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赏识你的孩子》心得体会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吴丹南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
”赞美之所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它满足了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
教师要学会赞美的艺术,也就是学会赏识学生。
赏识教育源于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
他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巨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
聋哑女孩周婷婷自幼又聋又哑,但在父亲周弘“赏识—成功”法的教育下,在老师的帮助下,周婷婷走出了无声的世界。
她不仅能言善辩,而且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享受了更多的人生幸福和成就感。
目前,正留学于美国。
她的成功正源于她伟大的父亲——周弘。
读过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更加深了对赏识的认识,文中有这样一段使我感触颇深:记得女儿七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周弘老师满怀深情的对女儿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
”女儿这时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
就说:“爸爸,你小时侯会不会做?”爸爸说:“我肯定不会做,像你这个年龄,这么难的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
”女儿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仅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
读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换了其他家长‘十
道题只做对一道时’可能两记耳光早就过去了。
错一道应用题还情有可原,错九道那就不可饶恕。
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孩子哭大人叫,乱作一团。
什么也干不下去。
更无从谈孩子会喜欢数学,成绩优异。
对数学不反感就已经不错了。
周弘老师的成功也提醒我们反思我们在教学中的做法,赏识孩子是使我们教育成功的有力武器。
我们何不拿起他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呢?在教学中,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的现象时有发生,我经常忍不住说:你的课怎么上得?这么简单还不会吗?说说为什么?说得孩子少了几分信心,多了几分厌学。
如果我们改用赏识的方法和语气,效果会大大不同。
比如我们班的王某同学,粗心马虎,当他的错题较多时我不是批评而是以鼓励为主,使他增强了自信心;错题在逐渐减少。
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阻力的强大动力。
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
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
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走向失败。
早在1968年,著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证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赏识会促其成功。
实验表明:具有“培养前途者”的学生名单,被专家有意识的泄露后,他们个性逐渐变得开朗、活泼,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从最初对孩子的赏识而渐渐地走入失败的误区。
周弘老师说:“小孩子学说话,随便说得多模糊,父母都给予赞扬,结果呢,绝大多数孩子都学会世界上最难的口语,而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赏识的目光去凝视自己的孩子,却要抱怨呢?”诚然当孩子呱呱落地,我们便对他的第一声充满了惊喜与幸福。
当孩子刚学会叫“爸爸妈妈”,无论其发音多么含糊,我们都欣喜万分。
而当孩子稍稍长大,我们的老师、家长却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吝啬于赞美与微笑。
对许多优点视而不见,对错误或缺点却狠狠地予以批评,甚至讽刺、挖苦,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这显然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都能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点,那我们的孩子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专找学生的优点。
使庄稼满意的养料是最好的养料,使顾客满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使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专找学生的优点,然后让这些优点通过老师的“小题大作”,使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
二、坚信学生“行”。
美国教育家把成功教育学生的奥秘概括为“信任学生”四个字。
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相信儿童,解放儿童“,也是把相信学生放在首位。
曾有一位对超常儿童有研究的外国专家到我国一所学校考察,一位老师说:“您能否帮我把班里智力超常的学生挑出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随意指点起来:“你、你、
你……”。
此后,老师、家长、同学都对他们另眼相看,一年后,专家再次光临学校并询问:“那几个孩子情况怎样?”老师道:“好极了,我感到很惊讶,您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可经您一点,全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判断如此准确?”专家微笑道:“没什么诀窍,随便指指而已。
”老师顿时目瞪口呆。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当大家都坚信一个人“行”的时候,他就真的能行。
三、不要吝啬你的“赏识”
古人道“士为知己者死”。
说的是为绝对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
可见被人赏识后的无穷动力。
从领导干部到平民百姓,莫不需要他人赏识,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因此,应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
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你能行”,“你真棒”,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快乐中改变,在快乐中成长。
赏识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压在他们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象火山一样爆发了。
这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就看你会不会使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
赏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你真棒!”“你很出色!”“这办法真妙!”“我真为你骄傲!”的感觉中走向成功,它符合孩子那种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赏的心理。
当然,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
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
这是不能含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