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河道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

4河道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

河道采砂项目合资建设方案研究合资建设单位:芜湖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安徽芜铜长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项目开采地点:安徽·芜湖市(芜湖长江段)编制单位:安徽芜铜长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编制时间:二〇一四年三月目录第一章前言-----------------------------------------------第3—4页第二章基本情况-------------------------------------------第5-10页第三章河段水文泥沙特征-----------------------------------第11-12页第四章编制依据-------------------------------------------第13-14页第五章采砂任务与规模-------------------------------------第15-16页第六章拟采砂区选址---------------------------------------第17-22页第七章采砂方案拟定---------------------------------------第23-24页第八章采砂项目可研报告结论与建议-------------------------第25-26页第九章合资建设前景---------------------------------------第27-28页第十章合资建设方案---------------------------------------第29-29页第十一章投资分析----------------------------------------第30-30页第十二章合资建设结论------------------------------------第31-31页1 前言1.1项目兴建缘由合福铁路是我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是贯通合福铁路的重要节点性工程,对改善皖江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乃至推动全省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3年6月1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詹夏来专门主持会议,要求省有关部门、有关市县要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芜湖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砂石开采项目的具体申报事项。

1.2立项情况根据安徽省长江河道工程性采砂的有关规定,芜湖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于2013年3月27日填报了《安徽省长江河道工程性采砂项目申请书》,经芜湖市水务局、安徽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局审查后报安徽省水利厅审批。

芜湖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申请拟开采量100万吨,拟采砂地点为长江芜湖河段汽车轮渡至火车轮渡之间水域,砂石堆放转运地点为三山区、四合山和无为等地的长江滩地。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书进行了审批,并要求业主单位芜湖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进行分析论证,涉及采砂经营权许可转让应当依法进行公开拍卖。

目前已经完成河道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河道采砂作业通航安全评估报告、通航影响论证报告。

1.3论证成果简介综合考虑河势稳定、防洪安全、附近涉河工程影响、砂石储量等因素,初步拟定两个采砂方案:采砂方案一采砂区位于芜湖河段下段华谊液体化工码头与华谊化工散货码头前沿水域,采区长800m,上游宽150m、下游宽230m,采砂总量90万吨;采砂方案二采砂区位于芜湖河段下段汽车轮渡上游320m左岸水域,采区长200Om、宽250m,采砂总量90万吨。

经分析论证,推荐采砂方案一,其主要特性见表1-1。

表1-1 拟采砂方案特性表2基本情况2.1接线项目简况合福铁路是我省首条纵贯南北的快速客运专线,自合肥南站引出,经安徽巢湖、铜陵、芜湖、绩溪、黄山,江西婺源、上饶,福建武夷山、南平,至福州站,正线全长813公里,其中安徽段长339公里。

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及其接线工程是合福铁路的重要配套工程。

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是1座4线铁路、6车道高速公路的高水平现代化桥梁,联通合福快速客运铁路、庐铜普通铁路和岳武东延、铜南宣、无铜等高速公路。

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接线工程北起无为县神墩、南至铜陵钟鸣镇,路线全长约40.6公里,投资概算为51.3亿元。

全线按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

该接线工程2013年7月份正式开工,计划工期3年。

2.2河道基本情况芜湖河段上起繁昌县三山河口,下迄芜湖市东梁山,河道全长48.62km,河道走向在大拐处为900°转弯,以上为东西向,以下为南北向。

本河段弋矶山以上至三山河口长约23km称之为大拐段,汤沟一带原江中鲫鱼洲在八十年代梢失,后在其右下侧又淤出一潜洲。

弋矶山以下至东西梁山长约17.7km,为首尾束窄,中部展宽的微弯分汊型河段。

展宽段有曹姑洲和陈家洲顺列江中,将分流为左(北水道)、右(西华水道)两汊,其中右汉为主汊,高水位时分流比为60~70%,低水位分流比80一90%,2002年4月右汊分流比为89%,曹姑洲头心滩系八十年代水流切割而成。

水流在三山河口(头棚)附近分流后,主流进入潜洲左汊贴左岸汤沟码头下行,次流进入潜洲右汊,冲刷新大圩。

两股水流于潜洲尾汇合,贴左岸五显外圩下行,过大拐后居中下泄向右岸过渡,于弋矶山附近再次分流,主流进入右汊,次流进入左汊。

进入右汉水流贴右岸广福矶、朱家桥,受四褐山挑流后?冲陈家洲右缘于洲尾与左汊水流汇合,流出东西梁山。

2.3防洪及护岸工程芜湖河段左岸筑有无为大堤,右岸筑有繁昌江堤、麻凤圩江堤和芜当堤,本节仅介绍左岸无为大堤和右岸芜当江堤。

(1)无为大堤:上起无为县果合兴,下讫和县方庄,全长124.2km,为1级堤防,保护巢湖流域七县、二市600多万人口、427万亩耕地及国家重要通、电力、军工等设施的防洪安全。

该堤已按防御1954年型洪水标准进行加固,堤顶超设计洪水位2.5m。

堤防现状标准断面为:丘陵区堤顶宽8m,堤身内外坡比为l:3;平原区堤顶宽10m,堤外坡为1:3,内坡在堤顶以下3.5m处设宽为6m的戗台,戗台上下坡比分别为1:3和1:5,堤内外坡已实施草皮护坡、块石护坡或砼护坡。

