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方歌名词解释大题简答题方歌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枣通草施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血府逐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黄土汤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吐衄便崩服之康三仁汤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温热流连正治方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胆星蒌,夏芩杏陈枳实投茯苓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清痰热疗实脾饮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槟榔加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清胃散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玉女煎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麦冬全阴虚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温热痊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山甲角刺酒煎佳一切痈毒能溃散,溃后忌服用勿差芍药汤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便脓自然康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冒有奇功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真人养脏汤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天王补心丹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温经汤温经归芍桂萸芎,姜夏丹皮及麦冬参草扶脾胶益血,调经重在暖胞宫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益母桑,栀芩清热决潜阳杜仲牛膝益肾损,茯神夜交安服良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消风散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真武汤真武壮肾温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水肿保安康温胆汤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清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杏苏散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名词解释梅核气,中医病症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喉,以咽中如有梅核阻塞,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
辛开苦降,升浮药多具辛甘味以及温热之性,沉降药多具苦酸涩味以及寒凉之性。
辛味属于阳,苦味属阴。
辛苦药味组合,共同完成气机疏通,宣发及排泄降浊的过程,共同调节人体的气机阴阳平衡。
辛开苦降,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辛散以开通心下痞结,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
六郁,由朱丹溪首创,综合六淫七情内外病因,将郁证分为气血痰火湿食六大类,并强调气郁为先相因为病。
五更泻,脾肾阳虚,阳虚生内湿,而五更正是阴气极盛,阳气萌发之际,阳所当至而未至,阳气极而下行故为泄泻。
喑痱,中风症候之一,喑指语言不利不能说话,痱指四肢萎废不能运动,临床又有虚实之分,实证是由于风痰阻塞,虚证是肾虚精气不能上承。
血痹,由于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所致,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的疾病。
大头瘟,又名大头天行,是一种病症。
是由于风热疫毒之邪壅于头面,以致气血瘀滞不通,临床表现以头面红肿热痛为主,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数有力。
痛泄,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的泄泻,泄必腹痛,泄后痛缓。
脾约证,指胃中燥热,脾津不足,胃强脾弱,脾被热邪所扰,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道失以津液濡润,故大便干结,但输膀胱则小便数。
逆流挽舟,是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的方法。
痢疾为邪气由表入里,疏表除湿,寓疏于通,里津亦除,表气疏通,其痢自愈。
治疗上使邪从外出,由里出表,好像在逆水中挽舟上行。
增水行舟,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尤偏于阴亏液枯之便秘的一种治法。
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船行。
暑瘟,因正气虚弱,不耐暑湿热三气,暑湿邪毒经肌肤表面传入,由表入里的传变,暑邪内郁,易于化火,传遍迅速,伤津劫液,闭窍动风导致高热抽搐昏迷。
阳明腑实,伤寒传入阳明之腑,入里化热,并于肠中燥屎结滞,腑气不通导致痞满燥实。
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凉燥,是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津液不布而致,属小寒、次寒,临床有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为主,治疗以苦温甘辛法。
和解少阳,治法之一,属于八法之中的和法。
指具有调和和疏解作用,以治疗邪犯少阳之症的一种治法。
佐药,1、佐助药:配合君臣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2、佐制药:消除君臣毒性,直觉君臣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据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药物格拒。
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他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甘温除热,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
