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本节知识结构:
一、地壳变动的概念
二、调变动的动力一地质作用
三、内力作用及地壳运动
四、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地壳变动
(一)概念:地壳内部及其表面的一切变化被称为地壳变动二地质作用:(地壳变动是由于受到力的作用)
(一)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之为地质作用。
(二)类型:按其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播放外力作用视频内容
(三)作用特点:有时迅速激烈,有时缓慢。
注:地壳变动包括内力作用下的各种变动和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变动,其中,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下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地壳运动
播放关于地壳运动形式的flash动画,并利用书本演示地壳的水平碰撞和拉张运动。
在
演示基础上对比分析两种运动形式的异同。
(一)地壳运动的类型:
(二)地壳运动的理论基础板块构造学说
1首先分析大陆、大洲、地壳、岩石圈等基本概念。
说明六块大陆、七大洲的区别与
联系,在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基础上,说明岩石圈的构成一一由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岩石物质构
成。
包括大陆和大洋的底部。
2•分析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点主要内容
(1)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造山带和断层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大板块内部又分若干小板块。
在此基础上说明六大板块的构成,进一步说明大陆、大洲、板块的区别与联系。
具体说明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的板块所属。
同时说明太平洋是一个完全的大洋板块。
说明板块的边界有两种类型。
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2)板块处于不断低运动之中。
形成两类边界类型:碰撞一一消亡边界,拉张一生长边界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可以利用火车或汽车交通事故中,车的四周比较危险,中间比较安全。
3•板块构造学说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
板块相对移动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1)板块发生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根据两种边界
类型进一步解释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在海洋史上的年龄阶段分别处
于老年期、壮年期、青年期、幼年期、胚胎期。
(2)板块碰撞挤压地区,常形成山脉:
①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海沟、海岭,大陆板块一侧形成岛
弧和海岸山脉。
播放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视频短片。
让学生认识太平洋板块中海沟、海岭的形成和亚欧板块一侧岛弧的形成。
并进一步说明美洲西侧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是北部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落基山脉) 、南部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安第斯山脉)
的结果。
②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播放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碰撞的视频短片。
通过大屏幕进行简单的课堂练习。
(3)板块的边界常发生火山和地震。
让学生结合实际和初中所学,并利用大屏幕总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播放地质构造的
flash动画并不断进行讲解。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型变位。
在讲解地形倒置现象时,可以利用竹棍进行折断演示。
说明背斜顶部破碎易被侵蚀的特点。
禾
U用
课本中练习重点讲解各种地质构造的应用
关于地质构造应用的几点说明:
1在桥梁、公路、铁路、水库库址及大坝的选址上应避开断层,避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影响工程安全;但在水文地质勘探中,断层处往往是地下水的出露处,因为断层面上往往是地下含水岩层出露的地方,常常形成悬挂泉或上升泉。
2•在褶皱构造中寻找水或油的地质勘探中,背斜形成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形成良好的储水构造。
理由是含油水岩层中,水重而沉在向斜的底部,油轻而浮在背斜顶部。
若选水
库的坝址应在背斜处。
3.在褶皱构造中确定隧道的选址时。
应选在背斜地区,理由如下:⑴向斜中开挖隧道时,一旦打穿含水层,容易渗进地下水,防渗工作非常艰巨;背斜中渗水量要小得多,防渗要求大大降低。
⑵隧道挖通时,隧道上方的压力在向斜槽部转成拉张,使隧道对上方的支撑力能力减小,容易造成坍塌,施工,运营安全受到影响;而背斜被开挖时,隧道上方的压力会转换成挤压力,从而加大对上方的支撑力。
不容易造成坍塌,施工,运营安全得到保障。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的类型:
从外力作用的主题来分,可划分为:自然外力和人类活动两类,自然外力又可分为太阳辐射、流
水、风力、冰川、海浪、生物等外力作用
通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五种外力作用的表现。
从外力作用过程来分,可分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五个阶段。
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温度作用下的物理风化、流水作用中的风化与侵蚀(化学侵 蚀和物理侵蚀)、生物风化的作用过程。
(二)地貌类型:可分为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两种类型。
依据课本重点分析流水和风 力两种地貌类型
流水 风力 海浪 冰川 侵蚀
沟谷 峡谷
风蚀洼地 风湿蘑菇 风蚀城堡
略 略
沉积
山前冲积扇 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沙漠 沙垄 沙丘
略 略
1流水作用与地貌: (1) 流水侵蚀地貌:
① 坡面流水地貌:坡面流水侵蚀冲刷地面,使地面变得崎岖,并下切形成沟谷。
② 线状流水地貌:线状流水使沟谷加深加宽;有的地方形成瀑布和峡谷。
将届学生旅 游生活中看到的“一线天”景观
(2) 流水沉积地貌:
① 河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麓冲积扇。
② 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阔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让学生通过视频材料观察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沟谷河峡谷,观察大小不同的搬运作用 形成的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帮助学生认识重力分选作用原理。
了解河流上下游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分布规律,从而 能根据实际判断古河流的流向;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河床剖面不同层面沉积颗粒的大小变化, 判断河流地区古气候的变化。
3 •风力作用与地貌: (1) 风蚀地貌:
① 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等。
② 地表沙尘和碎屑背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面积的戈壁和裸岩荒漠。
(2) 风积地貌:
① 风在搬运途中,由于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风沙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垄等。
② 一些颗粒细小的物质沉积形成黄土高原。
播放风蚀作用原理 flash 动画,说明称得罄锤峰的形成;播放风力搬运作用视频,让学生观 察不同风力作用下的侵蚀与沉积现象。
说明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成因;让学生观看沙丘移动
成因slash 动画,使学生了解风向与沙丘坡度的关系。
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固结成岩
风化
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