(2)芜当江堤:芜当江堤上起芜湖市青弋江铁路桥,下至当涂县姑溪河铁路桥,全长39.Okm。

其中四褐山以上为1级堤防,四褐山以下为2级堤防。

堤顶超设计洪水位2米,堤顶宽10米,堤防迎水侧堤坡为1:3,背水侧堤顶以下1米处戗台,戗台宽4米,哉台以上坡比1:3,:以下坡比1:4.5。

堤顶为砼防汛公路,堤外坡为砼护坡、内坡为草皮护坡。

2.4相邻涉水工程拟采砂区所在河段两岸涉水工程较多,左岸自上而下依次有二坝江芜船厂、芜湖客渡江北8#码头、下沟排灌站、汽车汽渡北码头、二坝自来水厂取水口、华谊液体化工码头(危险品)、火车轮渡、华谊化工散货码头、华谊化工取水口、华谊化工件杂货码头等。

右岸自上而下依次健康路水厂取水口、海事码头、芜湖客运码头、芜湖造船厂、芜湖水位站、汽车轮渡南码头、一建砂库码头、西江涵泵站、芜湖江风船厂、江东船厂、二米厂码头、火车轮渡码头、火车轮渡、铁路水厂取水口、同鑫石油码头、省防汛码头、长芜囤码头、杨家门水厂取水口、长江航道码头、长江海事码头、长江公安码头、打捞队码头、大桥海事码头等。

采砂方案一采砂区下游1070m有铁路水下过江电缆,下游1490m有水下过江通信电缆,下游2350m为芜湖长江大桥。

拟采砂区相邻涉水工程统计见表2-1。

表2-1 拟采砂区相邻工程一览表2.5河段采砂规划情况2011年10月31日,水利部以水规计(2011)559号文批复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2011~2015)》。

规划将长江芜湖段划分为以下三种区域:1.禁采区。

禁采区为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水工程、涉河建设项目、长江主航道等保护范围的对应水域。

2.可采区。

经过河道演变及趋势分析,芜湖河段本次规划的可采区工2个,分别是头棚(距两渡水域约19km)、黄泥滩采区(距两渡水域约8km)。

规划禁采期为6~9月及超过警戒水位期。

3.保留区。

本次规划将长江干流安徽段禁采区和可采区以外的水域均划定为保留区。

规划确定,因沿江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确需在保留区内采砂的,应在满足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安全、通航安全、沿江涉水工程和设施正常运行以及满足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参照可采区划定的原则,在保留区内选择具有较好可采条件的采砂区域作为年度采砂作业区。

2.6拟采区附近砂石开采情况2011年10月31日,安徽省水利厅以皖水政函(2011)1333号文批复了无为双钱轮胎项目场地采砂吹填工程,该采砂区位于芜湖河段左岸二坝汽车轮渡上游约960m近岸水域,采区长1200m,宽150m。

该工程于2011年11月24日开工。

由于种种原因,施工时存在越界违规开采行为,经管理部门责令暂停施工并进行整改后,陆续恢复开采作业,工程于2012年10月27日完工,实际作业时间32天,共完成采砂量32.37万吨。

根据采砂实施前后水下地形测图对比分析,采砂后较采砂前采砂区河床变化不大,河床淤积较好,采砂作业对河岸稳定、河势稳定及防洪安全影响不大。

3 河段水文泥沙特征泥沙补给分析3.1.1泥沙主要来源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泥沙主要来源于长江宜昌以上干支流及中下游两岸的支流、湖泊入汇的泥沙。

同时,对于局部河段当其水沙条件或河床边界发生较大变化,水流挟沙力处于非饱和状态时,发生河岸崩坍、床面冲刷,泥沙被水流携运在其下游堆积,这部分床沙也是其下游河段的泥沙来源。

此外,沿江两岸山矶较多,有的临江山矶植被较差,石料开采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有些地方或部门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向长江倾倒煤灰、矿物废物和垃圾等现象,这些流失的泥土或废料将转化为床沙中的粗颗粒部分而成为泥沙的另一个来源。

3.1.2三峡水库蓄水后泥沙补给分析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冲淤情况及来水来沙变化情况来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在自然条件下通过长期不断地调整,河道演变总是向冲淤基本平衡的方向发展。

三峡水库蓄水以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各站受上游来沙减少和三峡水库拦沙的影响,年输沙量系统偏小,坝下河床沿程出现冲刷,武汉以下河段冲刷幅度较小,深泓高程起伏变化,河床冲淤相间,没有出现累积性抬高或下切的趋势。

(l)悬移质泥沙悬移质泥沙是长江中下游泥沙输移的主体。

在长江中下游泥沙的堆积中主要是0.05~ 0.5mm的泥沙。

从三峡水库蓄水前干支流各主要水文站悬移质泥沙实测资料来看,粒径大于0.05mm以上的泥沙所占比例不足30%;粒径大于0.1mm 以上的较粗颗粒的泥沙所占比例一般不足巧15%,这部分泥沙既是中下游干流河床的主体,也是悬移质泥沙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坝下游河床冲刷,悬移质中粒径大于0.lmm的含量有所增多。

根据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水文站2003一2007年悬移质泥沙输沙量统计,汉口、大通站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12900万t和15800万t,荆江三口分入洞庭湖的年输沙量约为1477万t,洞庭湖、鄱阳湖和汉江入汇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1482万t,1464万t和1942万t,区间支流入汇年输沙量合计2000万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