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方法、疗效及进展,为临床治疗痛风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医药;痛风;综述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的物质的代谢发生紊乱,尿酸在体内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就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尿酸性肾结石、痛风性肾病甚至尿毒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

痛风,属中医痹病的范畴,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痛风的方面已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早在梁代,中医文献即有痛风的记载,陶弘景《名医别录》在论述独活功效时提到: “独活,微温,无毒。

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外台秘要》中有类似痛风病症的描述: "其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

”《备急千金要方》也有类似介绍: "热毒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热、赤、肿、痛也。

”对于痛风有较深入认识并作深刻地论述的,允推元代医家朱丹溪。

名医在《格致余论》中对痛风作了专题讨论。

其书《痛风论》说: "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

”《丹溪心法》中载有丹溪痛风方。

《金匮钩玄》、《丹溪法治心要》等还有关于痛风的医论、医案等内容。

凡此反映了医家对痛风的认识与实践。

韩亚兰等[2]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其病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饮食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尤其脾肾二脏,脾的健运功能失调,其升清降浊的功能就无权.肾的气化功能下降,分清泌浊的功能就失调,水谷不能正化,浊毒随之而生,湿热之邪蕴结于经脉肌肤之间,导致气血不通而发本病.谢明等[3]认为痛风是先天脾肾功能的失调,导致痰浊内生,而发为痹证.其体内过多的尿酸是中医所谓的痰浊、湿浊。

王建新[4]认为本病发病多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过食高粱厚味,致使湿热内蕴,正邪交争或郁久化热而成血热,或邪气久留,损伤气血或凝滞为痰,阻滞经络,其病机为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使气血不通而变生诸症。

朱良春提出“似风非风”的观点,认为痛风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发病,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偶逢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

或闭阻经络,突发骨节剧痛,或兼夹凝痰,变生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渍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僵肿畸形。

由于郁闭之邪最易化热,其证又多兼热象,如湿浊蕴热,煎耗尿液,可见石淋尿血;浊毒久稽,损伤脾胃,寒热错杂,壅塞三焦,而有关格险恶之症。

凡此种种浊毒瘀滞为殃,非风邪作祟之证[5]。

2 辨证论治2.1分型治疗辨证施治乃中医治疗疾病之精髓,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由于本病或因先天,或因后天,或兼外感致湿、热、痰、瘀痹阻肌肉、筋骨关节等而发病,临床表现以邪实为主,或以正虚为主,或虚实夹杂,病机错综复杂,临床工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论治,取得显著疗效。

方策等[6]将168例病人分为湿热蕴结型、瘀热阻滞型、痰浊阻滞型、肝肾阴虚型,分别采用四妙散、枝腾汤、涤痰汤、六味地黄汤加减化裁治疗,其总有效率可达94. 6%。

周延生[7]辨证为4型:风寒湿痹型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为法,药用羌活、秦艽、当归各9 g,桑枝、海风藤、鸡血藤各12 g,川芎10 g,乳香6 g;风湿热痹型治以清热化湿、疏风通络,药用生石膏、知母各15 g,连翘12 g,黄柏、牡丹皮、防己、威灵仙、忍冬藤各10 g,桂枝6 g;痰浊瘀阻型治当燥湿健脾、泄浊祛痰,药用萆薢、白术、苍术各10 g,半夏12 g,泽兰10 g,泽泻12 g,威灵仙、当归、桃仁、川芎各10 g,土茯苓12 g;肝肾两虚型以温经通络、补肾益肝为法,药用独活、桑寄生各10 g,怀牛膝、杜仲、川断各12 g,当归、白芍各10 g,川芎12 g,炙甘草4 g,共治30例,仅2例无效。

吴健雄等[8]将痛风辨证分为湿热型、湿毒型、瘀血型、脾肾两虚型,湿热型,治宜清热祛湿止痛,以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湿毒型,治宜胜湿解毒,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瘀血型,治宜活血祛瘀,以桃红四物汤加减; 脾肾两虚型,治宜健脾补肾,以肾气丸加味,共治疗71例,总有效率92.96%。

张明[9]将本病分为4个证型,风湿郁热型,治以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拟虎杖痛风饮,药用虎杖、羌活、全当归、茵陈、黄柏、苍术、茯苓、川牛膝、猪苓、泽泻等; 湿浊内蕴型,治以利湿降浊,拟茵连痛风饮,药用茵陈、金钱草、白术、茯苓、土茯苓、泽兰、秦艽; 痰瘀痹阻型,治以祛瘀通络,化痰散结,通利关节,拟归芍痛风饮,药用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茵陈、木瓜、威灵仙、海风藤、青陈皮、猪茯苓、金钱草、土茯苓; 久痹正虚型,以益气补肾,利湿通络为法,宗黄芪防己汤意,拟芪术痛风饮,药用生黄芪、白术、山茱萸、汉防己、防风、当归、土茯苓、猪苓、茵陈、伸筋草、陈皮。

