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文学论文

女性文学论文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凉意象
朱思思 2014050501282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涌现出来的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经常出现悲凉的意象描写,成为她的作品的标志性的特点。

这种悲凉意象体现了特殊环境下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的自觉。

本文以悲凉意象为视角,通过对她的作品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分析,整体研究张爱玲的作品的文化特色,从而整体把握张爱玲的创作基调,阐释她的内在涵义,试图达到深入理解她对现当代文学的意义的目的。

在她的世界中,是“虚无之物”,她永远都感到一种“惘惘的威胁”,感到天空的低迷。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彻头彻尾的悲观,她才格外地珍视生命,认真地享受生活带来的每一琐细快乐,体味着生的种种乐趣。

从而,使这个原本庸常的俗世生活,散发出了诱因的光芒,也使得这个弱小的女子——张爱玲,闪耀着传奇色彩。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凉意象;
一、月亮的意象——苍凉的载体
BeverleyNichols有一句诗,写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

张爱玲的人生观绝对深刻也绝对清醒,但如果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把BeverleyNichols的诗句改成“在张爱玲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恐怕不会有人表示异议。

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幽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

张爱玲的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月亮是她最显著典型的意象。

有人甚至统计得出这样惊人的结论:张爱玲的31部作品中,“其中22部小说里出现了‘月亮’这一自然物象及与其有关的比喻,共约140处。

”这是个很有意蕴的意象。

在《金锁记》中,作者写道:“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晕湿,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月亮一直是作为一个阴性的原型象征物出现在文学中的,月亮的阴冷和自恋是女人另一面的镜像。

如果说沈从文建构了一种女人的神性之美,那么张爱玲则是建构了一种女人的反神性之美。

月亮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残缺、不完全之美,是都市现代人内心病态欲望的一种形象化的呈现。

“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的、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

”(《倾城之恋》)
这是在柳原打了一通肉麻的电话而不愿娶流苏,让她觉得自己想得到的经济上的安全不可靠了,柳原再问她:“你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流苏泪眼里的月亮。

此时在流苏的眼里,月亮该是一块可望而不可及的带着被愚弄的绿的莓苔的、苍凉的荒原湿地,让人不敢涉足,太滑……这些对她似乎是一个想嫁而嫁不出的梦而已。

它端端地照着手握话筒的流苏,照着她脸上的惊疑,眼中的凄楚。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

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

”(《倾城之恋》)
当柳原来到流苏的房间看月亮时,她知道他爱她,但在流苏看来,他不娶她就是对她不好,她需要的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安全,因此月亮是“玻璃窗上的霜花”“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那霜花的冰冷和镜中月的虚空反映了流苏复杂而矛盾的内心:她不想屈服,但她屈服了;她喜欢柳原,但却在拥吻时想到最实际的利益,人生的苍凉和寒薄,就在这
月光照亮的镜中滋长成一朵朵美丽的霜花,而心底的那一抹柔情在瞬间悄悄隐去,只留她那一张俏脸融在无尽的夜色里。

二、镜子的意象——苍凉的体验
张爱玲的小说,尤其是前期小说,一再运用“镜子”意象,她小说中的主角几乎都离不开镜子。

镜子在中国文学中也是常常被运用的物象,它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则主要取镜子的“易碎感”作为义项的功能意义。

破碎的心常常通过人物与镜子的映照关系表现出来,特别是人物单独与镜子相处时,从镜子中泄露出的人的感受,几乎没有圆满的。

《花凋》中川嫦重病缠身,独自在外面游荡了一天,傍晚时分才回来,上楼去“拿着把镜子梳理她的直了的头发”。

郑夫人跟进房来,川嫦手一松,丢了镜子,伏在她母亲背上放声痛哭,不久,川嫦死了。

《金锁记》中七巧十年的光阴,十年的煎熬是通过镜子中的景象转换过去的,“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岁”。

这十年是曹七巧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

《沉香屑——第二炉香》中倒霉蛋罗杰也有一吻,同样用镜子意象来表达他的内心感受,不过他吻的不是妻子,而是镜框中妻子的照片。

他不明白为何自己的热情换来冰凉的结果,镜子意象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

《倾城之恋》中对镜子的描写为:“流苏觉得她滴溜溜转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着冰冷的镜子。

