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中医养生浅谈四季养生计划(精)

从中医养生浅谈四季养生计划(精)

从中医养生浅谈四季养生计划
学号:姓名:王金今
摘要:
探讨中医四季养生的方法,以指导人们养生。

顺应四时的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对现代人们的生活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在理解中医养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尝试研究、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四季养生的理论。

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论述了人与自然界相对应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

关键词:
养生; 四季; 中医养生; 黄帝内经
正文:
健康与长寿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也是医学的根本目的。

四季是对一年各个阶段大自然运化机理的概括。

各个季节都包含了中医的养生之道,体现出天人相应的特点,《黄帝内经》早在2 000多年前已经提出了养生的根本原
则:“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同时,也提出养生五大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而四季养生则,可概括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 春季养生
1.1 精神养生
春天应特别注重情志之变,生发之际,思欲无穷。

若肝气郁滞,则气机不畅,情志不遂,人体精神出现逆乱,故春季切勿喜怒无常,应平和舒缓,以奉夏长。

自己头发中的白发,中医解释血热偏盛,情绪激动,致使水不涵木,肝旺血燥,血热偏盛,毛根失养,故发早白,因此更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宜怒。

1.2起居调养
《素问·四气调神》:“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人体春时之气而调神,应当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天充满发陈之气,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所以应当早起学习,晚些睡觉,并且给身体一个自然生发之态,不要过分抑制自己,让机体自然平和,故“被发缓形”。

1.3饮食调养
春季味过于酸,则易伤脾胃,因此春季饮食要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如菠菜味甘,益脾健胃,滋阴润燥,大枣性平味甘,养肝健脾,牛肉性甘味平,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强筋健骨之功效,春季除保肝外,还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硒,多吃富含硒的食物,如鹌鹑蛋、芝麻、杏仁等,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1.4运动调养
春三月最有利于生精血化津气,充实人体的组织器官,春天应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活动,利用学校周边有很多公园,清晨应到阳台,河边,公园等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地方散步、慢跑;或在假日,周末去春游、放风筝等等。

自己喜欢打篮球,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使个体的情绪获得适当的宣泄。

不过,考虑到自己是女生,经期应尽量避免篮球训练比赛和冷热刺激。

2 夏季养生
2.1 精神养生
夏天应当注重对心的调护,切勿大怒,《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述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

”大怒易阻滞气机,使气血郁结于上,夏属火,心属火,心主血脉,血郁则心气受损,使得秋收之基欠固。

心在志为喜“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大喜易使心火过于亢奋,火无以制,易对血脉造成损伤。

2.2 起居调养
夏季白天更长,夜晚更短,人们应当睡得更迟,起得更早,与天气相应。

不要讨厌日光,应适当使阳气升发,故人体应当出汗,使阳气与天气相通,并适当注重自然避暑方法。

而不应久呆空调房等人工冷环境,使机体的阳气被郁遏,汗无从以出,阴寒之气压制人体阳气,并侵犯人体,易产生暑湿。

故夏天应适当运动,无厌于日,以厉其心。

2.3饮食调养
夏季味过于苦,易伤肺气,因此夏季饮食要省苦增辛以养肺气,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吃高脂厚味、辛辣上火的食物,以免脸上长痘痘,夏季人体出汗多,饮食宜多食酸味,如绿豆汤、酸梅汤,酸味起到收敛作用,防出汗过多,以固肌表。

而清淡的饮食不仅可起到清热、祛暑、敛汗、补液的作用,还有助于增进食欲,新鲜蔬菜瓜果,如西瓜、黄瓜、苦瓜之类清淡宜人,既有营养,又有预防中暑的作用,夏季应该多补水,还可多选用菊花茶、莲子粥、皮蛋粥等,亦可清暑热、又可生津开胃,忌过食冷饮,大渴时不宜一次饮水过多,以免胃部出现不适。

2.4 运动调养
夏季应多到户外活动,促进气血的新陈代谢。

夏天天气炎热,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注意预防中暑,注意运动中和动后的饮水卫生,一些含盐的清凉饮料更有利于补充运动后丢失的水分和矿物质,补水时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锻炼后满身大汗,毛细血管扩张,应休息一会,擦干汗后再洗澡以免代谢终产物中毒。

