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解读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解读

□文/ 陈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既是农业新技术开发、转化、推广的重要基地,也是新型产业培育和农村科技服务的主要平台。

按照“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和《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总体部署,由科技部牵头,联合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中科院、中国农业银行等5个部门,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原则,分两批在全国批准建设了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

在各有关部门大力协作、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和样板作用得到体现,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农村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并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农业新技术开发、转化、推广、培训的重要基地,园区市场化运作水平及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稳步提高,并通过积极探索机制和体制创新途径,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典型模式。

在工作层面上探索出了园区管理的有效模式,形成了良性的运行机制和完备的规章制度。

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工作原则;并建立了部门联合推动、地方为主的管理运行机制。

为了规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科技部会同农业部等六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的补充通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专家大院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文件,建章立制,健全和规范了各类规章制度。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行动态管理模式,园区试点建设几年后,将按照有关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进行评价、验收和考核。

验收合格的试点园区将正式挂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牌;不合格的试点园区将撤销其试点园区资格。

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平台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使大批农业新技术得到示范应用和辐射推广。

科技园区园区在充分发挥“窗口”展示功能基础上,注重农业技术孵化和开发能力建设;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通过园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技术传播和扩散,增强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能力;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和广大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素质。

据初步统计,2002~2005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共引进项目1748个,自主开发项目1278个,引进新技术2193项,新品种9714个,新设施5277套,推广新技术2832项。

同时,园区在技术培训方面成效明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组织科普讲座与座谈13941次,参加人员超过246万人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和举办培训班11000多次,参加人数超过350万人次。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已成为农业新技术开发、转化、推广、培训的重要基地。

园区建设对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从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和特色出发,大力发展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高效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示范生产基地;通过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应用“公司(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从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上逐步引导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现代化和产业化之路,为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技术示范。

充分体现出科技优势和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

初步统计,在2002~2005年,四年分别吸纳就业人数超过33万人、18万人、32万人和90万人;分别带动周边地区266万、235万、351万和402万农民致富;园区所在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124元、4251元、4611元和5123元,显著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引进和孵化出大批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贡献突出。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集散地和辐射源,吸引了一批科技型农业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各个园区(试点基本都以科技型企业为龙头,进行滚动发展。

目前,已有部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器的模式和途径,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举步维艰时提供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多种便利,对高新技术成果的产品开发和科技企业进行孵化, 使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到2004年底, 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内的企业总数已达到2245家,其中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83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21.5%。

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园区发展得到不断规范,自身效益稳步提高,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农民受益”基本原则得到较好体现。

在投资机制上,基本形成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营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格局。

截止到2004年底,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各类建设总投资达到222.14亿元,其中政府投入34.56亿元,占15.6%;园区自筹38.28 亿元,占17.2%;企业投入149.3亿元, 占67.2%,已成为园区投资的主体。

在管理模式上,都有园区地方领导小组和形式多样的、职能明确的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和协调服务,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 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在园区自身效益上,2002~2004年36个园区(试点总产值累计达到581.32亿元,销售收入累计477.37亿元,净科技园区园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利润累计84.78亿元,出口创汇累计28.76亿元。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体系与模式日趋完善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开始涌现出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现代农业生产示范载体,以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与产业聚集等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与示范应用为依托,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对引导我国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显著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尤其各试点在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已经初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发展典型模式和经验,涌现出一批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社会影响力强的园区试点。

构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梯度推进的园区发展体系。

核心区进行农业新技术开发、引进、转化及产业化示范,是样板基地与技术辐射源,作为园区投入和建设主体,并吸引和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示范区作为核心区的产业化带动基地,按照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要求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辐射区以园区主导产业为纽带涉及和影响到广大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区域。

适应市场机制,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构建技术引进、转化及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园区提出的“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园区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基本上兼顾了企业、科技、农户各方面的利益,较好地协调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对河南农业科技园区的批示中指出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与市场紧密相联,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联,与科技人员报酬紧密相联,这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

以园区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示范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优质高效农产品及加工转化等现代化生产体系与产业化经营模式。

园区从发挥区域农产品优势和特色出发,建立农畜产品规模化、安全化、标准化生产及管理体系;尤其重视依托农产品保鲜、深加工及相关配套技术,开发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地域优势、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

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配置要素,探索和发展产业化经营的体系和模式,实现生产从源头到市场的一体化设计,延长农村经济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构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园区充分利用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园区体系,发挥核心区的技术集成和示范作用,以核心区为基地带动示范区,以示范区拉动辐射区,形成“三区”互通互动的技术传播体系,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在市场机制调节下,通过以科技为主线,信息交流为纽带,示范推广为手段,把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专业知识和大量的信息送到农民手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推动整个区域农业的上档升级,带动周边农村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改革创新、完善机制,为园区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园区建设的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把处理和协调好园区建设中政府、企业、农民各个方面关系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坚持政府引导扶持、市场驱动的方针,在强化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监管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尤其突出了政策扶持和公益服务,以及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的重要性。

如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了较健全的市场化经营、技术依托、金融服务、中介法人、利益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制定了土地、税收、人才引进、财政奖励等优惠政策,为园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制和环境。

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探索多样化发展模式。

在运作方式上, 有的园区采用联合或协作模式,与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科技开发、研制,形成科研、试验、生产、销售的联合体,依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雄厚技术力量,筛选项目、引进成果、搞好技术储备和应用。

有的园区采用引进或聘请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和先进科技成果,提升园区项目科技水平;有的园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科技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成的多学科、多单位协同科技队伍,保障园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有的园区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作用,创办“企业创业园”、“博士创业园”、“企业孵化中心”、“科技孵化园”等各种类型的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和培育各类科技型龙头企业。

科技园区建设面临四个问题缺乏稳定的支持政策和支持途径农业科技园区实质上是我国区域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但其地位并未得到完全确认,在各级政府与科技部门在园区建设的扶持上仍缺乏明确、稳定的支持政策和支持途径。

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功能是科技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平台,本质上仍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应该得到政包、出租、反租倒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土地流转,还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

人才和成果不足相对于产业发展需求,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

一是缺乏园区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二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机制不畅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