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受教育权平等与宪法保护一、绪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这个在我国宪法中明确的关于公民受教育权的规定。
所谓受教育权,按照现代比较成熟的观点,是指公民接受文化、科学等方面教育训练的权利,包括公民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要求国家积极提供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通过学习来发展其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以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基本权利。
①受教育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权被我国载入宪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20世纪以来,人权观念的重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警察国”消极保护之自由权转移到“福利国”积极服务之社会权。
②受教育权的价值也开始得到了凸显。
对于个人,只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才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素质,发展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中取得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料,进一步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于社会而言,公民只有能够接受教育,才能较快地实现公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更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之中,推进民主政治的运行,实现在社会之中个人的幸福。
欲令一切人民享有发展其个性的机会,自不能不承认一切人民,须受最小限度的教育。
③所以,已经视为社会权的受教育权,它对义务承担者国家的要求己经不只是消极不干预受教育权的行使,而是进一步要求国家通过积极主动的社会措施,给受教育权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这叫做公民积极的基本权利,也称受益权。
由于受教育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公民的受教育权写进了宪法之中,虽然英、美等国没有把公民的受教育权归于宪法中(英国本身也并没有成文宪法),但在这些国家中,公民的受教育权问题借助平等权,通过对公民的平等保护等司法途径得到实现。
④这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明作为基本公民权利的平等权与受教育权紧密的联系,平等理念也成为了受教育权基本内涵的核心之一。
二、受教育权之平等现在公民人权的内涵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自消极方面而言,便是自由;就积极方面而言,便是平等。
⑤“平等”一词源于拉丁文,其原文本身就含有正义之意,因此可以看出平等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在追求理想的民主社会中所形成了核心价值观。
其实,平等的内涵十分广泛,何为平等,我们追求的平等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从亚里士多德、卢梭、萨维尼到罗尔斯,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难怪说“平等乃是一种具有多种不同含义的多形概念”。
⑥而从宪法学角度来看,自由权与平等权共同构成了宪法中的权利模式,实质的权利大部分都以自由权的形式表现出来,如选举权、人身权、言论自由权、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权,它们旨在主张公民享有这些权利,体现了公民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必须为公民服务,未有正当理由不可擅自剥夺公民这些权利。
在这种权利理念基础上衍生出了平等权,其旨在关注享受这些权利的主体在存在种种不可避免的差异之下如何合理地得到平等的对待,以保证自由权之实现不会受到不公正的侵犯。
美国独立宣言中明确说明“人人生而平等”,但这只是一种理念。
而要在实际社会运用中便不得不面对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别,如种族、性别、阶级等方面。
宪法所保障的平等,从其本质来说,绝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等刚性原则,必须从其欲实现之效果为立足点,①龚向和:《受教育权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②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③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④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⑤刘清波:《现代法学思潮》,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第86页。
⑥[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我们可以发现,平等思想的价值不在于把每个公民制造的一模一样,而在于保障其人之所以为人能够在社会中应该享有的尊严,以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
换句话说,平等理念乃人的幸福根基。
平等之产生来自于差异之存在,因而平等本身天然具有相对性,人民在差异的比较中找到实现平等的合理出路,我们把这条路称为教育。
教育与平等存在天然联系而不可分割,教育本身可以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平等又是教育本身最重要的价值,试想不平等之教育如何可以完成寻求公民生活平等之目标,可见公民受教育权平等的重要性。
那么,在教育中要如何体现出平等呢?在理论上有这样几种观点,出现了教育结果平等与教育机会平等、教育形式平等与教育实质平等、教育绝对平等与教育相对平等等几种不同的看法,由于论述的内容太多,论证的角度各有不同,并且存在各种兼容情况,在此便不一一赘述。
在这里我主要想讲一下教育机会平等,并以此为切入口试探查实现受教育权平等的模式选择。
首先,教育机会平等理论承认了教育结果绝对平等的不存在,教育之目标关注的是个人发展,由于人的禀赋、个性的不同,发展的方向与程度各异,教育出来的人不可能取得同样的能力,教育的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平等的。
如果追求结果的绝对平等,一方面是遏制个性发展,不利于社会成长,另一方面是要实现的难度巨大,社会成本过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空想主义。
其次,教育机会平等理论必须以教育起点平等为基础。
