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的故事》叙事技巧探析摘要:《一小时的故事》篇幅短小简练,内容构思精巧。
短短一小时之中,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经历了诸多情感变化,包括对婚姻生活和自身前途命运的悲观无望、乍听丧夫之噩耗的伤心悲痛、自我意识的复苏和觉醒、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渴望,直到无情的现实最终浇灭她对生命的热情。
为了向读者逐渐介绍和呈现主人公的心理矛盾和情感变化,作者凯特·肖邦运用了设置悬念,进行铺垫,采用象征和反讽等叙事方法,将激烈的戏剧冲突最大化地展现给读者,让人一读再读,沉浸其中。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悬念象征反讽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一小时的故事》发表于1894年,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小说描写了短短一小时之内,一位美国女性露易丝·马拉德夫人情感的悲喜更替、自我意识的苏醒及生命的泯灭。
马拉德夫人罹患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受不得太大的打击,所以当大家得知她的丈夫马拉德先生在铁路重大事故中遇难的消息后,都非常担忧,不知该怎样告诉给她。
姐姐约瑟芬试探着把这一噩耗说出来,果然马拉德夫人万分悲痛,一下子倒在姐姐怀里,放声大哭。
随后,她回到楼上自己的房间,紧闭房门,将自己单独关在屋里,任由姐姐不断祈求,也不出去。
她坐在房中,透过打开的窗户望去,看着窗外初春的景色,听着远处的歌声和鸟鸣,突然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有一种微妙而又难以捉摸的东西逐渐向她走近,并占据她的身心。
对此,她初时意图抵挡,但它的力量过于强大,最终她意识到,那就是她久违了的自由。
于是,她的内心充满了激动和喜悦,似乎重新感受到了跳动的脉搏和流淌的血液。
尽管重新想起丈夫,还是会悲伤,但从此后她将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必屈从他人的意志,因此她内心欢呼雀跃。
但是,当她做好一切准备,从楼梯上走下来,打算迎接未来的时候,旅行归来的丈夫突然走进家门,于是,马拉德夫人心脏病发作。
医生诊断为:她是看到丈夫生还而死于狂喜。
《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不但是因为它的女性主题引起了评论家的关注和读者的共鸣,还在于它的精巧构思和叙事技巧。
作者惜墨如金,涉及的人物不超过四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仅为一小时,没有过多的场景描写,只是提到了马拉德家楼下的客厅和楼上女主人的房间。
但是,整部作品充满了作者的智慧,尤其是重重铺垫和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丰富的象征和戏剧化的反讽手法的应用,更是体现出了凯特·肖邦独特的叙事技巧。
二悬念和铺垫“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紧张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设置悬念“就是在作品的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倪,而又把它悬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作者凯特·肖邦采取了“透露式”的设悬方法,即先向读者透露了一个重要的故事情节——马拉德夫人患有心脏病,成功地将女主人公的生死设为故事发展的明线,让读者对此充满了关心和忧虑,再一步步地展开叙述,最终揭开谜底。
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主人公马拉德夫人患有心脏痼疾,备受折磨,然而她丈夫马拉德先生在一次铁路事故中不幸丧生,为了防止其他意外发生,别人只能“尽量小心翼翼地、用十分缓和的口吻”,将她丈夫去世的消息告知她。
作者所提供的这条线索立刻吸引了读者,让大家深深地为这位夫人的健康担忧,唯恐她受不了坏消息的打击而发生不测。
为了强调马拉德夫人心脏病的严重性,小说接着提到,作为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非常谨慎,一直等到第二份电报到来之后确认无误,才敢去通知她。
而她的姐姐约瑟芬更是“半遮半掩、断断续续地向她透露了这一消息”。
凯特·肖邦高明的叙事技巧就在于,她不断安排一些新的情节为故事的发展做出铺垫,使得读者隐隐感觉到故事发展的方向,同时又不甘于接受这样一个意料之中的结局,只好不断地对此进行猜测,希望女主人公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果然,让人欣慰的是,当马拉德夫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并没有像其他的妻子那样经历一个难以接受的过程,只是“一下子倒在姐姐怀里,放声大哭起来”,表现出“一阵狂风暴雨般的哀痛”。
女主人公的表现一方面唤起了读者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让人松了一口气,看来她能够安全渡过这一劫难了。
哭完以后,马拉德夫人回到楼上房间,但却迟迟不从房间走出来,她的姐姐约瑟芬祈求她让自己进去,不断地说“露易丝开开门,求你开开门——你这样下去会犯病的。
露易丝,你这是干什么呀?看在上帝的份上,开开门吧。
”作者借约瑟芬之口再次提醒读者,马拉德夫人所患的心脏病是非常严重的,她孱弱的身体和心脏病是周围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随时随刻都让人担忧。
作者的描写又一次牵动着读者的心,让人不禁担心主人公能否承受得了悲伤的打击,她一个人呆在屋里会不会出什么意外?但是,尽管马拉德夫人经历了激烈的心理斗争,却重燃生命的热情。
所以,当她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热情走下楼梯时,读者才真正放心了,为女主人公感到高兴,认为她终于能够战胜悲伤,心脏病不会再成为影响她生命的障碍。
然而,马拉德先生的突然归来使得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拉德夫人的心脏病又一次变得重要了,这一次却是致命的。
