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医养生

浅谈中医养生

浅谈中医养生一、中医治未病祖国医学在总结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已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是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形成“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所谓治未病,包括无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无病先防古人称为“摄生”、或叫cc养生,这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认识了人和自然的无机联系以后,掌握了人体疾病的发生与精神状态,饮食起居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疫病发生的目的。

即病防变是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样就可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也可防止疾病的传染蔓延。

预测未来疾病的发生、性质、趋势为中医所独有。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就是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

此乃中医之精髓、借之可以预测未来年份疾病的发生性质。

例如石家庄流行乙脑、师仲景法用“白虎汤”制止了流行。

次年唐山、北京又流行乙脑,用“白虎汤”无效;周恩来总理让再次请教蒲辅周,蒲老根据五运天气推测,是年偏湿,让加了一味苍术燥湿药,又解决了乙脑问题。

天气对人健康的影响即外因是很重要的。

《儒门事亲》曰:“治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

过去人们根据五运六气预测本年气候对人健康的影响,属湿则备燥湿药等等,是为司岁备药,由来久矣。

中医讲究“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不仅是防病于未然,更是养生保健,使人健康长寿,不得病,无疾而终。

扁鹊是名医,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然而扁鹊说,他家兄弟三人,大哥医术最高,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二哥医术次之,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自己医术最差,只能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辟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高明的医生,不专重于治疗已病,而是着重于防未病,正如治理国家事务一样,不单着重处理已乱,而是着重在防范未乱。

众所周知,一块钱的预防相等于一百元的医疗,但中医的养生远高于正常所说的预防。

《黄帝内经》:“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凡是懂得养生道理的人,能根据自然界事物阴阳变化的规律,来修身养性,以适应自然变化,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

所有饮食需要有一定的节制,作息也要有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分的劳倦(包括房劳),这样就能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黄帝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上古天真论)对外界足以治病的不正常气候,应该随时注意躲避,同时,思想上要宁静少欲,没有情绪的波动,这样真气自会充足和顺、精神守藏于内,疾病那里还会发生呢;这样做就能使情志安闲而少私欲,思想安定而不恐惧,形体经常劳动亦不致感到疲倦。

(词解):虚邪贼风:泛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或者有害人体的外来致病因素。

恬淡虚无:“恬”:安静,“淡”作安适解。

“虚无’’是指少私欲的意思。

就是不要胡思乱想,要乐观愉快,防止不必要的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

精神因素在人类的保健占有重要的位置。

认得健康状况不仅和本身的的精神状况有关,而且和周围环境有关,周围人员,特别是子女和亲属的和蔼相处、关心、爱护是人类健康一项重要保证。

《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通过中医的各种养生保健方法,即可增强体质,抗御各种病邪的侵入。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古典医著之一。

原文:上二治未病何也?师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本条论述杂病的治则。

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

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如见肝之病、知道肝病最易传脾, (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关系)。

在治脾的时候应当调正脾脏,使脾气健肝,就能防止肝病传脾,这是肝病的治法。

古代医药界要求:“心不近佛不可为医、才不近仙不可为医”之教训。

就是说做为医生不仅要医术好,还要有好的医德。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提到“尽终天年,度百岁而去”。

说明我们祖先很早就知道人的自然寿命可达百岁。

百岁应作为正常老人应有的自然寿命一“天年”。

二、中医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有多种,比如:1、调理心态:中医之养生保健首先是调理人之身心状态。

程道州是清代名中医,以热心助人,廉洁无私赢得人们的赞誉。

他有联云:“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范文浦是清代宁波名医,他有联云:“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

旧时有副题中药铺的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这些古代名医真是一身正气处世,两袖清风为人。

孔子曰:“生寄也,死归也”,昭示人的生命先是暂时寄存于人世,而死则是回归了自然。

因而人的生命从相对的生到绝对的死,只是一个匆匆的过程。

不要过分考虑死的问题,而要淡然对待。

古代药王孙思貌养生要诀:四少四多。

四少:“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

四多:“少欲多足,少言多思,少逸多劳,少吃多餐”。

中医病因学说:七情生病,过喜伤心,过怒伤肝,忧思伤脾,过非伤肝,恐惊伤肾。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称“七情”。

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志变动是属生理的:一般不会致病;但过度地情志改变,就可能引起疾病。

如:大怒伤肝,可引起胸肋疼痛,头痛头晕,性情急躁等;思虑过度可以伤脾,证见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暖气等。

调理心态“四字经”七情生病,过喜伤心,过怒伤肝,忧恩伤脾,过悲伤肺,恐惊伤肾。

调适七情,心正精旺,心诚心诚,心安心善,心平气和,心态正常。

淡泊名利,心情乐观,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找快乐,乐对人生。

爱和不气,心宽量大,荣辱不惊,遇事不慌,受屈不怨,万事想通。

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夫妻和睦,贪富安然,家和寿添。

爱学善思,有智德高,陶冶情操,小事糊涂,大事清楚,有志不老。

爱交朋友,友谊为重,戒疑戒妒,戒卑戒傲,戒怒戒躁,宽宏大度。

爱惜青春,常唱小曲,常听音乐,常说笑话,笑口常开,童心常在。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日:“是以志闻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