2.2 分期治疗杨氏[10]把痛风性关节炎分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辨证用药。

急性期表现为湿热瘀滞经络,治以祛风清热、利湿祛瘀通络,方以宣痹汤为主。

缓解期着重扶正祛邪,治以健脾益肾、泄浊通络,方以四君子汤和防己黄芪汤治疗。

结果观察46例中治愈8例,有效32例,无效6例。

王氏等[11]在急性期用苍术、知母、白术、露蜂房、蜇虫各12克,牛膝、山慈姑、大黄、野木瓜、蚕砂、茯苓各15克,土茯苓、虎杖、忍冬藤各30克,恢复期用生白术、杜仲各12克,生黄芪、土茯苓、鸡血藤、川芎各30克,茯苓、补骨脂、牛膝、山慈姑、野木瓜各15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结果:治愈23例,显效、无效各1例,总有效率96.0%。

刘氏[12]把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

他认为急性期起病急,疼痛主要是由于热毒之邪,与湿交结闭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治宜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基础方: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黄、青风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贝母、山慈菇、苦参、延胡索。

缓解期热毒之邪虽解,但湿热之邪缠绵,痹阻经络关节,导致血瘀气滞。

临床上多见关节疼痛减轻,但痛处固定,局部肿胀,皮色暗红,活动稍受限,肢体沉重,倦怠乏力,纳食不振,大便时溏,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基础方: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黄柏、秦艽、忍冬藤、泽兰、川芎、穿山甲、莪术、土茯苓、土贝母、苦参。

恢复期多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脉胳不通。

治宜益肾健脾,豁痰化瘀。

基础方:独活、桑寄生、牛膝、当归、生地、穿山甲、制胆星、莪术、川芎、秦艽、防风、苍术、白术、鸡血藤。

3 专病专方研究左振素[13]主任医师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治疗针对病因与发病机制,调整血尿酸水平;清利湿热,化痰降浊已成为治疗痛风的基本大法.并自拟方痛风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颇佳,基本方如下:忍冬藤l2~24g,土茯苓l5~24g,白蒺藜10-20g,萆薜9~18g,威灵仙l0~20g,生大黄6~10g,王不留行9~l8g,白芥子3~12g,苍术8~15g.马中夫[14]自拟痛风灵汤以调补脾肾,化痰散结,利湿祛毒,通络止痛.药用大黄、百合、牡丹皮、防己、独活、车前子、穿心莲、山慈姑等.黄建乐[15]用八正散加减,并与秋水仙碱加别嘌醇对照,总有效率分别为90. 00%、93. 34%,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八正散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与秋水仙碱加别嘌醇同效,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马剑颖等[16]自拟痛风康(鹿角霜15 g、续断10 g、牛膝15 g、赤芍10 g、毛冬青10 g、威灵仙10 g、豨莶草10 g、黄柏10 g、土茯苓10 g、苍术10 g、山慈菇10 g组成),并与西药组消炎痛加别嘌醇对比,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0%、95%,且两组经统计无显著差异,说明痛风康疗效不亚于消炎痛加别嘌醇,但中药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西药组。

刁本恕(1941-),男,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刁老师治疗痛风首重于清热除湿,而以活血之品佐之。

内服中药常用四妙散为主方,方中以黄柏清热燥湿为主,苍术中焦而化湿,薏苡仁清热祛湿,利水消肿,《药性赋》云:“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

若其肿甚,薏苡仁更不能少,用量可达100g;川牛膝活血破瘀,其性苦降下泄,又为引药,另加茵陈、金钱草、姜黄、郁金以除湿利水活血;热甚再加黄连、(焦)栀子、龙胆以苦寒泻火;而大黄更为推陈出新之药;石凤丹、走马胎、红河马、豨莶草、海桐皮为治疗痛风之药对;鸡矢藤虽为消食健胃之药,但其又能祛风除湿,其量30g 为消食健胃之性,用至100g更以止痹痛为长。

徐氏等【17】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45例急性痛风患者,结果显效11例,好转3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56%。

左氏等【18】采用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8例并与对照组(采用别嘌呤醇0.1g 及VitB120mg口服,每天3次)比较。

结果治疗组治愈38例,好转14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9.65%;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3.33%。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结语及展望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痛风疗效确切,方法颇多,且不良反应小,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几年临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虽然目前临床报道很多,但研究设计不甚合理,样本数较少,因此结论可信度低,疗效难以置信;其次,多数医家注重辨证论治,但由于目前辨证分型不统一,疗效标准也不一致,因此缺乏可比性;最后,目前临床报道多是一般的临床经验总结和临床观察,而系统深入的研究甚少,有待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因此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有望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课题。

【1】吴东海,王国春( 临床风湿病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31【2】韩亚兰,刘国霞.针药并用治疗痛风2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4):13.【3】谢明,李威.中成药治疗痛风病现状调查[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61—462.【4】王建新.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5 例临床报告.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增刊):164.【5】王必中.浅述中医对痛风的认识及治疗. [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2,(3):12.【6】方策,刘元禄.辨证分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68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3):232.【7】周延生.辨证治疗痛风32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5):404. 【8】吴健雄,刘庆思. 运用经方辨证分型治疗痛风71 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5) : 272-273.【9】王一飞,耿琳,王金锋. 张明辨治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3):336—338.【10】杨润兰,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6例临床观察.新中医,1998,30(2):23【11】王政,陈湘君.泄浊通络法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10):32—33【12】刘志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