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情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分解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情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分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评析:“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 炼而含蓄。这是一座朴素的住宅,夜深了,诗人携客步出厅堂 来到庭院。低头但见地上月华如水。一片白色。庭树的影子枝 叶扶疏,象是纸上的水墨画。步月者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 绰有宿在枝头的几只乌鸦。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 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 秋之夜。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 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 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 成的。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令人 产生无限遐想。王建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古人以为霜露之 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 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 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觉得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
自 然 之 情
不斜江昨鸿此玉可谁白不人江江空江滟春 知月水夜雁时户怜家云知生畔天里流滟江 乘沉流闲长相帘楼今一江代何一流宛随潮 月沉春潭飞望中上夜片月代人色霜转波水 几藏去梦光不卷月扁去待无初无不绕千连 人海欲落不相不徘舟悠何穷见纤觉芳万海 归雾尽花度闻去徊子悠人已月尘飞甸里平 ,,,,,,,,?,,,?,,,,, 落碣江可鱼愿捣应何青但江江皎汀月何海 月石潭怜龙逐衣照处枫见月月皎上照处上 摇潇落春潜月砧离相浦长年何空白花春明 情湘月半跃华上人思上江年年中沙林江月 满无复不水流拂妆明不送只初孤看皆无共 江限西还成照还镜月胜流相照月不似月潮 树路斜家文君来台楼愁水似人轮见霰明生 。。。。。。。。?。。。?。。。?。
2、 研究启动 主要过程安排 第一阶段:查阅搜集有关资料,筛选确定 研究时可用到的诗人词人的文章篇目,以 备研究之用。 第二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分工对 所确定的篇目分析鉴赏。 第三阶段:组织交流讨论,共享信息,针 对研究目的,形成论文性质的文字材料, 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总结并汇报研究成果。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
李白
赏析
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 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 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 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 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 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而帘内,及至拉 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 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 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 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 处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则 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一词,看似 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深、怨深,无 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 独,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评析: 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 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 阔大,含蓄不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曾写到游子思 妇的月下相思。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 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写望月思人之 情,溢于言表。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 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所思也是确 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 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对比他 用赋体写的《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 及唐人其它中秋望月诗,尤能显出它那以少胜多的特色。
秋浦歌
李白
绿水净素月 明月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 一道夜歌归
思 乡 之 情
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
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十 五 王 建夜 望 月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在民俗 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 载,当时人已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 到后代节日气氛愈来愈浓,此夜常是家人或 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所以一旦离别,总会 使人逢节思亲。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 发过他的秋思:“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 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 甚至更耐人回味。
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于更 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直如李 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纷至沓来, 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 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 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 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 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衬 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 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 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 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 人事之笔抒情,恒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轮明月在海上升起,你我天各一 方,共赏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长, 彻夜不眠将你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 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湿衣衫。不能 手捧银光赠给你,不如回床入梦乡,或 许梦境中还能与你欢聚一堂。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情感
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
研究过程
1、 研究准备 (1)心理准备 (2) 硬件准备 发现、确定可以研究的问题。通过课堂和课外的 学习,教师的引导,广播、电视、讲座、参观走 访等多种形式,找到适合的、感兴趣的问题,找 到合作伙伴展开讨论,并请一些老师为指导老师, 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作好全方位的准备。 (3)组织准备 明确合作形式,具体组织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