心心故合于道,新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我们经常记住古人几段名言:“为人在世莫呈强,让人一步有何仿,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就教导人们要以“忍为贵、和为贵、平为福”的和谐作风。

“能忍自安、知足常乐”、“岂能尽随人意,但愿不负我心”。

天天自念这些名言,保持自己心态平衡。

2、欲食养生:张悟本教授说:“讲健康的很多,报纸天天登,老百姓却乱了套”。

张教授讲的中医食疗养生课,对我们不懂医的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重要的一家之言。

张悟本教授强调人类必须有“均衡的营养”。

西方公认的“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就曾经指出,“我们应该以食物为药,饮食就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

这一论断同中医理论“寓医于食”不谋而合。

好多人都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

其实,人是不应该得病的,为什么?人就和一台机器一样,保养的好,运转就会正常,保养的不好就会得病。

人不应该得病,得病肯定是有原因的。

什么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得病的原因:1、不良的生活方式。

2、营养不均衡,包括:过剩、缺乏。

过剩指的是脂肪过剩,缺乏指的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

这就是原因,不会吃饭,才会得病。

提到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什么?从养生讲,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

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下一个治病五步曲;第一步,食,即食疗;第二步,砭,即刮痧、拔罐、按摩和推拿;第三步,针灸;第四步即药酒;第五步,用药。

是药三分毒,不能天天、月月、年年泡在药里,想健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西医发明人,苏拍克拉底先生,在发明西医的时候,曾告诫过一句话:“一定要把饭当药吃,千万不要把药当饭吃”。

咱们老祖先也有一句话:“食疗胜似药疗”。

可现在全背离了。

《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中都说:“人吃五谷才丰登”,可现代大家都吃精米、精面、把营养成分都给丢掉了。

中医养生学里有一句话;食不离豆,尤其是女同志,终身不要离开豆类,有利于五脏,从营养学讲,豆类营养成分最有益中国人,我们要常喝豆浆和八宝粥,多吃五谷杂粮,这样才能健康。

根据中医的五脏配五色,肝喜欢吃绿色,心吃红的,脾吃蓝色的,肺吃白色的,肾吃黑色的。

下面说说口味方面问题: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甜,肺喜辣,肾喜成。

也就是说应该什么口味都吃一点,不能偏爱哪个就一辈子不改。

比如:酸养肝,大家都知道醋是软化血管的,为什么?因为它养肝、养血,能以软化血管。

西医指出:“血管是否畅通是百病之源”,中医学“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

为什么呢?原因是人活着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存在于血管里。

血液常年在血管里流动,会产生垃圾,如果饮食不合理,又没有及时清理垃圾,血液的流速就会加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会加大,从而引发高血压病,脑梗,心梗等疾病。

血管堵了,怎么办?需要疏通。

血管堵塞、中医叫血瘀,西医叫自由基太多,预防学和营养学叫脂肪代谢的产物太多。

自然界都是一物降一物的,纵观万物,维生素就能解决这一切,其次是矿物质。

首先说维生素。

维生素来自水果和疏菜。

蔬菜要生吃最好,水果连皮一块吃。

从中医讲,生吃可以泄肝火,从西医讲,可以补足维生素。

另外有报导生吃长条茄子,茄子是吸油的,如果吃下去,仅有的一点脂肪也会被吸光。

常吃可以降血脂。

茄子洗干净后切块或条,放醋、盐、麻酱凉拌吃,也可切条沾酱吃。

生吃茄子还有一个功能,能治便秘,效果很明显。

人老血管先老,因为供血不足,血管堵塞了。

少吃油、减少脂肪摄入少吃盐、多吃生菜补足维生素,多吃钙、喝豆浆。

饮食养生。

中医讲食疗,讲食物四性五味的平衡搭配而不讲营养成分;讲“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讲吃饭“七分饱”。

而西医讲营养成分,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营养剂、营养粉,返不能使人们想到,今日之养“肉鸡”饲料的“改进”,一个多月即可长大,但其肉不好吃,我们是养孩子不是养“肉孩”,光讲营养成分不行。

今天,很多肥胖者仍然营养不良、多病、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饮食不节、常为致病因素之一。

凡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误食不洁或有害之物,均可导致疾病。

如过食生冷可损伤脾胃阳气,发生吐泻腹痛;暴饮暴食,可弓l起食积,证见腹痛腹胀,嗳腐食臭等。

现在谈谈缺钙问题:缺钙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从中医角度来说,叫人老骨头先老。

因为肾主骨,也就是人老、肾先老。

人越老、肾越老。

老了,骨头慢慢就变细了、塌陷了,骨头越来越小了?骨头一小,人的个头就越来越矮了,所以人上了岁数,个子就变低了,就是肾主骨出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