“医生来了,说马拉德夫人死于心脏病。
”至此,读者虽然也会对这样的结局觉得惊讶,为马拉德夫人的死而感到惋惜,但细细品味,却不得不对凯特·肖邦的安排和布局感到叹服,并全然理解作者的用心。
纵观全文,作者层层铺垫,以马拉德夫人的心脏病和由此而产生的生死纠葛作为贯穿小说全文的一个重要线索,精心设置悬念,不厌其烦地对女主人公的病情进行描写,一步步推进悬念,并逐渐揭开悬念,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能最终给小说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是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凯特·肖邦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包括“门”、“窗”、“春天”、“浓云”、“蓝天”等,向读者形象展示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马拉德夫人听闻丈夫死亡的噩耗后,起初悲痛万分,之后独自走回房间,紧闭房门,虚弱地坐在椅子上。
通过正对面打开的窗户,她看见了外面一派春的景象。
“她可以看见房前院子里的树,树梢在新春的活力中颤动。
空气中充满了春雨芬芳的气息。
楼前的街道上有个小贩在叫卖。
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歌声。
还有,无数的麻雀在屋檐下卿卿喳喳地鸣啼。
从窗口向西望去,看到的是层层叠叠浓云,浓云之间又透出一片一片的蓝天”。
19世纪后半期,肖邦时代的女性受到当时社会标准对女性的要求,不能自由表达个人情感,喜怒哀乐皆隐于胸。
因此,小说中紧闭的房门象征着女主人公封闭的内心世界,她不希望别人探知她的内心,即使是自己的亲人,因此才会独自回房,不让任何人陪伴,任约瑟芬怎样敲门也不打开,因为她要理清楚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在此之前,又岂能容他人窥视。
但是当她关上门的时候,却从未曾想过也要关上窗户,而是任它敞开着,方便自己往外看。
这扇窗则象征着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觉醒,是她走向自由和独立的过程,禁锢刻板的生活使得她不由地想给自己打开一扇窗户透透气,她意识到“自由了!身体和灵魂全都自由了!”她可以充分地“透过敞开的窗户,吮吸生命的甘露”。
正常情况下,失去亲人只会让人悲痛欲绝、愁容惨淡,看待周围的一切也觉得毫无生意。
然而,透过打开的窗户,马拉德夫人看见的却是春的生机盎然,这“春天”在女主人公看来,则象征着她充满活力的新生活。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万物更新,失去了代表法律的丈夫的管制,她有了别样的心情欣赏窗外的景色,充分享受所有的轻松和自由。
对马拉德夫人而言,“层层叠叠的浓云”无疑代表当时的社会环境,各种各样的社会力量,是不会允许妇女尤其是寡妇有过多的权利,但是浓云中透出一片一片的蓝天,什么东西正“从云天里爬出来,穿过空中的声音、气息和色彩,向她走了过来”,给了她新的希望,障碍固然很多,自由的生活还是逐渐显现出来,让人不由地产生憧憬和向往。
四“生”与“死”的戏剧冲突和反讽效果“反讽叙述希望达到的效果,与叙述者字面上的陈述往往是错位的,‘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其基本的修辞面貌。
反讽通常有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两种方式。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凯特·肖邦采用了情境反讽这一叙事技巧。
《一小时的故事》虽然只是发生在一个小时当中,但其中涉及到的主题之一却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生与死,这一主题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并成为小说中最大的冲突和讽刺。
小说以“死亡”话题开始,马拉德夫人听闻丈夫的死讯,当然悲痛万分,因为她身患心脏病,身边的人担心她很有可能因为这一沉重打击而出现意外,影响到她自己的生命。
普通夫妻自然是生死与共,一方去世,另一方也生不如死。
然而小说中,丈夫的死反而唤醒了马拉德夫人对于生命的热爱,从传统的观念来看,这就是对凯特·肖邦时代婚姻的最大讽刺。
当女主人公从伤恸中平静下来,逐渐接受现实,并且意识到“在这一痛苦时刻过去了之后,将会是许多许多完全属于她自己的岁月”时,她甚至伸出双臂,开始欢迎未来。
周围的人绝想不到,正是马拉德先生死亡的消息让他的妻子看到了眼前的新生活,“木然迟钝的目光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惧神情从她的眼睛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热切和闪光。
她的脉搏在激烈地跳跃,流动的血液使她浑身上下的每一寸肌肤感到了温暖、感到了松弛。
”女主人公重新找到了生命的希望,她领悟到“在未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为她活着,她自己将为自己而生活”。
而且“她迅速地做了一个祈祷,希望自己能够长寿”。
让人感觉讽刺的是,仅仅就在前一天,她还不知拿自己今后漫长的一生怎么办,甚至一想起来就会不寒而栗。
所以接下来,心灵和精神世界已经完全脱胎换骨的马拉德夫人“眼睛里闪烁着炽热的胜利之光”,以迎接新生活和新生命的姿态,像一位胜利女神一样走下楼梯。
但是,等不及她完全走到楼梯口,作者所安排的又一次生与死的戏剧性冲突出现了,“有人用钥匙打开了前门”,马拉德先生风尘仆仆,但却安然无恙地走进家门。
尽管作为朋友的理查德担心马拉德夫一见他就发出尖利的叫声,慌忙想要将他挡在身后,但还是晚了一步。
最终,“医生来了,说马拉德夫人死于心脏病。
”丈夫的生不但没有带来预想的劫后重逢、夫妻团圆的效果,反而果断地结束了这位妻子的性命,一方的“死而复生”所引发的只不过是另一方的“生而复死”,这又是作者对于久受压制的、缺乏人性和平等尊重的旧时婚姻的讽刺。
小说的结尾是“喜亦杀人”,可是倘若我们不陪着马拉德夫人经历这样的悲伤、平复、苏醒、重生的过程,又怎能理解这“喜”是如何杀人的,也就无法体会到作者的独具匠心、她所要表现出来的戏剧效果以及这结尾中包含的意味深长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