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交辞职报告后后悔了篇一:散伙的艺术:递交辞职信后的一个月该做啥散伙的艺术:递交辞职信后的一个月该做啥每年,常常有那么几个离职高峰期,于是那段日子里,我们几乎每周都收到数个不同风格的告别邮件,隔几天中午就得安排不同告别午餐。
席间大家以茶代酒,举杯齐眉,拍着胸脯相约纵使以后各为其主,同袍之谊莫逆之深,苟富贵勿相忘。
由于每年都有这样的戏码,我们早就学会了各种体面的迎来送往招式。
甚至把汪伦踏歌相送那套也学来,喧宾夺主地把送别会办成自己的个唱会。
对于那些要离职的人来说,终究是有或多或少说不出来的苦。
根据调查,职场人跳槽的主要原因中,对于现工作的不满比对于未来工作的向往要更高。
但任何关系的决裂都不是按掉开关那么简单。
按照提前一个月递交辞职信的行业惯例,从提出离职到真正离开原公司、单位还有极其微妙的一个月的时间。
这一个月的业绩考核往往不再是业务,而是如何展现散伙的艺术。
而此种艺术的精髓,常在于对三种距离的拿捏。
搞清楚自己跟公司的距离是其一,不要把自己当外人,也不要把自己当内人。
所谓“不要把自己当外人”无非是继续遵守公司里面的各种规章制度。
离职是可以舒一口气,但不是在提交辞呈之后马上生效的,要谨记自己正式的离职日期。
在此之前,还得该遵守的遵守,该服从的服从,以免落人口实。
至于“别把自己当内人”,就是当离职的信息已经发出,公司就不可能真正当你是自己人了。
别打那些最后捞一笔的小算盘。
比如说那些原来已经安排好的公务考察、出国培训之类的美差,哪怕领导不开口,也请自动退出吧,省得背脊成了马蜂窝。
另外,真正关于公司核心决策的那些会议,尽量可免则免,避免弄得个瓜田李下相互不自在。
再是重新审视与领导和与同事们的距离。
在离职前的一个月,作为“内外不是人”的角色的好处是,你可以开始怀抱“天下为公”的理念了。
以往在办公室,不免按照职位高低和利益远近把周遭的人分成三六九等。
领导永远在金字塔的上方,为了领导的利益和喜好,得罪一两个不同利益集团的同事当然是不在话下的。
然而在这最后的岁月,众生该是平等了。
因为根据统计学概率分析,你以后跟这些老领导老同事山水有相逢的概率是平均,再也没有必要因此失彼。
特别是那些曾经结下的怨气和梁子,好好利用这种离别的哀愁约个咖啡共个饭,一笑泯之,求个清清白白地来,干干净净地走。
最后是提防和人事的距离。
中国人相信所谓“人之将走其言也善”。
于是不少的公司都有让人事采访即将离职的员工的那一套。
原则上是为了了解对公司组织架构和各种策略的真实想法,却往往能套出不少其他的秘密。
在跟人事进行这种最后的交谈之前,请自己想清楚,事实上离职以后这个公司的一切与你已经不再相关了。
所谓给公司提出最后建议的想法是天真的。
如果真的如此这般要为公司好,大概也不至于要出走。
更别说你认为对的意见是不是真正能帮助公司了。
况且为了佐证你说的情况,还得提出一大堆例子,免不得要牵着出一大群人。
这样的话,之前那些善始善终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想象一下这种最后的谈话同理发生在情人间的分手时刻,你语重心长地说:“我现在要跟你分手了,为了你以后更好,我给你提三个改进的意见。
第一……”想到这里,你大概已经可以同时幻听到“啪”的一声,和感觉到脸上火辣辣的痛了吧。
何必呢。
篇二:递交辞职报告后篇一:散伙的艺术:递交辞职信后的一个月该做啥散伙的艺术:递交辞职信后的一个月该做啥每年,常常有那么几个离职高峰期,于是那段日子里,我们几乎每周都收到数个不同风格的告别邮件,隔几天中午就得安排不同告别午餐。
席间大家以茶代酒,举杯齐眉,拍着胸脯相约纵使以后各为其主,同袍之谊莫逆之深,苟富贵勿相忘。
由于每年都有这样的戏码,我们早就学会了各种体面的迎来送往招式。
甚至把汪伦踏歌相送那套也学来,喧宾夺主地把送别会办成自己的个唱会。
对于那些要离职的人来说,终究是有或多或少说不出来的苦。
根据调查,职场人跳槽的主要原因中,对于现工作的不满比对于未来工作的向往要更高。
但任何关系的决裂都不是按掉开关那么简单。
按照提前一个月递交辞职信的行业惯例,从提出离职到真正离开原公司、单位还有极其微妙的一个月的时间。
这一个月的业绩考核往往不再是业务,而是如何展现散伙的艺术。
而此种艺术的精髓,常在于对三种距离的拿捏。
搞清楚自己跟公司的距离是其一,不要把自己当外人,也不要把自己当内人。
所谓“不要把自己当外人”无非是继续遵守公司里面的各种规章制度。
离职是可以舒一口气,但不是在提交辞呈之后马上生效的,要谨记自己正式的离职日期。
在此之前,还得该遵守的遵守,该服从的服从,以免落人口实。
至于“别把自己当内人”,就是当离职的信息已经发出,公司就不可能真正当你是自己人了。
别打那些最后捞一笔的小算盘。
比如说那些原来已经安排好的公务考察、出国培训之类的美差,哪怕领导不开口,也请自动退出吧,省得背脊成了马蜂窝。
另外,真正关于公司核心决策的那些会议,尽量可免则免,避免弄得个瓜田李下相互不自在。
再是重新审视与领导和与同事们的距离。
在离职前的一个月,作为“内外不是人”的角色的好处是,你可以开始怀抱“天下为公”的理念了。
以往在办公室,不免按照职位高低和利益远近把周遭的人分成三六九等。
领导永远在金字塔的上方,为了领导的利益和喜好,得罪一两个不同利益集团的同事当然是不在话下的。
然而在这最后的岁月,众生该是平等了。
因为根据统计学概率分析,你以后跟这些老领导老同事山水有相逢的概率是平均,再也没有必要因此失彼。
特别是那些曾经结下的怨气和梁子,好好利用这种离别的哀愁约个咖啡共个饭,一笑泯之,求个清清白白地来,干干净净地走。
最后是提防和人事的距离。
中国人相信所谓“人之将走其言也善”。
于是不少的公司都有让人事采访即将离职的员工的那一套。
原则上是为了了解对公司组织架构和各种策略的真实想法,却往往能套出不少其他的秘密。
在跟人事进行这种最后的交谈之前,请自己想清楚,事实上离职以后这个公司的一切与你已经不再相关了。
所谓给公司提出最后建议的想法是天真的。
如果真的如此这般要为公司好,大概也不至于要出走。
更别说你认为对的意见是不是真正能帮助公司了。
况且为了佐证你说的情况,还得提出一大堆例子,免不得要牵着出一大群人。
