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线制与中国电影发展的关系研究徐建L50914021 张二战摘要提到电影现在更多的人想到的是美国大片,对于中国电影则嗤之以鼻。
人们自然而然的就认为是中国电影制作人的差距。
但是经过我们的分析研究,我们推翻这个主观猜想。
制度!没错就是制度,这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中国电影从诞生到如今超过了百年,其间有着几代中国电影人不懈的努力与拼搏,有过辉煌有过辛酸,但是中国电影行业在九十年代后的发展兜兜转转,始终保持不了一种较高的发展水平。
这显然已经不是中国电影人的问题,而是国家政策与法制不健全导致的。
电影院线制也正是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下,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产业的巨大需求而进行的必要改革。
电影院线制从2002年实施开始,已经历时接近10年,中国电影在这段时间始终保持高票房,高增长状态。
本文首先对中国电影产业及电影院线制进行初步了解,然后着力于电影院线改革前后电影产业中一些特征数据(如电影票房,电影年产量等)进行分析评价,证实电影院线制对于中国电影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但这还是不够完整,电影院线制在国外已经发展经过五十多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我们对中美电影差距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当前中国电影院线发展状况,找出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最后我们对以上各方面进行总结并结合多方文献资料特别是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些许建议。
(由于时间及精力的限制,数据的收集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少量数据进行定性的统计分析,望老师谅解)关键词:电影产业电影院线制定性分析图表一、电影产业及电影院线制介绍电影产业当某国为了抵制美国大片的进口,将电影定义一种文化时,一位美国外交人员从容的播放着好莱坞大片,看着屏幕中恢宏逼真的画面,反问道:“这是文化吗?这只是我们的一种商品!”电影是一种独特的商品,因为物质的特殊性,它的本质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可是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它已经由最初的文化产物转变为市场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的商品。
或者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商品,它演变成为了一条完整产业链。
一种狭义的分类方法将电影分为:制作,发行,放映。
它是完整的产业化生产销售消费过程。
制片厂可以认为是生产商,负责电影的制作。
发行商是产品的中间商,负责电影的销售。
而电影院可以认为是产品的销售商,负责最终电影的消费。
这种产业化生产带来了电影行业巨大的利润,而且电影产业的开拓性非常强。
2003年美国国内影院的票房是94.9亿美元,而在海外的票房是108亿美元,影院票房一共200多亿美元,但整个电影产业的产值则达到了600亿美元,即电影收入的六分之五是由国内票房以外的版权交易、影院后市场收入构成的。
因此,现代电影产业都在努力扩展、延长市场链条,形成多元、多层的盈利模式,摆脱单纯依靠国内影院票房的营销模式。
电影院线制度所谓“电影院线制”就是以若干家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电影发行主体和若干电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
而片方只需直接与院线洽谈票房分成。
电影院线是对电影发行渠道的控制,其本质是影院的一种辛迪加组织形式。
一个典型的院线至少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至少具有国内电影发行资质的发行主体,其二是众多签约影院。
院线内的签约影院通过发行机构获得影片放映权,并根据院线协议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管理。
(图2)院线制包括三种形式:一种是产权型,院线作为一个实体,拥有旗下所有影院产权;其二是单纯契约型,院线本身只是发行方及各影院间的契约联盟;第三种是混合型,院线作为实体只掌握部分旗下影院产权,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独立签约影院加入院线,这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大院线表现较为突出。
与传统电影发行的科层机构不同,院线不受地域限制,可以是跨地区的不同发行机构与影院的联合。
从发行方角度看,院线制的实施减少了发行层次,改变按行政区域计划供片模式,打破了封闭市场和贸易壁垒。
但如果发行商面对零散的影院一家一家去谈发行。
则要花费大量推销和宣传的成本。
从影院经营的角度看,院线制是影院竞争联合的结果,因为品牌统一、资源共享、连锁经营等运营机制,影院能够获得更好的销售利润,这就是为什么院线制在国际上早就实现的原因。
这种市场形态印证了文化产业资本和市场集中速度快的特质。
中国院线制改革前电影发行中国电影行业从解放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
都是仿照前苏联的“统购统销”+“层级发行”的模式。
大小制片厂生产影片后一次性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入输出公司(简称中影)买断,后者再分别按照省、市、县这样的行政层级的发行公司发行到各电影院。
随着8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这种“全国一盘棋”模式越来越凸现其弊端,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在“制片厂——中影公司——各省级电影发行公司——市、县发行公司——电影院”链条上存在着大量利益分配不合理和互相扯皮现象。
(图1)这种情况下,院线制是电影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电影发行放映与时俱进的必然。
可以说是电影市场竞争与垄断的折衷制度,但也是这一制度的形成,大大促进了电影行业的发展。
