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选举实施细则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下文是河南省选举实施细则,欢迎阅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 ___全国人民 ___和地方各级人民 ___选举法》(以下简称《选举法》),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制定本细则。
全省各级人民 ___代表的选举,均按照《选举法》和本细则的规定办理。
第二条省人民 ___的代表,由各市、县人民 ___选举产生。
设区的市人民 ___的代表,由所辖区、县人民 ___选举产生。
市辖区、县只选举出席市人民 ___的代表,不选举出席省人民 ___的代表。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及人民公社、镇人民 ___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第三条民主选举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领导,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障选民的民主权利。
选举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建设进行,通过选举促进生产,把选举和生产一齐搞好。
第二章选举工作机构第四条省和省辖市人民 ___代表的选举,由本级人民 ___常务委员会主持。
在人民 ___常务委员会成立以前,由本级革命委员会主持。
人民 ___常务委员会(或革命委员会)可设选举办公室,办理具体事宜。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及人民公社、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 ___代表的选举。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选举委员会受本级人民 ___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人民公社、镇的选举委员会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的领导。
在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 ___常务委员会及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成立以前,受本级革命委员会的领导。
第五条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选举委员会由十五至十九人组成。
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二至四人,委员若干人。
选举委员会应由本级党、政负责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负责人,以及各界、各方面有威望的代表人物组成。
由本级人民 ___常务委员会(或革命委员会)提名,同有关方面协商确定,并报上一级人民___常务委员会(或革命委员会)备案。
根据工作需要,选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秘书、宣传、组织、选民资格审查、后勤等组织,负责处理选举工作中的具体事宜。
人民公社、镇选举委员会由九至十三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二人,委员若干人。
由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或革命委员会)提名同有关方面协商产生,并报上一级人民 ___常务委员会(或革命委员会)备案,下设办公室办理具体事宜。
第六条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及人民公社、镇选举委员会的任务:(一)在所辖行政区内,负责《选举法》和本细则的贯彻执行,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向选民宣传、解答有关选举问题;(二)制定本地区选举,部署、检查、指导选举工作;(三)划分选区,确定、分配代表名额,规定选举日期;(四)组织各选区进行选民登记,颁发选民证;(五)受理选民对选民资格问题的申诉,并在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六)组织各选区推荐、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组织各选区投票选举,确定各选区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并予以宣布;(七)选举结束后,负责向本级人民 ___报告选举结果,并将有关选举工作的全部文件、表册、印章分别交本级人大会、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或镇人民政府存查;(八)管理使用选举经费。
第七条选区设立五至七人组成的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在选举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主持本选区的选举工作。
选区下划分若干选民小组,由选民推选正、副组长,负责组织选民活动。
选区较多的较大的行政、生产、事业单位或战线,可根据需要设立单位或战线的选举工作小组,作为选举委员会的派出机构,指导本单位或战线若干选区的选举工作;选民小组较多的较大的选区,可根据需要设立选区工作小组,代表选区指导若干选民小组的活动。
第三章代表名额及分配第八条省人民 ___的代表名额及分配,由省人民 ___常务委员会另行决定。
第九条设区的市人民 ___代表名额:人口在五十万以下的,选代表二百人至二百五十人;人口超过五十万不足一百万的,选代表二百五十人至三百五十人;人口超过一百万的,选代表三百五十人至四百五十人。
第十条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人民 ___代表的名额:人口不足十万的,选代表三十五人至七十五人;人口超过十万的,选代表七十五人至一百五十人,最多不超过二百人。
第十一条县人民 ___代表的名额:人口不足三十万的,选代表一百人至一百八十人;人口超过三十万不足五十万的,选代表一百八十人至二百四十五人;人口超过五十万不足八十万的,选代表二百四十五人至三百五十人;人口超过八十万的,选代表三百五十人至四百二十人,最多不超过四百五十人。
第十二条人民公社、镇人民 ___的代表名额:人口在一万以下的,选代表三十五人至五十五人;人口在一万至三万的,选代表五十五人至一百一十五人;人口在三万至五万的,选代表一百一十五人至一百七十五人;人口在五万以上的,代表名额不超过二百人。
