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生物技术在发酵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发酵中的应用


一. 工程菌的发酵
1. 工程菌的来源和应用
基因工程是在生物体外对DNA分子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克隆到适合的宿 生细胞,进行增殖和表达的遗传操作。所得重组体菌株即是工程菌。获得它 的基本过程如图。 基因工程的关键问题在于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能否表达,即DNA在宿 主细胞中能否转录和翻译,表达形成的产物在胞内不被分解,并能分泌到胞 外。而基因表达过程是多层次的,因此影响基因表达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① 培养装置
在进行以工业化为目的DNA重组实验,以及为生产异种基因产物而培养 重组菌,应采用简便易行的培养系统。以大肠杆菌为主的宿生的培养多使用 一般的通气搅拌罐。基因重组动物细胞的培养,实际上与过去动物细胞培养 一样,所用的培养装置和措施与微生物培养并不相同。 工程菌的基础实验仍使用常规的培养皿、试管、玻璃瓶等培养器。实验 者应按实验准则的要求,谨慎进行操作,应使用移液抢处理重组体,操作应 在安全柜(或室)中进行,目前已有规定的细则,以防止工程菌外漏和扩散 。 中间试验或大量提纯产物时,必须进行重复性好的稳定培养。要取得 大量培养液或培养数据,要用带各种传感器的培养罐,以测定和控制 pH值、 溶解氧、底物浓度等参数。许多培养数据还可通过联机取得,或经自动分析 记录下来,这样自动化系统能有效地减少实险操作者与基因重组体的接触机 会。密闭型通气搅拌培养罐按采用高压蒸气灭菌。工程菌的培养装置既要防 止外界微生物侵入罐内,污染杂菌,又必须不使重组体外漏。这是与沿用的 通气搅拌式培因重组细胞的种类 宿主细胞可以采用原核的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真核细胞的酵母菌和 哺乳动物细胞等。所以,生产基因重组产物就有不同的菌体或细胞。但当前 生产上使用多的仍以大肠杆菌为主,因为在大肠杆菌中,多种哺乳动物和其 他微生物的蛋白基因能够得到高效表达,产物能得到过量生产、产量可达大 肠杆菌菌体总蛋白的50%(如人胰岛素)。这就为生产多种蛋白药物(如白细 胞介素-2,人生长激素、干扰素等),提供了基础。但大肠杆菌不具备分泌 系统,产生的产物以包含体(inclusion body)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这给 分离纯化造成了困难。因此,人们才研究能分泌蛋白的酵母系统和枯草杆菌 系统 (2)工程菌的培养 工程菌的培养与普通微生物的好气培养无大差异,但有其特点。从培养 工程来看,其主要因素有:营养源(碳源、氮源、氨基酸、溶解氧等)浓度 的控制和有毒代谢产物的排除。在生物学上还应考虑:质粒的稳定性、质粒 拷贝数的控制、转录效率的提高与控制、翻译效率的提高以及菌体向外分泌 产物等因素。因此,工程菌的开发研究仍须重视培养技术,才能获得大量产 物。
抗李斯特菌致死攻击、血管生成等 具有强利尿、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等
像基因工程所获得的工程菌一样,许多哺乳动物的基因克隆在大肠杆菌 等宿主中能够得到表达等等。使用小鼠体内法生产单克隆抗体,产品常含有 毒性杂质和不易大量生产等缺点,目前也采用同微生物发酵一样的发酵罐的 生物反应器来进行催化反应,获得所需的产物。酶工程中的固定化细胞(或 酶)也可用类似发酵罐的生物反应器来进行催化反应,获得所需的产物。这 些事实都说明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说明发本酵(或类似发酵)技术在制 得产品中的地位。另外,计算机技术用于发酵控制也已趋于广泛。
② 培养基和高密度发酵
微生物生产的蛋白质类产物,常是一种粗品,因此可以使用各种复杂培 养基。但工程菌的产物多属于人或畜体内蛋白质,需要有很高的纯度,否则, 不能在体内使用,所以,发酵生产须要有严格的要求。工程菌发酵有两条基 本要求,首先是要使菌体生长良好,获得高浓度菌体(即高密度发酵),这 样才能得到最多的产物;其次是发酵所用培养基的成分必须保持尽可能的简 单,以便分离产物。 据报道,培养大肠杆菌最高可得干重菌体125g/L,酿酒酵母可得145 g/L。 枯草杆菌大概可得干菌体20-40 g/L。这些数值还不是工程菌培养的结果。我 国对人a1型干扰素工程菌(大肠杆菌K12系BMH71-18株),进行高密度发酵, 得到100.25 g/L的菌体。这与培养非工程菌的菌量相接近。 大肠杆菌、其他细菌和酵母菌在合成培养中都能良好地生长。工程菌发 酵所使用的培养基也是合成培养基,包括葡萄糖、铵盐和无机盐等。其组成 必须满足获得高浓度菌体的要求,发酵中间过程还必须补加碳源和氮源,也 用氨水来调节控制发酵pH。其他的培养条件,如搅拌转速(与剪切力有关)、 溶解氧、培养温度、培养pH、接种龄和接种量等条件,对菌体生长和产物产 量都有影响。
生物技术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直接型生物细胞的利用技术和模拟 型生物细胞的利用技术。以现代前沿技术来说,一般认为有四方面:即基因 操作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大量培养技术和生物反应器技术。可概括为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生化工程关系也很密切,也可 并入,构成五大工程。 生物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果,特别是在医药方面,已经开 发展出了不少的新药,见表1。 生物技术中,当前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它们是生物 技术的主导领域,也是热点。形成独特产业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也是生物 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基因工 程和细胞工程常常是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基础,所以现代发酵工程包括整个 生物工艺过程。作为发酵工业来说,除了传统的利用天然微生物发酵生产初 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外,由于生物技术的出现,发酵工业所涉及的范 围得到扩大,生产技术得到改造,因而发酵生产能力和控制水平大为提高。
DNA重组技术获得的部分药品
药物名称
胰岛素 生长激素
适应性
糖尿病 侏儒症
血清白蛋白
蛋白因子 Ⅶ 尿激酶
外科 休克 烧伤
血友病 心脏病发作、中风
组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
干扰素 淋巴激活素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TNF) 心钠素 (ANP)
血栓症
癌症 病毒感染 癌症 自动免疫病 感染 是一种淋巴因子具多种功能
比较理想的、能够成为工业使用的基因工程菌应具备下列条件: 1)发酵产品是高浓度、高转化率和高产率的,当然也是分泌型菌株; 2)菌株能利用常用的碳源(如糖蜜、淀粉等),并可进行连续培养; 3)菌株是不致病的,也不产生内毒素; 4)发酵所产生的热量和需氧量都较低,发酵温度也适当; 5)代谢控制容易进行; 6)能进行适当的重组DNA,并且稳定,重组的DNA不易丢失。 基因工程技术已趋于成熟,所得工程菌已得到应用,并已开发出不少产 品投入市场如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和乙型肝炎疫苗等,还有几十种可 能成为药物的产品正在开发中。在氨基酸工程菌组建上,也获得了成功,如 高产的苏氨酸工程菌。在抗生素生物合成上,在分析和分离生物合成基因结 构特点和表达调节的基础上,已成功地把基础因工程技术用于提高抗生素的 产量上,如将头孢菌素生物合成的限制性扩环酶基因克隆到产生菌中,使头 孢菌素C的产量提高了15%。我国在基因工程研究开发上,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已获得青霉素酰化酶基因工程菌,并中试成功,达195u/ml水平;利用工程菌 也中试成功人a型干扰素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