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冷战后美国外交补充内容

冷战后美国外交补充内容

三、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1、新孤立主义
“冷战的胜利,使美国能在今后10年将自己的思想、注意力和资金从国外转向国内。”
主张收缩力量,武力使用仅限于保护自身利益,避免承担海外义务,避免对国际结构的承诺限制美国的战略自由。
主张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外来移民、退出世界贸易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减少对联合国的财政支持和对外援助。
三大支柱:经济、民主、安全
“参与和扩展”战略确立了冷战后美国的敌友关系和政策:
巩固与民主国家的合作;
扶植转型国家;
孤立敌对国家;
援助困难深重的发展中国家。
3、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经济、民主、安全
(1)经济外交
①设立了独立的国家经济委员会;
②迫使贸易伙伴让步,向美国开放市场;
③努力开辟国外市场,把扩大出口作为美国经济政策的支柱;
(6)减少同外国的贸易赤字;
(7)改善全球生态环境;
(8)同世界饥饿做斗争;
(9)保护美国在海外的商业利益;
(10)加强联合国;
(11)维持在世界各地的军事优势;
(12)保卫盟国安全;
(13)促进和保护其他国家的人权;
(14)帮助其他国家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15)保护弱小国家抵御外国侵略;
(16)帮助欠发达国家提高生活水平。
美国第43任总统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由父子先后担任总统。
1、“9·11”事件前小布什政府的现实主义强硬外交
——从传统的权力政治观出发,谋求美国军事优势。
退出《反导条约》,拒绝接受《京都议定书》、
《生物武器公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强烈的单边主义倾向。
——传统的权力政治观和冷战思维处理国家关系。
第二,试图通过建立地区安全体制来应付和处理频繁爆发的地区性冲突。
第三,通过维持冷战时期军事同盟方式,在欧洲通过北约、在亚洲通过美日军事同盟来防止地区性大国的崛起。
第四,在应付诸如环境、走私、贩毒、跨国恐怖主义活动等全球性问题方面,采取区别对待的态度,或者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或者采取单边行动。
第一层次:继续冷战时期与盟国的关系,这是冷战后国际安全体制的基石。
四、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议程的变化
(1)外交着眼点不仅注重国别关系和区域政策,而且注重核扩散、国际贸易规则、跨国犯罪、移民、毒品走私等具体问题。
(2)国家安全概念不仅涵盖领土安全、军事、防务等“高政治”内容,而且包含贸易、环境、信息、金融、传染病等“低政治”内容。
(3)对外政策目标不再局限于联合盟友、遏制敌对国家,而是要将民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要在美国实力的基础上,发挥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国际机制与国际规范,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
全球经济中的区域集团化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与美国倡导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原则相悖;
生态环境恶化和其他全球性问题加剧,直接影响美国国内社会发展、稳定和平衡。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大辩论
背景:
对手的消失
经济“奇迹”般的增长,“高处不胜寒”的地位
美国当上老大之后怎么办?
What to do with America’s Primacy?