第十三条设在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行政区域内的中央、省、地、市的所属大型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学校的代表名额分配,原则上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多于本级所属单位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如果这些单位的选民人数过多,其代表名额一般以不超过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一为宜。
设在人民公社、镇行政区域内的县以上所属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学校,是否参加所在人民公社、镇的选举,还是只参加县级的选举,由县级选举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同这些单位协商确定。
如果需要参加人民公社、镇的选举,这些单位应选人民公社、镇人民 ___代表的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多于人民公社、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由县级选举委员会同这些单位协商确定。
第十四条省军区、军分区以及驻我省的中国人民 ___野战部队和军事院校,选举代表出席省人民 ___,其代表名额由省人民 ___常务委员会与省军区商定;这些单位不选举代表出席所驻县、市、区、镇人民 ___。
郑州市警备区和各市、县、区武装部选举代表出席所驻市、县、区人民 ___。
其代表名额分配:郑州市警备区五至九人;开封、洛阳、平顶山市武装部三至五人;其他市、县武装部二至四人。
出席地方各级人民 ___军队代表的选举办法,按中国人民 ___总政治部通知的规定进行。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 ___代表中各方面的代表以有一个大体的比例为宜。
但是,这个比例不得硬性下达给选民或代表,更不能用“指选”的办法解决。
主要应通过宣传教育和民主协商的办法,在整个选举过程中,逐步求得大体上的体现。
设区的市、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人民 ___的代表中,一般妇女代表应占百分之二十以上,非共产党员代表应占百分之三十以上,青年代表应占百分之十五以上。
在代表中,工、农劳动群众(包括工、农、商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等)一般占百分之五十左右;各级、各条战线上的党、政国家干部一般占百分之二十左右;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种专业人员一般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少数民族应区别聚居区和散居区的不同情况,按照《选举法》第四章的规定,占有适当比例; ___、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宗教团体、归侨等占有适当比例。
县、社人民 ___的代表中,一般妇女代表应占百分之二十以上,非共产党员代表应占百分之三十以上,青年代表应占百分之十五以上。
在代表中,劳动群众(包括工、农、商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等)不少于百分之三十;不脱产的大队队委、车间主任等干部不超过百分之三十;各级、各个战线上的党、政国家干部百分之十五左右;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种专业人员百分之二十左右;少数民族应区别聚居区和散居区的不同情况,按照《选举法》第四章的规定,占有适当比例; ___、爱国人士、归侨等占有适当比例。
第四章选区划分第十六条选区应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和居住状况划分。
选区不宜过大或过小,每个选区以能产生一至五名代表为宜。
第十七条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及县直属的机关、学校、厂矿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可以按系统、按行业划分选区。
人口多的单位,可以单独划分选区,人口少的单位,可以联合划分选区。
城市居民可以按居委会划分单独选区或联合选区。
不同系统、不同行业之间或这些单位与居委会之间的混合选区要尽量少划。
第十八条农村可以由相邻的几个生产大队或以公社指导工作的片、管理区为单位划分选区;较小的人民公社或较大的生产大队,也可以单独划分选区。
第十九条条选举人民公社、镇人民 ___代表,一般应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划分选区,居住分散的山区,也可以由相邻的几个生产队或自然村划分选区。
第二十条中央、省、地、市和外地驻本县、市、区的单位,应当分级归口,按系统、按行业划分选区或联合选区。
有的单位,领导机关和下属机构分驻数地,应分别参加所在地的选举,不得跨县、市划选区。
第五章选民登记第二十一条年满十八周岁选民的年龄计算,应以当地选举日为截止日,用农历计算出生日期的,应按公历换算准确日期。
选举日,由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及人民公社、镇选举委员会确定。
第二十二条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
选区领导小组要对登记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训练,使他们懂得选民登记的有关政策、规定,明确登记方法和要求。
然后,逐户逐人上门登记,或者设立登记站,组织选民到登记站进行登记。
登记后,张榜公布,有错登、漏登、重登的应予纠正。
最后召开选民会议庄重发放选民证,对不能到会领取选民证的,应由选区领导小组成员,亲自发到选民手中。
第二十三条凡取得选民资格的人,即可进行选民登记。
对下列情况,作如下规定:(一)长期居住城镇而户口不在城镇的具有选民资格的人,可以在居住地进行选民登记并参加选举。
但是,第一,要向他们讲清,选民登记和户口问题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不应混为一谈,选民证不能作为申报户口的依据;第二,要取得选民资格的证明。
非城市户口在城市进行选民登记,应取得户口所在地单位的证明或所住城市机关、厂矿、企事业、街道居委会等单位的证明。
凡在居住地登记的,都要通知户口所在地不再登记。
(二)临时外出看望亲友,外出搞副业人员和下乡知识青年,均应在户口所在地进行登记。
(三)长期外出而又下落不明的人员,不予登记;若在选举日前返回的,应予补充登记。
外地流入农村选区的无户口人员,生产队已按社员对待的,可以在所在选区进行登记。
(四)经劳动和有关部门批准的工、临时工、亦工亦农人员,大中专学校的寄宿生、走读生,由所在单位进行登记,但要通知户口所在地不再登记。
(五)干部、职工调动,户口仍在原单位的,应在现工作单位登记,并通知户口所在单位不予登记。
(六)县级机关住在市区,其工作人员参加县的选举,市里不予登记;工作人员的家属,户口在市的,由市区登记并参加选举。
(七)行政关系在军队工厂的人员(包括在编与非编职工)以及经过批准的随军家属,参加军队选举,不在地方进行选民登记;为军队服务,而行政关系不在军队的人员,参加所在市、县(区)地方的选举,在地方进行选民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