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

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

”这里的镜子有着多重的含义。

就触觉而言,镜子给人凉的感觉,这种渗透骨子的凉感,带有冰冷与苍凉的意味。

尽管流苏柳原两个精刮盘算始终不肯冒失的人,终于有了第一次的接吻,但是他们爱得并不彻底。

尤其是流苏,即便这是她曾幻想过无数次的场面,但真正身临其境时,她感到的并不是彻底热烈的爱情,而是觉得自己背心抵着冰冷的镜子。

身上也是凉的凉,烫的烫。

“凉”的是各自内心的算计,“烫”的是彼此的本能欲望。

这一“凉”一“烫”,足见爱得有保留,并没有真正沉浸在一个纯粹爱的世界中。

镜子的这种苍凉之感,为文章做了很好的铺垫。

果然,就在第二天,柳原就告诉她,一个礼拜后,他就要独自前往英国。

要不是因为后来战争的爆发,留给流苏的,可能就是无奈的独守空房与对镜自怜的苍凉。

三、枯叶子的意象——苍凉的自我感觉
“人身上的水分全给它(太阳)喝干了,人成了金色的枯叶子,轻飘飘的。

”(《倾城之恋》)
一个离了婚、在娘家无法住下去的、什么都没有的少妇,想从婚姻上得到经济上的安全,想从爱情上得到一些慰籍,在浪漫的海边,“流苏渐渐感到那奇异的眩晕与愉快”,但是,她的心中仍然没有着落,意识上的渴望使她觉得自己已经被太阳吸干了水分,成为轻飘飘的枯叶子,没有家可以依靠,没有人可依附,自己左右不了自己。

这枯叶子的意象给人一种衰败的苍凉和无依无靠、随时都会化为虚无的恐惧感。

四、墙的意象——苍凉的阻隔
“冬季的晴天也是淡漠的蓝色。

野火花的季节已经过去了。

流苏道:‘那堵墙……’柳原道:‘也没有去看看。

’流苏叹了口气道:‘算了罢。

’……山渐渐高了起来。

不知道是风吹着树呢,还是云影的漂移,青黄的山麓缓缓地暗了下来。

”(《倾城之恋》)墙出现于言谈之中,意象已经渐渐转移到了心里。

五、胡琴的意象——苍凉的音韵
胡琴这一意象在《倾城之恋》中出现三次,开头的胡琴声把读者带到了一个胡琴声幽幽的远古岁月,拉开了故事的序幕,使整个苍凉的倾城故事在胡琴声中娓娓道来,把一种缥缈的、无法捕捉的虚无撒向观众。

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对流苏来说是缥缈的、失了传的庙堂舞曲、是远古岁月的记忆、是公馆内一代代钝了的眼睛、是满目的灰尘吊子。

悠悠的琴声从颓废的手指上流出,是她的苍凉故事的源头,正合了她此时的心境。

而胡琴声的嘎然而止,正是她的死亡或重生吧。

因为苍凉,因为虚空,所以不可触摸,虽“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倾城之恋》)
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撒下寒辉,映在地上霜白一片。

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在寂寞的夜里更显苍凉和缥缈。

一切都结束了,而一切又都回来了,苍凉的故事仍在上演,拉过来拉过去的胡琴声诉不尽的苍凉与虚无!胡琴使整个故事苍凉的基调得以存在。

六、风雨——悲凉的情景
单纯而又不幸的少女许小寒(《心经》)爱上了自己的父亲,在这不该发生的爱情事件中,许小寒陷入了孤立无助的境地,父亲成为他惟一的精神支柱,而她的父亲为了逃避这一精神的磨难,选择了出走。

小寒孤独地跑到绫卿家,想阻止父亲的远离,“天黑了,忽然下起雨来,那雨来得猛。

哗哗泼到地上,地上起了一层白烟。

小寒回头一看,雨打了她一脸,呛得她透不过气来”。

“风雨”意象在这篇小说中成为许小寒孤立无助的象征。

许小寒的外部世界只有“风雨”,她内心的寒冷也与风雨的寒冷融为一体。

她不该爱上她的父亲,她又无法左右自己的感情,更无力改变外部世界。

当小寒与母亲同坐于一辆黄包车上时,“雨下得越发火炽了,拍啦啦溅在油布上。

油布外面是一层滔滔的白,油布里面是黑沉沉的”。

人物的处境与心理在这黑与白的对比中显得更加鲜明,风雨意象在它的展开过程中,一方面映衬着许小寒孤立无助的处境,同时又呈现出对许小寒的悲悯意味。

风雨意象点化了人物的内心感受,也加强了小说叙事的诗意化色彩。

七﹑结语
张爱玲是一个极其善于描写悲凉意象的作家。

她用自己传奇式的一生和传奇性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悲剧故事。

这种仿佛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悲凉意象,促使她以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手法解剖了人性的自私、卑鄙与扭曲,揭示了芸芸众生的孤独漂浮感、命运的困顿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