最大特点是强硬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第二,强烈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主张。
3、民主和平论
结论:民主国家之间很少(或者说决不会)打仗;
当民主国家之间发生冲突时,他们很少威胁使用暴力;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容易发生暴力冲突。
第一,“制度的约束”,民主政治制度具有相互制衡的特性。
第二,"民主的规范和文化",民主社会信奉的自由、民主、和平的价值观。
4、新干涉主义
第一,干涉的目标是为了保护人权、维护人道主义,是为了“价值”而不是“利益”,因此也被称为人道主义干涉;
第二,干涉的主体通常是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具备伦理道德的普适主义色彩。
5、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6、约瑟夫·奈的“软权力”理论
7、基辛格的“大外交”理论
8、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思想
1、提升经济在外交中的作用
克林顿:“今日的世界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已不可分割,如果我们的国力不强大,就不可能一如既往地领导世界,如果我们从世界退缩,也会伤害到国内的经济。”
具体措施:
(1)政府积极干预、大力促进美国产品的出口。
(2)推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和世贸组织建立,确保了美国在全球性经济组织中的领导权,创造了符合美国利益的、稳固的国际自由贸易环境。
(三)国家间力量平衡和国际关系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四)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同时,各国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国内。
(五)各个国家和民族都面临价值观的重建。
(六)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信息时代,给世界政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对美国有利的主要因素是:
全球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新问题、新趋势,使全球协调机制或全球治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而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在塑造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占据着一定的有利地位;
④积极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推动地区经济合作。
(2)促进民主
(3)保障国家安全
①推出全球军事战略的两大支柱:北约东扩与修改日美安全同盟,签订《日美安全新指针》。
②提出灵活选择参与战略和“预防性防务”战略。
③重新启动“战略导弹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推进“战区导弹防御计划”(TMD)和“国家导弹防御计划”(NMD),强化美国的军事和军事技术优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秩序和规范仍然稳固,在理论和实践上没有遇到根本障碍;
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国家主权的相对削弱,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美国文化价值观向其他地区的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对美国不利的国际环境因素主要是: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的政治向心力减弱,政府普遍面临信任危机,社会问题严重;
第二层次:发展同友国的关系,使其支持美国的各项建议、政策与行动。
第三层次:协调好同非敌非友国的关系(主要指中国、俄罗斯)。
第四层次:通过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合作达到美国的目的。
五、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1、军事战略的调整
1995年3月,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
方针:打赢几乎同时发生的两场大规模地区冲突;
基本手段:海外军事存在和力量投送;
④推动国际军控谈判,防止核扩散。
⑤增加军费开支。
4、克林顿政府对外政策的特点
较强的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1)多边主义外交
(2)发挥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3)推行预防性外交
(4)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结合的干预方式
七、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及其调整
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alker Bush)
(13)帮助欠发达国家提高生活水平;
(14)促进和保护其他国家的人权;
(15)帮助其他国家建立民主政府体制;
(16)保护弱小国家抵御外国侵略。
民意调查中一般美国公众给外交目标排出的次序是:
(1)禁止毒品流入美国;
(2)保护美国工人的工作机会;
(3)制止核武器扩散;
(4)控制和减少非法移民;
(5)保证足够的能源供应;
——实行“有限的国际主义”。
2、“9·11”事件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迅速调整
第七讲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外交(补充)
主要内容: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大辩论
三、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四、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议程的变化
五、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六、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战略
七、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及其调整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
(二)世界大战危险减少,然而局部冲突不断,核扩散和武器技术扩散日益严重。
主要任务和军事行动样式:和平时期参与、威慑和防止冲突、战斗并获得胜利。
1997年7月,“塑造-反应-准备”战略
一个中心:确保美国的“一超”优势地位,防止冷战后在世界上重新出现一个对美国构成全球挑战的对手;
两个方向:控制欧洲大西洋方向和控制亚洲太平洋方向;
两个重点:防止地区性冲突和防止核扩散。
2、地区战略重点的调整
2、新保守主义
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小布什政府的国防部副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国防部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理查德·珀尔、负责军控和国际战略的副国务卿约翰·博尔顿、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负责人埃利奥特·艾布拉姆斯、《国家利益》杂志主编欧文·克里斯托尔、《旗帜周刊》主编威廉·克里斯托尔、《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查尔斯·克劳塞默、著名新闻记者罗伯特·卡根等。
其他大国中不再有对美国构成直接军事威胁的对手;
近期内发生核大战的危险可以基本排除;
俄罗斯和前苏联东欧集团中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大体认同西方式的民主模式,在经济上引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南非、菲律宾)国内政治进程和外交方针同美国的利益并行不悖;
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的最低潮;
争论的第三个问题: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是应增加还是减少。
新孤立主义
国际主义
全球主义者
争论的第四个问题:美国外交活动的方式和手段是否需要调整。
单边主义
多边主义
争论的第五个问题:关于战略目标的争论
1994年10月进行的权威性民意调查,列出美国外交的16项目标,请政治精英和一般公众就其重要性排出次序。社会精英排列的外交目标次序是:
它们之间的联盟凝聚力下降,经济矛盾突出;
地区动乱增多,民族主义崛起,增加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的危险,造成国际恐怖活动加剧,以及大批难民和移民浪潮;
伊斯兰主义的复兴形成对西方民主模式和文明价值观的强有力抵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