选择的体育项目以游泳、散步、慢跑等为佳,选在天气凉爽时进行,少打或不打篮球。

3 秋季养生
3.1 精神养生
秋天人们收敛神气,无外其志,神情安定,因此是一个适合做一些重要事情的季节。

收敛外越的神气,专注于某一项事情,正是学习的好时候,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让肺志安宁,要收敛在外的神气,使人言行更加安定,以此来使神志安宁。

3.2 起居调养
秋季天气转冷肃杀,人们应当早睡早起,使肺气得到肃清,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则水藏荣润,五脏之神安宁,为冬藏提供更好的基础。

秋时白天依旧阳光高亢而夜间则肃冷,此开阖之变,最易伤及人体的正气,耗伤人体之真阳,故秋季养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秋天的多变,早晚要根据冷暖实时增减衣物。

3.3 饮食调养
秋季燥邪伤肺,其气清肃,其性干燥; 而人们在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体液缺乏,更易使得燥邪侵袭,秋燥之气易伤肺气,秋季饮食要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同时还要润燥、养肺、
益气,可多吃梨,还要多饮水,吃些瘦肉、蛋类、山药、大枣等先调理一下脾胃功能,经常食用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木耳、萝卜、蜂蜜、豆腐、香蕉,同时饮食上还应注意尽量少食生冷、辛辣刺激、滋腻厚味之品,葱、姜等辛味之品会发散泄肺,也应少食。

3.4 运动调养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应早睡早起,可选择爬山、打球、游泳、跑步。

进行活动时,应突出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微微出汗为度,即使全身已出汗,也不要把衣帽脱光让身体裸露在寒风之中以免感冒。

并可参加秋游,以陶冶情操。

4 冬季养生
4.1 精神养生
“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亚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说明了冬季的养生关键,精神上要保持安静稳定,对各种事物都很满足,没有过多奢求,不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保持精神内守。

平时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培养冷静、沉着的气质。

在学习和生活中,非原则问题,少表异议,少与人争执,以免怒气发生。

4.2 起居调养
冬季养生应以“藏”为原则,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冬季严寒,生活起居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日出而作,保持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情绪安定,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以利阳气潜藏,适应冬天调养“藏气的养生方法,阴精的积蓄闭藏,使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4.3 饮食调养
冬季要顺应自然界阴气闭藏的规律而注重养护肾气,使肾精充足。

在饮食上要多食苦味及辛味食品,如谷类、鸡肉葱椒等,畅通气机,化生津液,润燥益肾,使肾闭精藏。

因冬季阴盛而易伤阳,则须多食温热饮食而保全阳气。

冬内应于肾,“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此时进补最佳,摄食宜温而不燥不腻之食物,如谷类、木耳、红枣、核桃、羊肉、牛肉等,谷类、红枣、核桃无疑是女生的首选。

4.4运动调养
冬季不要过汗、劳作,体育运动方面,以调肝养肾为主。

可练太极剑、慢跑等,锻炼尤其不能过汗,应以全身发热或微感有汗辄止。

因气温下降引起人的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键, 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

因此冬季不宜参加激烈的运动。

结语:
综上所述,四季之间,季季相关。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气调神。

春生不好影响夏长,夏长不好影响秋收,而秋收又影响冬藏。

故因此存在着“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延伸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

四季与人体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春季人们应舒缓心情,放飞自我。

夏季则是辛勤劳作的时节,以此来为秋季
带来更多的收获,为冬季和来年做好准备。

做好四时养生对预防疾病和强身健体至关重要,以此来达到治未病的境界,能更好的阐释“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的意义。

人们应当顺应四季的变化做好养生调护,始终把握四季休养生息的法度,来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 -9
[2]张众,胡亚男. 试论《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6(10:875.
[3] 付爱娥,李桂梅.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养生[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 (8 :6-7.
[4] 赵德贵. 秋季养生当护肺[J], 现代养生,2003年08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