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河南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经济学专业2009级1班学生姓名陈学印指导教师赵永柯2012年 6 月 16 日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来实现的。

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 但产业基础总体上比较薄弱, 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产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及发展状况首先,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方面。

从第一产业中占比大的农业和牧业来看,2005 年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67.1%, 牧业占28.3%, 2010 年农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到56.5%, 农业比重明显下降而牧业则大幅度增加到37%。

在种植业内部,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也有较大改善, 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 粮食和经济作物比例得到调整, 大宗农作物开始向优质高产高效专业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

其次, 河南省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速度加快, 2010年比2005 年增长18.7%, 工业对GDP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3. 3%大幅上升到2005年的11.8%, 构成了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其中轻工业增长经历了重工业拉动、轻工业跟进、轻重工业同步增长的变化过程。

轻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7. 5下降到2005年的34.9%, 同期重工业所占比重由62.5%上升到65.1%。

2001年之后, 重工业的比重加速提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19%提高到2005年的6. 9%, 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再次,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

主要表现在金融保险证券业稳步发展; 市场流通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发展步伐加快, 为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由2001年的3. 5% 提高到2005年的40. 3%。

河南省位于中部地区, 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 形成了有河南特色的产业结构。

第一,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及比较。

在第一产业中, 农业仍占有绝大比重, 高于全国49. 7%的平均水平6.8 个百分点。

这也说明河南仍然是一个种植业大省, 粮食生产在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及比较。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 而工业则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从全国来看, 2005年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6.3%、54.7%和39%, 其中工业为47.9%。

工业内部的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

由于河南省资源禀赋好, 自然资源相对丰富, 采掘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4 个百分点, 资源型工业的特征相对比较明显, 而制造业则相对比较薄弱, 占比78.7%,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 工业中的公用事业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就轻重工业来看, 虽然重工业所占比重与全国接近, 但在重工业内部主要还是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 而加工工业则低于全国5.5个百分点。

在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占83.8%,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应地, 以非农产品为材料的轻工业仅占16.2%,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及比较。

20世纪90 年代以来, 河南第三产业总的发展态势是不断上升的。

但与周边及东部省份比较, 差距却很大, 说明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

2005年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0%, 明显低于全国39. 9% 的水平。

从内部结构看, 河南省第三产业的三个层次即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商贸仓储等传统产业中, 新兴产业发展较慢, 基础产业快速扩张, 而传统产业则趋向饱和, 产业结构与现实市场需求结构之间尚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二、当前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当前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三次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

一、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没有得到彻底改造, 农业在整个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由于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因而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上存在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率低、农业占用劳动力大等问题, 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高,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

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性失衡没有彻底解决, 具体来说, 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附加值高、技术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产品没有形成支柱产业,而一般技术水平的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再次, 第三产业相对滞后,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着结构低水平。

表现为生活型服务业长期占主导, 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 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咨询服务业严重落后。

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在交通运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金融、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产业结构层次低, 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弱, 社会积累规模小,资本投入不足。

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滞后使工业化在该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强大吸纳能力的一般特征不是十分明显。

这也说明劳动力要素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度比较低下。

劳动力作为消费者又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公共财政的消费支出, 这无疑会影响积累资金的聚集和投入, 在其他社会资本尚存在进入障碍的情况下, 必然影响和制约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产品结构初级化严重。

河南省丰富的资源优势, 迟迟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地区强势。

产业结构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使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资本供给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性主导产业等的发展需要, 结构升级缓慢。

另外, 较低水平的产业供给决定了河南省的产品结构存在较为明显的初级化特征。

(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经济体制僵化束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深层次的改革还未完全到位, 传统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经济活动中政府发动和参与程度高, 市场的基础作用力还很弱。

其突出表现,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 河南省国有经济比重过大, 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以及外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非国有经济比重偏低。

二是国有企业的制度变迁缓慢, 实现形式单一。

河南省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一直步履缓慢,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 严重束缚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市场体系不完善, 市场机制不健全。

资本市场建设滞后, 功能极其弱化, 不仅严重制约着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的有效聚集和扩张, 也成了资产的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的桎梏。

资金投入不足, 产业集中度低, 企业和产品的竞争能力差。

多年来建设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河南省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因素。

缺乏更新改造, 生产技术设备工艺落后, 技术水平难以提高, 企业发展后劲和竞争力严重不足。

当今社会科技正在成为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提高的主力。

在发达地区, 科技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在进入工业中级阶段后, 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相对减弱, 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下降, 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的高辐射性、高增长性和高带动性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

然而, 河南省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 横向比较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 科技与人力资源均低于全国水平。

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效应差。

此外, 世界及我国的经济实践都证明构建大的都市圈对工业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我国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有著名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 它们都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经济核心地带。

河南省虽也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构想, 但因整体经济实力不强, 其辐射带动功能还很微弱, 这导致河南省工业化水平相对滞后。

三、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政策建议产业结构升级要结合本地实际, 构筑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

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和重点, 应该是立足于河南省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充分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后作出正确选择。

(一)加快体制创新步伐, 尽快形成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机制形成和完善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有效机制。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本质上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而市场机制则是推动这一过程的基本力量。

形成和完善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有效机制, 最重要的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奠定产业调整升级的微观基础。

在今后时期进一步加大全省企业的制度创新力度。

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与完善以资本市场为主的市场体系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体系, 为企业的市场运作提供良好载体与环境。

建立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机制, 重视发挥产业政策的宏观导向作用, 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规划和相应的政策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 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必将加速转向以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为主的轨道。

当前尤其需要转变政府管制经济的方式。

注重运用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杠杆作用, 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 形成较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

政府还要增强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职能, 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合理化, 避免因信息不完备而出现大的投资决策失误。

注重产业的地区布局规划, 引导发展产业集群。

未来时期, 将是产业地区结构大变动的时期。

产业发展规划应从过去的总量规划转向产业地区结构规划, 以地区的环境容量、基础设施条件等为约束变量, 以形成地区间的合理分工、优化布局结构为目标, 制定产业发展地区规划, 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手段。

(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应是适应性调整, 而应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 不是局部的调整, 而应是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全面调整。

因此, 要从根本上解决河南省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这就要求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 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利用新技术装备新产业将区位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 用知识化组合工业化, 把发展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为重点,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