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摘要: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称呼语具有指称特征和语用特征。

翻译称呼语应该充分考虑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等制约因素,通过一定的转换实现最大程度的“等值”效用。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特征;语境;翻译称呼语是指发话人在直接语言交际语境中用于称呼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

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呼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传递给受话人的第一信息。

称呼语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肖旭月,2003) 。

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阻止交际的正常进行。

由于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和辈份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亲疏、情感和当时情景不同,称呼语的选择使用也会不同。

因此称呼语具有表达“角色、地位、亲疏、态度、情感”等多种语用功能。

中西方一些学者大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对称呼语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布朗( Roger Brown) 和福特(Marguerite Ford) 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欧·特里普( Ervin ·Tripp ) 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称呼语选择中可能的制约因素。

中国语言学家的代表人赵元任先生和陈原先生从历史、文化、民族的角度研究了称呼语的意义和演变。

本文通过分析英汉称呼语的类别和语用特征,探讨如何在语境制约下实现英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

一、称呼语的类别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必须使用某种称呼语。

汉英两种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称呼特点。

王得杏先生指出,与汉语中多样化的称呼形式不同的是,英美国家基本称呼形式只有两种: (1) 称谓词+ 姓; (2) 名(王得杏,1998) 。

笔者认为,英语中的称呼语形式并不像王得杏先生所说的那样简单,它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英汉称呼语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 姓名称呼语英语中对姓名的称呼形式是“名”(first name, FN) 和“称谓词+ 姓”(title + last name, TLN) 。

例如,人们可以称“Tom Smith”为“Tom”或“Mr. Smith”。

英语没有“称谓词+ 名”(title + first name) 这种称呼形式,例如上面的“Tom Smith”不能被称为“Mr. Tom”。

汉语的姓名称呼语则灵活得多,可以称呼“姓+ 名”,“名”,“姓+称谓词”,“名+称谓词”,“姓名+称谓词”,还可以称呼“小/ 老+ 姓”和“姓+老”。

例如,人们可以称“张大民”为“张大民”,“大民”,“张先生”,“大民先生”,“张大民先生”,“小张/老张”,“张老”。

(二) 亲属称呼语在亲属称呼语方面,汉语比英语复杂得多。

汉语有非常多的亲属称呼语,例如,“伯父、姨父”区分血缘和非血缘,“侄儿、外甥”区分家族和非家族,“姑妈、姨妈”区分父系和母系。

英语中的一个称呼语却可以等于汉语中的好几个称呼语。

例如,“uncle”=“叔叔、伯伯、姨父、姑父、舅舅”,“aunt”=“婶婶、伯母、姨母、姑妈、舅妈”,“cousin”=“堂兄(弟) 、堂姐(妹) 、表兄(弟) 、表姐(妹) ”。

(三) 职业称呼语汉语的职业称呼形式是“姓/ 名/ 姓名+ 职业”,而英文的职业称呼形式是“职业+姓名”或“职业+ 姓”,不能“职业+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语中,如果某人是“老师”、“建筑师”或“工程师”,人们不能称他/ 她为“…老师/ 建筑师/ 工程师”,而应称为“…先生/ 女士”。

例如,Tom Smith 是位老师,人们不能将他称作“Teacher Smith”,而应该是“Mr. Smith”。

(四) 零称呼语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零称呼语。

例如汉语的“喂,嗨,那个谁”等,英语的“Hello, Hi,Hey, Excuse me”等。

在中国,零称呼语必须谨慎使用,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然而,在英美国家,无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零称呼语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二、称呼语的语用特征称呼语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指称交际对象,但由于受社会交际礼仪或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话语或字面的指称对象与实际指称有时会出现“表里不一”的现象;又有某些称呼语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还具有隐含的附加意义(包惠南,2003) 。

因此,称呼语作为言语交际的先导语,具有多种语用特征。

(一) 称呼语的指称特征称呼语的指称特征即指称呼语具有一定的社交指示功能。

它能反映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权势、亲疏等。

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可以引导我们在不同的社交场合选择符合社交需要的称呼语。

例如,丈夫是妻子的上司经理,在公司公开场合里,妻子必然选择尊称来称呼丈夫,如“张经理”,以符合双方的权势关系。

但是在家里等私人场合,妻子则直接称呼丈夫的名字或用各种昵称来称呼,符合了双方的身份和亲疏关系。

(二) 称呼语的语用特征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言中的任何一句话,其意义不等于一个字一个字意义的总和,而是还多些什么。

