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经济贸易系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2009级09421107刘杏铃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状态或过程。
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三、正文: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
"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
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
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
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
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
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
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
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1.优惠贸易安排。
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
2.自由贸易区。
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
3.关税同盟。
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
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
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典型的如欧洲统一市场。
5.经济同盟。
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而且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典型的如目前的欧洲联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
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
除以上分类外,近年还有学者根据成员国构成的不同,把经济一体化组织分为三类:(1)发达国家型,即由发达国家组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典型的如欧洲联盟;(2)发展中国家型,即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3)南北型,即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当前主要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世界三大地区经济圈的经济组织一、欧洲经济圈欧洲主宰这个世界长达两千年之久,但如今困难重重。
70年代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政治上动荡不定。
以欧洲联盟为核心的欧洲经济圈的逐渐建立给这一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希望。
除欧洲联盟以外,欧洲主要有以下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一)、经合组织1948年4月16日,战后欧洲十几个国家为接受美国的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1961年9月30日,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基础上经过改组而正式成立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为经合组织)总部设在巴黎。
经合组织的主要机构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秘书处等,活动主要是协调各国经济政策,提供必要的咨询。
(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这是1960年作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抗衡力量而成立的。
最初有7个国家,即英国、奥地利、瑞士、瑞典、丹麦、挪威、葡萄牙。
这些国家由于各种原因不希望加入欧共体。
如对小国来说,主要是政治考虑,不希望引起前苏联对其中立国地位的怀疑甚至作出更加不利的举动。
根据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有关协定,任何国家都可以加入联盟,冰岛等国随后也加入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有关协定还规定,成员国给出通知1年后可退出。
在联盟刚开始运作1年后,它的最大的成员国英国即决定申请加入欧共体。
丹麦和挪威接着作出了相同的决定。
虽然加入或退出国际组织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联盟仍然成功地促使英国1961年6月发表了《伦敦宣言》,表明在作出满足联盟所有成员国的一定合法利益的安排前它不会加入欧共体。
由于丹麦和英国1972年12月31日退出了联盟,葡萄牙、奥地利、瑞典也相继退出,联盟现在只有4个成员国。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机构有理事会、委员会和秘书处。
(三)、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这是欧洲曾经存在的另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组织。
二战后,前苏联拒绝参加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而决心成立一个共产党国家自己的组织。
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在莫斯科成立。
成立之初,经互会并无一个完备的宪章,而只有一个公报发表,在近十年间,这个公报是阐明经互会目标的唯一文件。
直到1959年,经互会宪章才通过,该宪章1960年4月13日生效。
1962年和1974年对宪章进行了两次修改。
经互会成立的公报指出该组织的目的是建立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之间广泛的经济合作,但实际上建立之初该组织主要是一个政治组织。
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成员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逐渐平均富裕程度,加速经济和技术的进步,稳步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工业化,加强经济合作,提高社会主义经济的联合。
由于东欧和苏联局势的巨变,1991年6月28日,经互会在布达佩斯举行了最后一次成员国大会,会议宣布经互会正式解散。
(四)、亚太经济圈亚太地区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
以日本的崛起为开端,最近二十多年来,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迅速、持续增长的地区。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经过短暂的恢复后重新崛起,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除日本外,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在小农经济或以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基础上,它们大约花了10-15年的时间,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亚洲的东盟国家也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
进入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贸易持续蓬勃发展,特别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势头,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经济增长率1990年为6.4%,1991年为6.7%,1992年为7.4%,1993年为7.5%。
这一增长率不仅远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也大大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把21世纪称作"太平洋世纪"。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但并未阻止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目前,亚太地区已出现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除亚太经合组织以外,主要有:1、澳新自由贸易协定2、东南亚国家联盟3、南亚的经济合作组织4、南太平洋论坛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关系及其意义一、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包括贸易投资等具体领域的合作与合作的机制化建设两个层面,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这两个方面一直是在不断的协调中推动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稳步向前发展。
从具体经济合作层面看:1.双边贸易稳步增长,为双边经贸关系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表1给出的是自1990年以来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轮廓,很显然,它描绘的是一条斜率很大的增长曲线。
从1990年到2002年13年间,双边贸易从70.5亿美元猛增到547.7亿美元,增长近8倍,其结果是2002年双方互为对方第五大贸易伙伴。
这无论对中国还是东盟来说,都意味着相互依赖程度的大大加深,成为各方面关系进一步深化的基础。
对于中国来讲,东盟日益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可与美、日、欧比肩的重要伙伴,而且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伙伴。
这对中国逐步摆脱对欧美市场的过分依赖的努力来说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从东盟角度来看,双边贸易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收益。
作为东盟分散对外部市场依赖的努力的一部分,这可以使东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1]东盟同时也从这种关系中得到了真正的收益: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2年来自东盟的进口在我国总进口中的份额已经比1990年翻了近一番。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盟对中国持续顺差,并且差额越来越大,2002年达到76.3亿美元。
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增长的大国通过贸易表现出了很大的福利外溢,这对东盟国家来说十分重要,因为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的外资流入大幅下降,对华贸易的顺差有益于它们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因此可以说,是中国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东盟国家自金融危机以来艰难的经济复苏。
表1.1990年—2003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单位:亿美元)年份中国出口中国进口贸易总额金额占中国总出口份额金额占中国总进口份额1990 39.8 6.40 30.7 5.75 70.51991 44.6 6.20 39.4 6.18 841992 46.7 5.50 44.1 5.48 90.81993 53.4 5.82 63 6.06 116.41994 71.6 5.92 71.7 6.20 143.31995 104.7 7.04 99 7.49 203.71996 103.1 6.82 108.5 7.81 211.61997 127 6.95 124.6 8.75 251.61998 110.3 6.01 120.7 9.00 2311999 121.7 6.24 148.7 8.97 270.42000 173.4 6.96 221.8 9.85 395.22001 183.9 6.91 232.3 9.54 416.22002 235.7 7.24 312 10.57 547.72003 137.7 7.24 204.7 11.02 342.42.东盟国家是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加强了东盟在我国对外经贸合作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