模难以做大。
UPSC成立于1998年,2001年收购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后整合成UPSC,获得了美国本土的金融业务牌照之后,开始为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包括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服务,最近几年开始提供信用保险、中小企业贷款、货物保险等其他金融衍生服务。
在国际贸易的链条当中,涉及到A国的出口商和B国的进口商,双方如果地位不均等就会存在一方资金被占用的情况,UPS在承担国际物流业务的过程中对货物有绝对的控制权。
图4核心企业占款给中小企业带来资金压力
核心企业由于资质较好(不动产体量更大),获得银行的贷款授信更多,相反的,中小企业由于只参与产业链较小的一两个环节,不动产体量较小,高周转带来的动产体量较大。
于是造成了核心企业授信额度用不完,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基于产业的供应链金融通过商业模式的重构,将原先需要银行完成的风控环节交由核心企业,且能实现核心企业多余授信额度的转让。
2
GE集团的“3A价值法则”要求GE集团整体的信用评级必须保持在最高级别3A级,任何会影响整体评级的项目都会被否决。在金融杠杆作用下,资金成本优势被放大,从而成为GE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GE通过产业板块的合理选择,构建出一个能够产生稳定自由现金流的组合,为金融业务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2004年-2007年GE金融的年均资金缺口为200亿美元,GE的产业部门在剔除股息支付、并购投资之后的自有现金流年均保持140亿美元,这些现金大部分流入了GE金融的资金池。
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程度低,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传统的融资贷款服务只能依靠不动产作抵押,且征信、放款、风控、收款等一系列业务流程主要由银行来完成。
而从产业链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的一两个环节会产生进入壁垒较高的核心企业。他们拥有核心技术、强势品牌或核心渠道,众多中小企业围绕着这个核心企业开展业务,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焦点均汇集在这个核心企业。根据波特五力模型,核心企业由于议价能力较强,对上下游有着较强的占款能力,这也成为核心企业通过产业链变相融资的一种手段,占款固然可以通过挤压上下游获得充裕的经营现金,弊端是造成上下游资金成本急剧上升,最终可能会导致利益相关者退出产业链条,不利于核心企业的稳定经营。
专题一:产融结合下的“互联网
供应链金融从1.0发展至3.0时代,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以银行为主导的盈利模式被彻底颠覆,从“1+N”逐步转向至“N+1+N”,从单核心到泛中心,3.0版本扩链至面。供应链金融3.0的最大质变即是去中心化,以每一个企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基础,打造出全新的“N+N”模式。3.0版本将供应链生态圈整体迁入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上线,其内容不仅包含“四流合一”,更囊括了包括企业、客户、服务商的有机互动。供应链金融3.0着力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以帮助原本技术力量较弱的小微企业低成本实现电商化,使得企业能更方便快捷的在平台上对接到上下游企业,为企业打造一个“熟人间的生意圈”,实现供应链金融向“N+1+N”模式的飞跃。
从集团的历史收入结构可以看到,供应链及相关业务收入占比从2001年的5.4%提升至2007年的17.0%,之后一直稳定在17%左右的水平,该项业务的发展也经历了从2002年-2006年5年的高速发展期,在2005年增速最高达到113.1%。这一时期国际包裹收入占比也由2001年的14.1%提升至2007年的20.7%
根据央行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3年小微企业获得的贷款余额占比为29.4%,基本与资产占比匹配(资产占比为29.5%)。上述数据客观印证了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两个无奈:
第一,小微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其获得的融资支持不匹配。
第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与总资产占比绝对数值相当,反映了我国金融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主要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发放贷款,放贷技术手段有限。
国家工商总局在其发布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全国GDP总量的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完成65%的专利发明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而根据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二三产业里面小微企业数量占比达到总企业数量的95.6%,从业人员占比达到50.4%,资产占比仅为29.5%。
第三阶段:“由产而融”快速发展。该阶段形成了卡特皮勒的“设备制造+设备金融”模式和UPS的“物流服务+供应链金融”模式,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再次放松金融管控。
第四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产业集团开始审视金融业务的风险,并重组金融业务(剥离高风险业务),金融业务的占比被控制在核心企业信用所能承担的范围之内。
1、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一旦梳理清晰,在发展初期都呈爆发态势
产业金融业务发展的初期需要一定时间去梳理业务流程,并制定战略规划。而一旦业务梳理成熟,均呈现爆发之势。卡特彼勒、UPS在金融部门成立之后的2-3年供应链金融业务持续快速放量,5年内保持3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速。
2、涉足金融业务的产业集团往往都具备高资信评级
GE Capital融资租赁的业务:首先,GE金融与航空公司签署融资租赁协议;然后,GE金融直接向飞机制造商下订单、付款采购飞机。飞机生产完成后,飞机制造商交付飞机给航空公司;最后,航空公司利用飞机营运收入来按期支付租金。
图3
GE集团依托自身飞机零部件生产业务开展具有产业背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由产而融”具备发展契机
除了通用电气的GE Capital Service收入占比曾一度达到集团营收的39%之外,其他集团均将金融业务的收入或营业利润占比控制在17%以内,主要原因在于产业集团利用的是自身高评级、低资金成本的优势,而这些优势的延伸并不是无限的。换句话说,冗余授信额度的外借是有限的,产业集团要想继续维持自身的核心地位,必须控制好自身风险,在此基础上才能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图2供应链业务推动国际包裹收入占比不断提升
1
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出台法规限制了对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市场准入及相互持股,从金融业发端的“由融而产”模式受到了遏制,但是以GE集团为代表的“由产而融”模式却开始盛行。经过多年发展,最初只是GE集团内部一个辅助部门的GE金融目前掌管的资产规模已达GE集团资产总规模的77.2%,贡献集团28.9%的收入和37.8%的利润,成为GE集团的重要业务模块。
2006年,GE完成了保险业退出计划,将财险、意外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出售给瑞士再保险公司。选择相对成熟的、风险可测的金融业务,将利润贡献控制在30%左右的较低水平,是为了保证危机出现时,集团产业部门产生的自由现金足以覆盖金融部门缺口,维持整个集团的正常运营。为了维持充裕的现金流,GE产业则摒弃高波动及高耗现金流业务,如价格波动较大的煤炭、新材料(受石油价格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