这里多出的意义就是语用学中的言外之意。

因此称呼语不仅具有指称特征,同时还具有语用特征。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指出,人们说话时同时在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即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周明,2000) 。

称呼语的语用特征主要表明了发话人对受话人的一种感情色彩,如请求、指责、亲昵、威胁、讽刺、戏谑等。

实际应用中具体体现哪种语用功能,要结合语境而论(刘萍,2003) 。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简·奥斯汀(Jane Austin) 的名著《傲慢与偏见》中有一段Bennet 夫妇的经典对白。

W (Wife) :“Oh ! Single,my dear, to be sure! 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 . .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H ( Husband ) :“How so? How can it affect them ?”......W:“But,my dear, you must indeed go and see Mr. Bingley when he comes into the neighborhood. ”H:“It is more than I engage for,I assure you. ”W:“Mr. Bennet, how can you abuse your own children in such way ?”......H:“You mistake me,my dear. I have a high respect for your nerves. ”以上会话中,Bennet 夫人试图说服丈夫去拜访年轻富有的Bingley先生。

在劝说时,Bennet 夫人两次使用了“my dear”的称呼,符合了夫妻双方的平等与亲昵关系。

但是Bennet 先生在回答中一再缺省称呼语,传达了自己冷漠和不赞成的态度。

Bennet 夫人被激怒,改用“Mr. Bennet”称呼丈夫,表明了生气和疏远的情绪。

此时,Bennet 先生用“my dear”回应妻子,意欲拉近双方的交际距离。

由此可见,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

译者在处理称呼语的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制约因素,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等值”翻译。

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语境存在于一切形式的语际交流活动中,只要有语言的交流,特定的语境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李铭,2002) 。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语境的影响并利用语境来进行称呼语的选择。

钱冠连先生对语境进行了定义和分类:语境是指言语行为赖以表现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这个环境既包括语言符号内的因素(linguistic context) ,即上下语(可听的) 或上下文(可见的) ;还包含语言符号外因素(extra - linguistic context) ,它可以是外在于人的、显性的、可见的现场,如地点、对象、场合、自在物体、意外出现的人或物、自然环境等等,也可以是隐性的、不可见的背景,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与历史事件等等(钱冠连,2002) 。

总的说来,语境可概括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

关于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纽马克(Newmark) (1982) 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

”对称呼语的翻译,仅仅从语言内部本身的规则和语言之间的转换法则着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进行分析。

(一) 言内语境与翻译在一篇文章中,同一个称呼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有时是不同的。

翻译时应充分考虑上下文,以确定说话人的感情,做出“等值”的翻译。

例如:原文:“You're wasting your time. I'll never marry that whore. ”But they said indignantly,“What a way to talk ! Aren't you ashamed of yourself ? We can take you to the rabbi and have you fined for giving her a bad name. ”(Gimpel the Fool) 译文:“你们是白费口舌。

我他妈的八辈子打光棍也不要那个破货。

”那伙人一听火了,叫道:“怎么说话呢! 说这话你脸不红吗? 你小子这样败坏人家的名声,告到法官那儿是要受罚的。

”通过上下文我们知道,傻瓜金贝尔是个什么话都敢讲,什么话都敢问的人。

当听说别人要把作风不检点的埃尔卡(Elka) 介绍给他作媳妇时,他恼羞成怒地说出了上面这番话。

译文通过增词法将称呼语“I”和“you”分别译成“我他妈的”和“你小子”,准确地传译出了金贝尔的愤怒情绪,也充分体现了原作的风格。

如果译者只简单地将“I”译为“我”,“You”译为“你”,原作的语言意义虽然准确,但风格受损,译作就平淡无味。

(二) 言外语境与翻译言外语境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显性的,即“情景语境”;一种是隐性的,即“文化语境”。

人们根据情景的变换选择不同的称呼语。

即使同一称呼语在不同的情景下,表达的意思也可能不一样。

译者应结合这一语境因素对称呼语做出准确的翻译。

例如,在英语中,“sir”可以对多种受话对象使用。

警士对他的上级的命令回答说:“Yes,sir. ”酒店服务员对客人的吩咐回答说:“Yes,sir. ”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回答说:“Yes,sir. ”在这三个语境中,同样的称呼语回答了不同的受话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