这样的话,之前那些善始善终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想象一下这种最后的谈话同理发生在情人间的分手时刻,你语重心长地说:“我现在要跟你分手了,为了你以后更好,我给你提三个改进的意见。
第一”想到这里,你大概已经可以同时幻听到“啪”的一声,和感觉到脸上火辣辣的痛了吧。
何必呢。
篇二:职工提交辞职申请后不再上班该如何确认劳动关系职工提交辞职申请后不再上班劳动关系该如何确认一、案情简介:张某系某有限公司职工,XX年7月26日向公司提出书面辞职报告称,“本人现提出辞去在公司的所有职务和工作”,后不再到单位上班。
XX年7月29日,某有限公司作出《关于解聘张某职务的通知》(鲁××发[XX]128号),送达张某。
某有限公司仍一直为张某缴纳社会保险。
张某于XX年1月9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1680000元、XX年7月至今的工资65000元。
公司辩称:申请人的仲裁请求超过仲裁时效,应当驳回;申请人于XX年7月26日提出辞职报告,系主动辞职,申请人申请所依据的事实是错误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劳动关系已经因申请人主动辞职而解除,申请人主张经济补偿和工资无事实和法律依据。
二、焦点归纳: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张某递交书面辞职后即离开公司,其本人未遵守劳动合同法关于提前三十日书面辞职的规定,而公司在其离开公司后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这种情形下,张某的辞职行为能否产生双方劳动关系解除的法律后果?对此,主要有两种观点分歧:一种观点认为:XX年7月26日,张某虽然在递交的辞职报告中载明,辞去在公司的所有职务和工作,并不再到单位上班,但其未遵守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关于“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其辞职行为应当无效。
且张某递交辞职报告后,某有限公司仅解聘了其工作职务,并没有作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处理决定,仍一直为其缴纳社会保险。
据此认定,某有限公司不认可张某的辞职行为。
双方的劳动关系可按待岗处理,某有限公司的答辩理由不成立。
第二种观点认为: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本案中,张某XX年7月26日提交的辞职报告载明,辞去在公司的所有职务和工作,便不再到单位上班。
其后公司也未通知张某回单位上班,双方劳动合同应于XX年8月25日解除。
张某应于该日知道其权利被侵害。
其未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请求已经超过了仲裁时效。
三、焦点辨析:张某系行使法定权利主动辞职,未严格遵守提前三十日之规定,在权利行使过程中确实存在明显瑕疵,有违法的嫌疑,但如果因此直接得出劳动关系未解除的结论,则某有限公司应继续负有为张某支付工资或生活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张某会因自己的违法行为而受益,出现这的结果,有违法律应有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某有限公司未及时作出解除张某劳动关系的决定,并一直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可能是由于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够规范、严谨,也可能是由于该公司并不同意其辞职,以此种方式执意挽留张某。
但无论如何,只要张某没有主动收回辞职报告的意思表示,张某的辞职权利就不应受到公司意思表示的约束。
因为,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即,辞职是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只要依法行使,用人单位批准与否并不能影响到辞职的效力。
如前所述,劳动者辞职,负有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
在劳动者未忠实履行该义务的情况下,其辞职行为是否就一律有效呢?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一种情形是在劳动者提出辞职报告后的三十日内,辞职能否生效应取决于用人单位的态度。
此种情形下,用人单位既可以认同劳动者辞职行为生效,而豁免其提前三十日的义务;也可以认定其行为构成旷工,违反规章制度,而主动解除双方的劳动关系;还可以持放任态度,继续维持双方的劳动关系。
如果用人单位做了后两种选择,劳动者的辞职行为会因法定条件尚未成就,不能生效。
另一种情形是在劳动者提出辞职报告满三十日后,劳动者已经以旷工的形式,消极地履行了提前三十日的义务,辞职行为应当生效。
用人单位因未在三十日内主动做出选择,而丧失了选择的机会。
如果此时仍肯定用人单位的选择权,则劳动者辞职权的行使就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束缚,这在法理上与宪法关于公民就业权利的规定相违背。
实践中,没有用人单位愿意为一名长期旷工的职工,继续承担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险缴纳义务。
所以,这种假设在生活实践中也站不住脚。
综上,本案中双方的劳动关系应于XX年8月25日解除,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