平等要保证站在起跑线的个人的机会均等就可以了,而不意味着有个人能力和努力所获得的结果也要均一化。
①如果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初始不平等的基础上去要求机会的平等,这样只会让不同地位的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其实是用表面的机会平等去掩盖实质上的不平等,也就是事实歧视。
那么如何达到起点的平等呢?一般的思想是采用差别原则。
换句话说,就是用不平等对待不平等,对于地位较低的人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的补偿措施。
美国哲学家罗尔斯就认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
这个观点就是要按照平等的方向补偿偶然因素所造成的倾斜。
②可是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真正要实现起点平等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其中牵涉到民族、文化、宗教等多种不同的不确定性因素,社会的结构也有固化的倾向,因此要实现起点平等的阻力相当之大。
第二个问题是,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来看,这种现象多数是由于好几代的发展和延续所逐渐形成的,如果单单着眼于当下一代人,要求地位低的人比地位高的人有更多的保护,变相赋予了地位低的人一定的特权。
而地位高的人由于上几代的原因而让自己发展的机会相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是否就会造成对于他们的歧视。
就像在过度保护女性的社会,男性反而受到了歧视。
这其中存在着一个量化的问题,过度与不及都是不可取的,如何把握这个恰当的平衡点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第三,教育机会平等要关注在教育过程中具体表现。
《教育法》第9条第2款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其实,由于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天然存在或很难改变的,如何协调好这些差异所造成的矛盾防止机会平等的变质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机会平等不仅是要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的平等,而是要力求在法律的实施效果中实现机会平等。
在这里我认为也可以使用差别原则,用合理性的标准来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如保护不同民族的传统,保护不同文化的特殊性等,这种实践性的效果追求是要用来弥补由于法律规范的一般性而不可避免的造成忽视其特殊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从上面我对教育机会平等的片面理解,我发现了一种现象。
即任何我们所要达到的平等①龚向和:《受教育权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包含有很强的主观价值论,即何为平等并不一定要是客观存在的平等判断,往往需要考虑的是受教育者他们的感受。
就像在布朗诉托皮加校区教育委员会中,“隔离但平等”的原则受到了挑战,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原则的平等性并不只是要求客观上的物质条件的平等,更重要的是让黑人学生的内心感到受到平等对待,这才是第十四修正案的目标所在。
我们由第一章可知义务教育之必须,而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一种持续一生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说受教育权之平等上应该对于教育过程进行两分看待。
义务教育作为人进入社会、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就成为了基本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上政府作为服务于社会的管理者,应觉察自身之功能,有义务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家庭承担其义务即送孩子去学校接受基础性教育。
在这个方面,我们所明确的是实质性的平等,即人人都要接受义务教育。
而之后的高等教育则要求放任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社会提供的仅是机会的相对平等。
三、受教育权之宪法保护由于教育的重要性,宪法保障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把它规定为了义务。
那么义务教育之义务究竟是谁的义务?现在普遍的看法是,义务教育之义务最重要的是国家之义务,其义务在于国家必须为适龄儿童提供存在的、可以获得的、可以接受的、具有灵活性的义务教育。
而国家便具有尊重、保护与实现之义务。
①《教育法》第26条规定了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具有合格的教师,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以及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公民在受教育权上乃应为宪法保护的受益权,自然不应该收取学费,《义务教育法》就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中华民国宪法除在第21条之外,另在第14章第5节教育文化中,分别以数个条文保障人民教育上之受益权,包括保障教育机会均等、基本教育一律免纳学费、教师学生之奖励或补助、教育事业之奖励或补助和边远及贫瘠地区教育事业之补助。
②我认为这五个方面的对受教育权的概括最为到位,结合台湾的教育成果,应对我们对于受教育权的保护有所借鉴。
但是,这要求国家不是从个人出发而是从整个社会出发,履行积极的义务,那么在国家不采取消极不作为的情况下,个人的自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③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监督政府是否切实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尽其最大能力保障宪法所包含的受教育权;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政府利用积极的作为越过了合理的界限,对于我们受教育上的自由进行侵犯。
如果说选举权是受到明文保护的宪法权利,而社会福利则是仅受到最低限度司法保护的个人利益,那么公共教育所受到的平等保护则介于两者之间。
④由于这其中有很大的空间存在,我们往往需要运用合理性的标准,来审查对教育机会的限制是否符合平等保护的原则,也就是来审查是否会造成教育上的歧视。
受教育权的平等丰富了宪法所保护的平等权的内涵,也由于其涉及方面的重要性而让我们对于平等理念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受教育权平等保护的核心在于我们把人与人之间何种因素的差异在何种决策情况下作为我们合理的区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