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基排水设计

路基排水设计

2.要求:边缘距路基边沟不小于5米,大的不小于20 米。池中水位应低于排水沟沟底,池的容量不超过 200~300m3,深度可达1.5~2.0m。
六、渡槽和倒虹吸
§3 路基地下排水设施的构造与布置
目的:截断与排除来自山坡地下流向路基的地下水, 降低地下水位。
特点:排水量不大,投资较大,维修较困难。 设施:暗沟、渗沟、渗井等。 一、暗沟 1 作用:集中把路基范围内的泉水或渗沟汇集的水排
四、跌水与急流槽
一)跌水: 1.定义:是一hK 种将沟底做成台阶状的人工沟渠; 2.适用:排水沟进入涵洞前;高边坡上需要在短距离内将水引
到 速跌水 坡时脚。P 处;陡坡路段d(i>7ht%)的边沟以及其他需要多级水跌水流消能减 3.类型:单级L、多级 4.构造:h进K 水口、消力消池力池、出水口 5.尺寸:根据水力计算确定
一、路面表面排水
原则:
1.降落在路面上的雨水,应通过横坡向两侧排流;
2.若边坡坡面不会受到冲刷,应采用在路堤边坡上横 向漫流的方式排水;
3.路堤较高,边坡易冲刷时,应沿路肩外边缘设拦水 带,通过泄水口和急流槽排泄。
4.设拦水带时,拦水带过水断面内的水面,高速公路 和一级公路不得漫过右侧车道外边缘,二级及以下公 路不得漫过右侧车道中心线。
D=30~40
4
a)
1 2 3
50~70 5
10~15
b)
2、分隔带宽度>3m且表面铺面封闭,分隔 带上的表面水汇集在分隔带中央的低洼处, 并通过纵坡排到泄水口或横穿路基的桥涵水 道中。
第六章 路基路面排水
★重要性:路基的各种病害和变形的产生都与地面水 和地下水的浸湿和冲刷有关。
§1 路基、路面排水要求及设计一般原则 一、目的与要求 1.目的:确保路基能始终处于干燥、坚实和稳定状态。 2.要求: ⑴ 查明水源,制定规划,防重于治,防治兼顾 ⑵ 设计时,应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 ⑶ 施工时,确保工程质量,注意临时排水 ⑷ 养护时,及时维修与清理排水设施,保持完好无损
3.形式:梯形、矩形、三角形、碟形(流线形)。截水沟
截水沟
4.尺寸:边坡、深度、底宽。
边沟
5.纵坡:一般以1%~2%为宜,任何情况下,均不应 小于0.3~0.5%。路基地面排水
6.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500米,多雨地区不超过300 米,三角形和碟形边沟不超过200米。
二、截水沟(天沟)
1.定义:设在路基上方,以拦截地面水流向路基的人工沟渠。 2.功能:保护边坡不受地面水冲刷,减少边沟的水量。 3.适用:多雨地区、山岭和丘陵地区。 4.设置:设置在路基坡顶5M以外或山坡路堤上方长度以
到路基范围之外。无渗水和汇水作用。 沿途“ 封闭 ”。
2 设置要点:沟底纵坡 ≥ 1%,出水口沟底标高应高 出边沟(或蓄水处)最高水位20cm 。
3 类型:洞式和管式两大类,尺寸应按泉眼范围或流 量大小决定。





口 A




线 B

A
B
砂 碎、砾石
a)
≥20 ≥50
路面 1%
b)
路面
c)
I
止水带
边沟
I 急流槽
水簸箕
急流槽段面
高速公路路面排水系统
二、中央分隔带排水 1、分隔带宽度<3m且表面铺面封闭,水从两侧行车
道横向排除;在超高路段,可在分隔带上侧边缘设置 缘石和泄水口,在分隔带内设置缝隙式圆形集水管或 蝶形混凝土浅沟,横向排水管排至边沟或纵向排至桥 涵。
1
2 3
D+15 5
二、设计的一般原则 1.查明水源,全面规划,因势利导,综合治理; 2.保护生态环境,与农田水利相配合; 3.经济适用; 4.防重于治,防治结合
§2 路基地面排水设施的构造
路基
一、边沟
路基
1.定义:挖方路基及填高低于设计要求临界高度的路
截堤水,沟 在路肩外缘均应设置纵向人工沟渠,称之为边沟。
2.功能:边排沟 泄路基顶面及挖方边坡汇集的地面水。
洞式渗沟
4.构造:排水层、反滤层、封闭层
潮湿路段 i i
i
边沟
边沟 渗沟
集水井 暗沟
排水沟
水塘
H
填石渗沟
10 >50
H1
h
1
2
3
3
4
4
5 5
b
15
B 15
a)
土工布
浆混 砌凝 块土 石托 或底
管式渗沟
H 10 >50
20
H1 D+25
渗水孔
预制管
1
2
3
10%
D
10%
4
5
D+25 B
b)
托底基座
二)急流槽
急流槽
1.特点:纵坡比跌水更陡,要求坚固耐用 ht
2.构造:进口、槽身、出口C 3.尺寸:由水力计算确定L
由于纵坡大、水流湍急,冲刷作用严重,所以跌水与急流槽必 须用浆砌石块或水泥混凝土砌筑,且应埋设牢固。
五、蒸发池
1.适用:气候干旱、平坦地区排水困难路段。 2.原理:靠自然蒸发或下渗将水排除。
200~500米为宜,设置在路基边坡以外的一定距离内,方向大 致与路中线平行,并尽可能与水流方向垂直。
三、排水沟(引水沟)
1.目的:排泄来自边沟、截水沟或其他水源的水流。 2.布置要求: 1)离路基尽可能远些; 2)平面上力求短捷平顺; 3)纵坡以1%~3%为宜,大于3%时需要加固; 4)截面形式以梯形为主,尺寸由计算确定; 5)全长一般不超过300米。
洞式渗沟
c)
H
h
10
>50
1 2 3 4 5
涵洞
b B
三、渗井
1.功能:将排不出的地表水或边沟水渗到地下水 层重而设置的用透水材料填筑的竖井称为渗井。
2.组成:上部集水结构、下部排水结构。
上部集水结构:一般采用直径为1.0~1.5米圆柱 形,或边长为的方形。渗井顶部周围用粘土筑填 围护,或加筑混凝土盖板。
下部排水结构:必须穿过不透水层而深达渗透层。 井内填充材料用碎石或卵石,上部不透水层内填 充砂和砾石。
3.特点:是竖向排水设施,施工难度大,单位面 积造价高,一般不轻易采用。
路基
Za
原地下水位
潜水位
透水层 不透水层 透水层
§4 路面排水设施构造与布置
本节介绍路面(含路肩)表面、中央分隔带、路面内 部排水。
二、渗沟
1.功能:以渗透的方式来吸收、降低地下水位,汇集 和பைடு நூலகம்截流向路基的地下水,并通过沟底通道将水排到 路基范围以外的指定地点。
沿途“开放”。
2.设置:根据地下水位分布情况,可设在边沟、路肩、 路基中线以下或路基上侧山坡适当位置。
3.渗沟的分类(按流量Q从小到大)
盲沟(渗流紊流)
有管渗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