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语解释(每个5分,共30分)1、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2 、圆形人物:圆形人物的性格比较丰富、复杂、立体感强。
这种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一个独立自足、气象万千的:世界“。
(阿Q、哈姆雷特)圆形人物是作者花大量笔墨着力描写的对象,其性格轴心及多侧面、多层次的性格特征,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显现出来,因而人物性格稳定而不凝固,给人一种流动感。
这是一种动态型或发展型的人物塑造方式,它要求空间感和强调色彩。
典型的圆形人物,其性格必然是一个闪烁着各种色彩的多面体,它容量大,具有说不尽的性格内涵、多方面的审美意义,显示出多质、多义、多向的特点。
3 、感物说:中国古代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认为,文学表现了人对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的感受,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到了钟嵘撰写《诗品》的时候,“感物说”更突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对作家感受的影响,其正如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说的,“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寒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4 、意识流小说:所谓意识流小说,是指根据意识流、直觉、心理时间及精神分析等一系列观点,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流动性、飘忽性、深刻性和层次性,以主观世界和直觉来代替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大胆突破自然时空顺序的小说作品。
5、期待视野:指由读者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和鉴赏水平,在具体阅读时,表现为一种定向性的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此范围圈定了接受的可能的限度。
简言之,所谓的“期待视野”,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
或: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6、文学流派:所谓文学流派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由思想倾向、艺术倾向、文学见解、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而成的文学派别。
二、请指出下列著作或言论的作者(每题1分共10分)1、《薑斋诗话》——王夫之2、《原诗》——叶燮3、《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4、《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勃兰兑斯5、《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6、《审美教育书简》——席勒7、《戏为六绝句》——杜甫8、“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9、“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
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
”——亚里士多德10、“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严羽三、分析并评价下面的议论所阐述的文学观点。
(每题15分,共30分)1、“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
”答:(1)典型的所谓“似曾相识”,是因为典型人物身上蕴涵了人生或人性中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以这种普遍性为媒介,典型人物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我们共有的感受、情绪和思想。
(2)说典型人物又是一个“不相识者”,强调了典型的独特性,那些你我都有的感情和思想,在他身上却表现得那么强烈,那么集中,那么富于个性;并以这种强烈、集中的个性化表现,显示了隐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人生表现和生活现象之下的底蕴或奥秘。
(3)别林斯基的这一界说道出了典型人物何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的原因,表现了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的独特审美价值。
即:典型就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现,一种敞开;典型的独创性就在于他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对象中发现奥秘;典型的永恒魅力就是在于以这种发现和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2、清人方东树说:“诗文者,生气也。
若满纸如翦彩雕刻无生气,乃尖试馆阁体耳,于作家无分。
”答:这句话反映了形象的生动性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批评尺度。
文学是以塑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的,形象性是文学的重要特征。
这就要求作家应该把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描绘得尽可能的具体、生动,能够激起读者的相应的感性经验,给人以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印象和感受。
作者的思想和倾向也要融化在形象之中,让其通过场面和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将其特别地指点出来。
离开具体生动的形象去表现抽象的观念,就破坏了作品的审美特性。
要想使艺术形象具体、生动,仅仅满足于外部形貌的描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深入地表现出对象内部的生机与活力、精神与灵魂,用心灵给艺术形象灌注生气。
只有做到形神兼备、心物交融、生气灌注,艺术形象才会具有动人的魅力。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什么是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有什么关系?答:古典主义是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文学思潮。
主要特征为崇尚理性,拥护王权,重视类型,强调教化,追求高雅与标准化,在戏剧方面成就最为突出,提出了戏剧“三一律”的概念。
代表作家有悲剧大师高乃依、拉辛,喜剧大师莫里哀等。
2 、简答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答:戏剧文学有着鲜明的审美特征:第一,文学具有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第二,戏剧文学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
第三,戏剧文学有着分幕分场的特殊结构。
第四,戏剧文学的语言富有动作性、个性化和潜台词。
五、论述题(每题30分)1、什么是“通感”?举例说明文学作品中的“通感”现象,并解释“通感”发生的原因。
答:所谓通感,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这种感觉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为用,是人们共有的一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
人们常常利用这种超感性的能力,创造生动的语言去形象地反映事物。
诗歌通感艺术的运用,在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中,亦有相当多的例子。
李贺《蝴蝶飞》中的“杨花扑帐春云热”,由“春云”这一视觉形象引起了“热”的触觉感受;贾岛《客思》中的“促织声尖尖似针”,将属于听觉的“促织声”转换成了视觉形象的“针”;苏轼《夜行观星》中的“小星闹若沸”,以听觉上的“闹若沸”描绘了属于视觉形象的“小星”;严遂成《满城道中》里的“风随柳转声皆绿”,用视觉上的“绿”来形容听觉上的春风吹拂的无色之“声”。
这些运用通感构成的绝妙诗句,体现着诗人对现实的美所形成的独特感受,亦渗透着诗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通感艺术的运用作为诗歌创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种以满足审美需要和追求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是艺术的心理思维规律的表现。
它的审美创造力,就在于诗人在情感的追光作用下,沟通各种感觉渠道,将以艺术直觉捕捉到的生活表象熔炼成新颖生动的多感性的审美意象,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开掘诗的思索广度,创造诗歌艺术所独具的美学价值,并且在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上能够充分利用读者的艺术感受潜力,将其引向诗情画意的更高境界。
从审美创造的心理活动来看,诗中通感效果的形成需要诗人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但美感意识中的感知与想象总是受诗人主观情感的制约的,客观事物往往会因诗人主观情感的移注而改变固有的特质,产生感觉印象上的转换,形成多感性的意象。
也就是说,诗人心理上的移情作用,是产生通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李瑛在《谒托马斯·曼墓》中写下的诗句:“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钟声”被“打湿”,从听觉对象上竟产生了触觉感受,对此如以理智去审视显然是不通的,但却符合诗人情感逻辑的发展。
诗句中听觉与触觉的联通,是因诗人哀情的渗透而产生的一种想象性的串连。
站在托马斯·曼墓前的诗人,胸中弥漫着的是沉痛的悲哀之情,所以感到那连绵的雨水就如心中的泪水,那低鸣的钟声也象浸湿在泪水之中诉说着哀情。
“打湿”了的“钟声”这一触觉与听觉相互交融的意象的创造,实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外射到外物上的结果。
诗歌创作的实践说明,通感效应在审美创造中的形成,是诗人主观世界活动的结果。
如果不是以诗人的审美意识为主导,不通过诗人主观能动性的创造这一思维心理过程,就不会创造出形象而新奇的多感性审美意象。
2、举例论述文学的多种功能。
答:作品的性质和构成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得以产生的基础,读者和社会的需要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得以产生的前提。
读者的接受活动又是联结文学作品和社会环境的纽带,是文学的社会功能从潜能向现实转化的中介。
1、认识功能: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文化与心理,扩展人们的自然和人文知识,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2、教育功能:文学作品可以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性情,增强人们克服人生苦难的信心和力量,激励和鼓舞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3、娱乐功能:文学作品可以调节人的生活,使人消除紧张、放松身心、忘却劳累、得到愉快和休息。
4、补偿功能: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神游于广阔无垠、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帮助读者实现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和追求,从精神上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5、审美功能:所谓审美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将人带入自由的审美境界,使人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进而推动人的个性和才能朝着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
在文学的诸功能中,审美功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文学的主导功能就是审美,其一,审美是各种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和中介;其二,审美功能是文学各功能有机统一的中心和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