(图1 传统电影分销网络结构)(图2 电影院线制电影分销网络结构)二、院线改革前后中国电影状况比较改革前后基本状况介绍改革前状况1993年之前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是“计划”色彩无比鲜明的统购统销(新中国成立后照搬的前苏联模式,计划经济的印记非常清晰)。
全国16家电影制片厂生产的影片都由中影公司独家垄断发行,但中影公司独家垄断发行,统购包销。
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无论每部影片的制作成本是多少,中影收购价都保持一致(在八九十年代,收购价逐渐由七八十万上涨到最高峰的120万)。
然后中影将购入的影片按照一定的“收入留成”比例交由各地省一级电影公司安排放映,无论影片票房好坏,是赚是赔,遵循“多退少不补”的原则,都跟制片厂没有关系——尽管那个票价只是三五毛钱的年代也产生过《少林寺》、《神秘的大佛》、《周恩来》等多部票房过亿的电影。
1993年,中影公司的独家经营权被中央中止,制片厂可以直接和代表了全国影院的各省级电影公司接触,但各省级电影公司的国营经营思路在地方上依然独家垄断着播映权,其利益分配体制也依然畸形,并且,在作为社会主要文娱形式的中国电影业受到电视、盗版音像等“新形式”的极大冲击而日趋萎靡的前提下,各地国营影院普遍偷漏瞒报票房收入的“行业行为”更促成了恶性循环。
甚至到21世纪时,中国电影市场市场彻底跌入谷底,甚至几乎已经萎缩到了崩溃的边缘,票房总额从80年代末的约30亿下跌到了2001年的不足9亿元。
改革后状况这里我们以2005年和2008年为例。
因为我国电影院线改革是2002年开始的,每三年进行一次电影院与电影院线的合同改签。
(目前院线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两种:资产联结和签约加盟。
两种组织方式各有利弊,前者属于院线自有品牌的“直营店”,比较容易实现院线制所要求的“四个统一”,但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
影院投资回报周期多为3~7年不等,需要中长期的培养和抚育。
但一旦走入正轨,由于院线与影院共享净票房的57%左右,收益将是非常可观的。
而以签约加盟形式进行院线扩张的所需资金较少,却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铺网扩张,但联结松散不利于统一管理,收益也只能拿到净票房的7%左右。
)2005年是国内“院线制”改革的第三年,这一年中国电影市场带给我们极大的喜悦,站在市场最前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在这一年发生了的很多可喜的变化:市场源头充满活力,生产创作连连攀高,给市场的繁荣与投资扩张带来持续动力;随着开放与改革加速,引发中国院线本质上革新,预计更多更好的市场主体在未来几年内会出现。
2005全国现有37条院线,排名前五名的院线把中国电影市场分出三大板块,因为有了这三大市场依托,凸现出五大院线重要的市场地位。
(图3)(图3 2005年五大院线票房)这五大院线托起的全国三大市场。
上海年度区域票房2.5亿元,占全国16.6%:广东年度区域票房2.4亿,占全国16%;北京年度区域票房2.2亿元,占全国14.6%。
五大院线票房之和是8.53亿元,占全国可统计院线总票房的56.8%。
三大市场之和是7.1亿,占全国47.3%的市场份额。
2008年又是一个合同到期年。
2008年,院线发展、整合与影院建设、改造的步伐明显加快,甚至成为整个电影产业中发展最为良性、稳健的市场终端环节。
全年有10条院线票房过亿,两条破5亿,两条破4亿。
前10条院线票房累计34.9亿,占据城市票房87.2%的份额。
也就在这个逐步活跃的2008年,全国院线新增118家影城,总数达到1545家,新增银幕570块,几乎每天都有一块半的银幕增加,银幕总数也达到4079块。
那么中国院线发展至今,2008年年度整体变化以及个别院线调整之后(中影星美与海南蓝海整合,辽宁北方与青岛银星整合,大地数字脱离中影南方新干线),各种变局之后不少数据显示是36条。
总之,中国电影院线在院线改革之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电影院数目上还是银幕数目是,无论是在电影的数量上,还是在电影的票房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
据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共有37条院线,1687家影院,4723块银幕。
依靠这些院线,去年全国票房取得了62.06亿元的成绩,较2008年全国票房43.41亿元增长了近42%。
数字分析1.国内总票房电影行业的发展如果用数字指标来衡量的话,最直接的应该就是票房了。
虽然电影除了票房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收入如版权,光碟发行,植入广告等等,而且票房可能只是占了电影总价值的一小部分,但是票房是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实际参与投票,有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他的价值才有保证。
从中国电影院线改革以来,中国的电影票房从2002的9亿人民币到2010年的76亿,虽然中国的电影市场在未进行院线改革前也出现过过亿票房的成绩,如轰动一时的《少林寺》,以几毛钱的票价创造了过亿票房,不得不承认是一项奇迹。
但是,由于中国电影行业软件管理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电影院的观影人次从1979年的293亿人次下降到近年的6亿人次,票房也始终保持低迷状态。
而自从院线改革后,在电影行业提高了市场化程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
票房的一路高歌猛进,连创佳绩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2.中国年产电影数如今的中国电影年产接近500部,跻身为世界第二大制片国,仅次于印度。
其中包括各种投资规模,但在院线制改革前中国的电影年产量不到两百,甚至持续低于100部。
是什么使电影产量大幅度提高呢?很简单,是市场的力量。
如果电影拍出来有钱赚,试问哪个精明的电影制片厂不会咬紧牙关多去拍几部电影呢。
随着院线改革的继续,各大电影院线为了形成规模效应,根据市场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了电影院及银幕的数量,使更多的电影能有机会和广大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