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论文完成日期2013 年 4 月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11秋汉语言文学(本科)张帆(1161001262901)【内容提要】:本文从白居易二百余首诗歌中的酒、琴、江、月等众多意象中,筛其贯穿于诗人一生的“月亮”意象,总结出“月亮”这一形象在诗人坎坷多舛的一生中充当着四种角色:“月亮”,于诗人,它是忧患烦愁的载体,是关注民众的替身,是抒怀寄情的依托,是思亲和友的媒介。

月亮,一直是诗人心情起伏的直接反映者和权威见证者。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月亮替身依托媒介一白居易诗歌的概述“诗印高提教外禅,几人针芥得心传。

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三如是评价白居易。

盛唐是诗家辈出、诗星璀璨的一个时期,既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也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更有李白、杜甫这两位双子星座。

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这种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入中唐,该如何发展,成了许多诗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而这种思考的结果,便有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和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两大诗派,中唐诗坛才有了可与盛唐相抗衡的实力。

而在这些诗人中,白居易以其明确的诗歌理论和勤勉而多产的诗作毋庸置疑地确立了其在中唐诗坛的宗师地位。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留下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中诗歌约三千余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①白居易算是一个长寿者,他经历了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等八个皇帝的统治。

自诗人二十九岁登第起,他的创作就同他的仕途沉浮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他的诗歌,揭示出一位正直、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心态,揭示出造就他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那个阶层的特质。

从他的诗歌中,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一个和传统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唐人眼中的现实世界。

诗人的一生是坎坷的,充满痛苦的,而诗人的作品也伴随诗人一生,因为诗人要抒情,要谏言,要生存,要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终身。

自古诗歌要抒情述志,情感的抒发忌直露而尚含蓄,借助相宜之景物、意象,将情感呈现出来,这才有诗味。

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生命。

意象包含主体的“意”和客观的“象”,含“意”之“象”不再是现实中的客观物象,而是带有主体情志,“象”与“意”已融为血肉相连的一体,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

“意”的对应物——“象”被某种“意”长期浸泡,遂逐渐人格化、象征化了,被赋予种种同人的情感命运相关的意义。

题材与意象的相伴,使得意象具有了稳定的内蕴。

如柳、长亭、把酒之于送别,雁、月之于相思,于是这些意象具有了原型的特征。

内容积淀成形式,形式一旦形成,又有唤起内容,调动情感的作用。

读者从这些寄寓着诗人烦恼与忧伤、理想与瞩盼的客观物象上,品味出现实生活中的诸般情思。

风花雪月是历代诗歌的重要题材,吟风弄月又似是诗人们的专利。

诗人爱月,月爱诗人,“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张先《菩萨蛮》)。

在我国历代堆叠而成的诗词群峰上,汇聚而成的诗词长河中,始终朗照着一轮皎洁的月亮,始终流泻着一股清冽的月辉。

古代诗词中的明月,完全人格化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有时,明月是一位丰姿绰约的佳人,温情万端,善解人意;有时明月也是一个任性逗人、性格执拗的“犟姑娘”;有时明月又是一位可亲可近可邀可伴的挚友。

月与人的心灵回应,跟人的思想默契,传达人的情感,寄托人的思绪。

诗人们游观伤别写月,相思离愁写月,抒情言志写月。

弦月纤纤,满月圆圆,千百年来确实一直是诗人笔下的偏爱,“月色更添春色好”②(贾至《别裴九弟》),明月在我国古典诗词的阆苑中,始终可人无限,春意浓浓。

白居易的一生,无论是从社会,从仕途,还是从家庭角度都是不尽人意的。

“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期君君不至,人月两悠悠”;“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无论诗人高兴、痛苦、失望、思念,那一轮明月,总还是那样时圆时缺,总还是那样或清辉或玉环,它就是诗人起伏不定的一生的见证,它就是最能明了诗人心理与志向的胜过元稹的“挚友”。

《醉吟先生墓志铭》如此回顾其一生:前后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

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那么,月亮到底与诗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二月亮,是诗人忧患烦愁的载体。

(一)诗人如何与月亮结为知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了,这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十七年后(772),白居易降临到这个帝国的土地上,局势表面上已经比较安定了。

虽因藩镇割据,战乱时有发生,破坏的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但比起大乱的岁月,人们重新鼓起了勇气,似乎都觉得如果诞生一位圣明君主,加上贤臣辅弼,开元、天宝盛世也许会重新回来。

诗人在这样的希望中来到了人间,也带着同样的希望踏上人生的旅途。

然而,他的生活从起步就被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他耳濡目染了军阀的厮杀、关中的大饥荒;而贞元十年(794)父亲死后,年青的诗人一方面饱受了种种煎熬,另一方面也促使诗人志向的立成。

在父丧服满后的不久,将之饶州,孤舟一只,载着忧愁的诗人,头顶的明月第一次打动了诗人: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

烦冤寝不得,夏夜长于秋。

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

(《将之饶州,江浦夜泊》)藩镇作乱,加上连年灾荒,诗人随家人迁到符离,又逃难于苏杭等地,流离转徙,居无定所,亲身体验了“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的生活。

一直埋头苦读的诗人从此与月亮结为知音,伴随诗人终生。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

《夜闻歌者》烟淡月濛濛,舟行夜色中。

江铺满槽水,帆展半樯风。

《江夜舟行》愤怒、困惑、迷茫、委屈,一股脑儿向诗人袭来。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③,他明白,对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报复真的来临了;但他又不明白,自己的一腔忠诚,一片赤心,为什么圣明君主竟视而不见呢!在前往江州的途中,他的万般思绪化作诗行,一首首诞生。

