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从迷茫与狂热走向成熟与理性。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该以融入的方式,现代教学技术促使形成全新的教学时空,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
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
从塞入到融合,这是技术与课程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革新型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方式与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如果应用得好,便会创设一种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知识面更广、眼界更开阔,但是更大地考验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教师在信息化的课堂中,更多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不再是传统的说教者。
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融入课堂,使自己从大量的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力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之中。
显然,如何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自然的融合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成效的一条重要出路。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十几年来,我们的认识从迷茫与狂热走向成熟与理性。
在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初期,很多老师只是
为了赶潮流或者只是单纯地为了追求效率而使用各种新型的媒体
手段,如把多媒体当作事先写好的板书或事先准备好的练习题,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认为这样就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际上,这只是用新技术强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把“人灌”变成了“电灌”,信息技术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发挥实质性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康宁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南京师范大学,2011.11.18-19)上,形象地说明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关系的四种类型:塞入式(貌合神离)、加入式(若即若离)、嵌入式(紧密结合)、融入式(水乳交融)。
融入的方式是技术应用教学中的最高层次,表现在信息技术将会自然、无缝地融入教学中,做到无法分离,能够使教学因为技术的存在而形成全新的教学时空,可最大限度提升教学质量、最大限度优化教学,与教学的关系像亲人,难舍难分。
由此可见,若信息技术应用类型停留在塞入式、加入式层次,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追求嵌入式、融入式才是正道。
在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切入点——什么时候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课堂是主体,是出发点和归宿。
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服从、服务于课堂的需要。
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是课堂教学的根本需要。
1.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融合
作为信息社会的合格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够根据工作需要,高效率地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所以,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要达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堂目标来看,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时代对课程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担负教育使命而又有责任感的老师,都应该积极响应。
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专门的一两门课程(如计算机课、信息技术文化课等)的任务,而应渗透在每一门基础文化课、专业技能课之中。
2.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应该把握得当,不是每次上课都用、每个环节都用。
还要考虑课程内容的需要。
通常来说,用传统手段和方法解决不好的教学重点或难点往往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
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打破时空限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将极大的(如宇宙星系)、极小的(如细胞、微粒)、极快的(青蛙捕食)、极慢的(种子发芽)直观再现出来,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要求不符,只是牵强的“塞入”,必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往往会走入下面这些误区:
(1)过度直观或具体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但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必须化抽象为具体。
例如,语文中的散文、诗歌,对文
字表达的抽象性的掌握,品读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本身就是这类学习的重要要求,过多地采用逼真的形象可能会违背课程本身的要求。
比如,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会反对用实拍的荷塘束缚学生领略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2)用虚拟实验取代真实的实验
虚拟的仿真技术可以逼真地模拟真实现象,但是,它不能取代真实,尤其是当真实现象能够比较容易、安全、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
反过来说,虚拟仿真适用于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或实验成本较高(爆炸、毒气),或者实验现象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繁殖),或者现象不容易直接观察等(细胞分裂)。
(3)牵强的网络探究
有的课程内容本身探究性不强,老师却刻意让学生利用网络开展探究学习,不仅浪费时间,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服从于课程内容的需要,根据内容特点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
只是为了在课堂上应用一下网络技术、网络资源,会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流于形式。
3.信息技术与教学对象融合
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状态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很多职教教师可能会说学生原来的水平低,不爱学习,其实这种情况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存在。
针对这种情况,很多教师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学生愿意并且能够坚持坐下来听完课,这是最基本的,其次才是考虑如何学的问题。
二、选择适当的方式——怎样应用
用适合的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可以划分为若干层次,不同的应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从应用效果来看,可划分为三类:
1.无效应用
那些脱离甚至背离学科教学需要,纯粹是为了使用技术而进行的应用必定是无效的。
通常只考虑哪种技术先进就采用哪种技术,比如认为交互式白板比普通投影先进,于是就使用交互式白板,却只是充当黑板板书;认为网络交流从技术形式上比面对面交流先进,于是就在课堂面授时用论坛、发邮件取代面对面交流;认为多媒体课件上采用的媒体形式越多越好,于是就图片、视频、音频、模拟动画样样齐全,而不考虑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
这种看似将信息技术带到了教学过程之中,实质上没有带来实际的教学效益,甚至还不如没有使用时的效果好。
2.增强型应用
不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只是在个别环节使用信息技术来增强效果或弥补不足。
如,利用图片配合教师讲述,创设故事情境;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活中难以亲眼目睹的事件或现象;利用事先录制好的声情并茂的范读,弥补教师自身发音不准的缺陷;利用操练型或游戏型课件,降低传统练习方式的单调和枯燥,增强趣味,同时弥补教师难以对所有学生提供个别化指导的不足。
由于增强型应用是在原来的教学方式上,适当地利用了信息技术
手段,因此,其效果也直接取决于原教学方式是否合理。
最关键的不是所采用的技术形式,而是学科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一个学科教学方法比较成熟的优秀教师,很容易通过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相反,一个对学科缺乏深入认识,对课程缺乏理解的教师,即便是掌握再高明的技术,也很难上出一堂高质量的课。
所以,各位老师在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时,切勿本末倒置。
3.革新型应用
革新型应用,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所构建的新型教学方式。
任何课程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根本目的也要指向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
因此,革新型应用意味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融合。
过去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满足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技能的需要,却无法满足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高级思维能力培养的需要。
在当前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很多新型教学模式,比如,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webquest)、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cscl)、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虚拟仿真实验探究和技能训练等等,都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新型学习方式。
三、从“塞入”走向“融合”——创新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层次提升需要一个过程,是人们对整合规律、模式和方法不断探索的结果,同时也是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不断提高、熟练应用逐渐达到应用自如、甚至成为习惯成自
然的过程。
达到与课堂“融合”的信息技术,应该是“无处不在,同时又无处可见”的。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增强教学的某个环节、某个片段,而是成为整个教学活动、教学流程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在教师和学生的眼中,也不再是一种新奇的事物,而是每天工作、学习的必需品,像过去应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而然。
总之,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
从塞入到融合,这是技术与课程发展的趋势,但是这种发展趋势也不会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需要全体教育者共同努力。
需要全社会、教育部门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俐蓉,叶澜.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9.
[2]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