凉开,即清热开窍,指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清窍醒神,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一种治法。
温开,即温通开窍,指用温通辛散药配开窍药以文通开窍而醒神,用治寒邪痰浊蒙蔽心窍导致中风中寒、气郁痰厥寒闭证的一种治法。
比较麻黄汤桂枝汤均能散寒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
1、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散寒力强,并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
适用于外感风寒,兼肺气失宣而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之表实证。
2、方中桂枝芍药并用,虽发汗解表之力较小,但善于调和营卫。
适用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之表虚证。
银翘散桑菊饮均能辛凉解表,疏散风热,用治外感风热,邪在肺卫证。
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微渴,脉浮数。
1、清热解毒,治风热袭表,风邪热毒较甚,见发热,恶寒,头痛口渴,咽痛,舌尖红,脉浮数,辛凉平剂。
2、宣肺化痰止咳,用于风温初起,邪伤肺络,肺气失宣见咳嗽为主,伴微热微渴,风热邪气较轻,辛凉轻剂。
黄土汤理中丸均有补气健脾,养血止血,用于脾虚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
1、为温涩之剂,重在温阳摄血,并能养血止血,用于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气虚及阳,兼有血虚的各种失血证,见大便下血,吐血衄血,崩漏,面色萎黄畏寒肢冷,舌淡脉沉细。
2、为温补之剂,重在温中阳,健脾运,并能燥湿,张宇温脾止泻,止痛,用于中焦虚寒证的代表方,见脘腹疼痛,呕吐,食少泄泻。
小青龙汤杏苏散均具有外散风寒,内化痰湿的功效。
用于外感风寒,痰湿内阻咳嗽。
1、温肺化饮而平喘止咳,多用于外寒内饮,尤其寒饮停肺喘咳,属于温化法。
治疗肺寒痰饮喘咳良方。
见喘咳贪多清晰,胸闷,舌苔白滑兼有表证。
2、轻散风寒长于宣肺气,化痰湿,外感凉燥代表方。
亦外感风寒较轻,兼肺气不宣咳嗽,属宣化法。
见恶寒头痛,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定喘汤苏子降气汤均能降逆平喘,祛痰止咳。
用于痰饮壅肺,肺失宣降所致喘咳。
1、痰浊蕴肺,郁而化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喘咳。
以宣肺降气,祛痰定喘,清肺热散风寒立法。
2、寒痰壅肺,肺失宣降,兼有肾虚肾不纳气,上实下虚之喘咳。
以降气祛痰平喘,温肾纳气立法。
见喘咳痰饮壅盛,痰多色黄,微恶寒发热,舌苔腻而黄,脉滑。
归脾汤固冲汤均重用补气药,意在补气健脾,以复统摄之权,用于脾气虚,气不摄血之崩漏,月经过多,苔淡脉细弱。
1、配以养血安神之品,以心脾同治,气血并补,重用补气意在生血,以复生血统血之职,用于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仲,健忘失眠,体倦食少,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
2、配以固冲养血之山萸肉,白芍,收敛止血之煅龙骨,煅牡蛎,棕榈炭,五倍子,祛痰止血之海螵蛸,茜草,补气固冲一只笨,收涩化瘀止血以治标,有固崩止血的功效,用于脾气虚弱,冲脉不固之血崩,月经过多,见量多色淡质清稀,心悸眩晕,舌淡脉细弱。
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均有调和寒热,散结除痞,健脾和胃之功,以消补兼施,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立法,用于脾胃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司之心下痞满,舌苔腻微黄。
1、重在调和寒热,和胃降逆止呕,用于脾胃虚弱,寒热互结,肠胃不和,升降失司之心下痞满不痛,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微黄,脉滑数。
2、行气消痞力强,兼有健脾祛湿,和胃消食之功,用于脾虚气壅,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见食少体倦,大便不调。
真人养脏汤四神丸均有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用于脾肾虚寒之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腹冷痛,泄泻。
1、重在温中补虚,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力强,用于脾肾虚寒,以脾虚为主,泻痢日久滑脱不禁。
2、重在温命门火,重用补骨脂补火生土,以温肾为主,兼以暖脾涩肠,用于命门火衰,或不生土,脾肾虚寒所致五更泻。
竹叶石膏汤清暑益气汤均有清解暑热,益气生津,用于外感暑热,气津两伤。
1、清热除烦之力强,并能和胃,多用于热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而见发热汗多,口渴胸闷欲呕,气短乏力,舌红脉虚数。
2、清解暑热,养阴生津之力强,用于中暑受热,暑伤气津,见身热汗多口渴,体倦少气,脉虚数。
理中丸小建中汤均为温中祛寒之剂。
1、纯用温补,以温中健脾为主。
2、温补之中配以调肝脾之品,重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芍药汤白头翁汤均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用于热毒湿热痢疾。
1、以白芍配黄连黄芩为主,重在清热燥湿,兼有调和气血,泻下积滞,“通因通用”。
用于湿热壅盛,气血瘀滞而成的湿热下痢,用于便下脓血,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滑数。
2、配黄连黄柏为主,能入血分,重于解毒凉血,使血分热毒消而泻痢止,用于热毒壅滞于肠,深入血分所致血热毒痢,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发热腹痛,舌红苔黄脉数。
清胃散玉女煎均有清胃泻火,用于胃热牙痛,面颊肿痛。
1、泻火药与凉血药并用,专清胃凉血,泻火力强,为气血两清之剂,用于胃实热证,凡胃火炽盛,内陷血分所致牙痛,口臭面颊肿痛,脉滑数者多用。
2、泻火药与滋阴药并用,专清胃热且滋肾,虚实并治,为清补之剂。
用于火盛阴亏,凡阳明有余,少阴不足之牙痛、牙龈浮肿、齿松口渴多饮脉细数者多用。
四逆散逍遥散均可疏肝理脾,用于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胀痛。
1、重在疏肝理脾,调畅气机,兼有透邪解郁,用于肝脾不和所致胸胁脘腹疼痛,脉弦。
2、重在疏肝解郁,兼有养血健脾,为调经常用方。
用于肝气郁结,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见经行腹痛,头痛目眩,乳房胀痛,脉弦细。
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均用桂枝白术茯苓同具温阳化气健脾利湿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