诗人夜泊鹦鹉洲,秋月映照得江水更加清澈。

传来的歌声打破了诗人的思绪,少妇的不幸遭遇使自己对政治上所遇挫折感到前途渺茫,诗人心灰意冷,黯然神伤,于是以诗来抒写自己心中的悲伤事。

在去往江州的途中,孤舟载着诗人,只有月亮一直陪伴在诗人身边。

(二)《琵琶行》的诞生江州司马,这是一个无法施展才华的闲适之职。

很显然才尽其用的工作机会与环境没有了,其“志存兼济”、“为民请命”的更高更大层面上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环境条件也就同时意味着丧失。

因此他惨淡经营的精神家园和孜孜追求的理想人格也就轰然被摧毁。

通往高高庙堂的道路被无情切断,理想人格的政治条件也灰飞烟灭,高层次自我价值需要的实现就必然地渐行渐远。

面对突如其来的这种人生打击,处于焦灼而空虚心理状态下的白居易,就迫切地需要寻求其他的方式来填补和满足业已形成的精神空向。

对白居易来说,此时,欣赏音乐尤其是欣赏来自唐朝流行音乐之乡长安的“京都声”就是再好不过的精神抚慰方式了。

千古名篇《琵琶行》诞生了。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在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作者和朋友饮酒作别。

几杯浊酒赶不走因朋友离别而带来的悲伤,借酒消愁愁更愁,于是只好默默地望着倒映在江中的月亮。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

这里的“茫茫”,既写出作者与朋友分别后,朋友将踏上茫茫之路,天高地远,相会无期,自己若有所失深感惆怅的情怀,同时也写出了江面上的茫茫水烟,这水烟如同愁丝万缕。

缠绕着作者的心,“江”、“月”无声,但作者却心潮涌动。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当琵琶女曲终收拨的时候.白居易及其朋友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眼望“江”、“月”,默默无语,此时无声,却胜过有声。

虽然音乐已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而那一轮倒映在江心的明月似懂人情,仿佛也为这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女现在凄凉孤寂的生活向谁诉说?琵琶女现在内心的痛苦又有谁了解?琵琶女在江口独守空船的日子里,绕船陪伴的只有那明亮的月儿和寒冷的江水呀!月明星稀的夜晚,琵琶女独守着船儿,透过船窗,那秋日寒江冷月不正感受着她现在的孤独与凄凉?而白居易旋即吟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何等相怜相惜的心境!“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倾听了琵琶女的自述,自然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更是叹息不已:首先,“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无趣生活;其次,“地低湿”的住地,“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恶劣环境;最后,那“杜鹃啼血猿哀鸣”的村野之乐。

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诗人此时的生活是孤寂无聊的,心情是凄凉悲苦的,不管是春天江边鲜花盛开的早晨,还是秋天明月朗照的夜晚,诗人只有独杯自饮,聊解心愁以打发时光了。

春去秋来,诗人伴着涨落的江水和圆缺的明月排遣那“秋月夜取酒独倾”的苦闷牛活。

这寒江冷月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诗人的苦闷与孤独。

“江”,“月”正是诗人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见证者!这月啊,无论诗人是何种心情,遭遇何种不幸,是处于忧患中,烦恼中,愁闷中,它总是缺了又圆,圆了再缺。

把自己的这一切不愉快都委托给了月亮罢,也许,唯有月亮,才能真正了解诗人的心!三月亮,是诗人关注民众的替身。

白居易登第后,被诏入翰林,次年除左拾遗,充翰林学士。

面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和强大的政治势力,他没有多少思想准备,但觉得实现理想的机会到了,为国报效的机会到了。

他要将自己所体察到的民情反映给皇帝,要改变不合理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要为冤狱翻案,要为百姓减轻赋税,他要关心民生的疾苦,要把眼光铺向天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笔倾吐出来……白居易的早期生活算是一帆风顺,一路凯歌。

经过自己的刻苦勤奋,二十余岁进士及第,即授校书郎、周至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场角色,人臣之贵,可见一斑。

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为民请命“的使命,他不是贪图享乐的一派,无论是青云平步,还是蹉跎岁月坎坷曲折,对百姓的深深的关怀和同情,始终贯穿于白居易一生,在他的身上始终闪现出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光辉。

回看归路傍,禾黍尽枯焦。

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

《月夜登阁避暑》那是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天。

“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

清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

”在这样的月夜,登阁避暑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在回家的途中,看到路旁“禾黍尽枯焦”,今年农民的收成又会大减了。

“将何救旱苗”?抬头望望明月,似无任何天降甘霖的迹象,农民的苦日子何时才能到头啊!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上阳白发人》这些“入时十六今六十”的不幸宫女,她们的希望变成了绝望,青丝熬成了白发,她们曾度过多少了个不眠之夜?恐怕只有天上的明月能作见证。

“东西四五百回圆”一句要多少辛酸的泪水,才能凝聚成这一句诗!诗人抬头望望天上的明月,何时缺了何时又圆了,宫女们的青春又一次轮回了,这是对人的一种生生的摧残!白居易悲悯地注视着社会的各个角落,观察到民间疾苦的方方面面,从而毫发无隐地揭示了中唐普通百姓极其悲惨的生活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