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组成。
1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5页。
2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第2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22-23页。
1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关系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法的根本分歧?1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重中之重点第40页。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第40-41页。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页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意于同一性中。
(4)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5)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第42-43页。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四)物质,运动,时空,规律以及他们的特征第23-32页。
(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特征: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3)时空:值得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泛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的哲学范畴。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制约。
(五)意识含义,能动作用,对物质的反作用,独立性第28-30页。
(1)意识含义:从起源来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来看,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从意识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物质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的发展。
(4)意识的独立性:(六)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33页。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七)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
第35-37页(1)联系: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通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包括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展作用的诸要素总和。
方法论: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
(2)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①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②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着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一种根本的显着地变化。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③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八)辩证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第二章(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比较第64-65页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在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看来,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唯心主义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
(二)辩论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第65-66页。
①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
②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这种认识论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
③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的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作出了同旧唯物主义认识完全不同的科学解释。
这种以实践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
它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也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62-64页。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
实践的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四)感性和理性认识的特点和辩证关系。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感性认识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问题: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这样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真理及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和辩证关系。
第73-78页。
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
真理只有一个。
坚持真理一元论,就要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探索和发现真理,尊重真理并按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通过人的思维表现出来,如经验、表象、概念、判断、知识、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