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文化视角的常州城市性格研究江苏理工学院黄启发内容摘要:城市性格是城市多年积淀形成的与众不同的内在气质特性,它与城市文化互为表里。
城市性格形成于特定的城市地理和生态环境,受制于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常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与文化是常州城市性格的关键影响因素。
春秋时期“延陵季子”开启的“诚信礼让”之风承续至今,已经演变成常州最具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城市个性。
别名“龙城”缘起常州自古的尚龙之风,它显示了常州勇于创新的锐气和敢于征服的霸气。
代代相传的“崇文重教”传统,塑造了常州十足的才气和清贵的文气。
常州文而不弱,历代勇士的壮举是危难时刻常州所表现出的刚正的血气和不屈的骨气。
众多历史名流驻足、流连常州,是因常州人热情、真诚、亲和与包容。
丰厚的历史遗迹是常州文化厚度的实证,它们增强了常州城市性格的文化质感和成熟度,铸造了这座城市的雅气与贵气。
历史文化观照下的常州城市性格,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体,集文气、才气、义气、骨气、血气、锐气、霸气、雅气、贵气于一身,有着与人为善之包容,温雅之中藏着信义,柔和之中带着刚毅,谦恭但敢为人先,好学且经世善创。
关键词:常州城市性格;常州历史;常州文化一、城市性格的含义城市与人一样,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它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外貌特征——建筑风格和人文风貌,而且拥有多年积淀形成的与众不同的内在气质特性。
城市性格是指城市脱去了建筑、时尚、现代化、高科技、文化产品等种种“城市外衣”之后剩下的属于这个城市内在最本真的东西,它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根本。
因此,城市性格常被看作是对“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的深化,是城市差异的最显著表现[1]。
二、城市性格的形成及本文研究的视角1. 城市性格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城市性格是由城市内错综复杂的文化元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而形成的[2]。
从城市林林总总有形的、无形的文化景观中所折射出来的一种城市精神,其实就是城市性格的再现形式。
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互为依托,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城市性格通过文化表象表现出来,没有文化表象,就没有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就没有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城市性格赋予城市一种人格魅力,没有城市性格,城市就没有生气,没有灵魂,没有方向。
如果把茂盛繁多的枝叶比作城市文化因子,那么城市性格就是藏于土壤之下的根脉,看不见,触不着,但可以感觉到。
2. 城市性格与城市历史的关系历史是文化的存在形式,一切文化事件都发生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里,城市性格则在城市的历史时空中逐渐形成,并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加以外化。
城市性格不仅是城市历史的产物,而且是城市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或长或短的历史。
普遍认为,城市历史越悠久,所积淀的文化厚度就越大,城市的成熟度、稳重度和魅力指数就越高。
城市兴衰发展史证明,有历史的城市才有文化积淀,有文化积淀的城市才有性格魅力,有性格魅力的城市才会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3. 城市性格的形成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形成不同的城市生态环境,进而影响着城市的人文环境。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构成一个城市内在品质的所在,是标识城市性格最传神的因素,不同的城市历史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故事,赋予了城市独特的魅力。
市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方言,地方饮食,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文学、文艺作品,曾经和正在城市中居住的文化名流,都构成了一个城市独特而有味道的氛围。
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不仅具有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的功能,又是城市性格最直接的表现。
城市之间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街区、不同的路网组织形式、不同的用地结构,都构成了城市不同的体形环境、空间特征、文化内涵及性格气质。
城市以不同的优势产业为支柱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而不同的产业结构最终会影响到城市的物质景观和市民生活,并由此演绎出不同的文化景观和城市意象。
正如现代学者范强所言,一座城市的性格主要由城市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城市历史的传承、城市的人文习俗、城市的建筑环境、城市的产业演替等五大文化系统提炼而成。
4.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视角由于文章篇幅的局限性及研究角度的限制性,本文主要对以上五大文化系统中的“城市历史的传承”和“城市的人文习俗”两部分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探讨。
众所周知,历史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影响至关重大,而常州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对自身性格的影响又是特别的明显。
鉴于此,本文选择历史文化为视角,以城市名称沿革、历代文人墨客、历代勇士壮举、历史名流足迹、历史文化遗迹等为研究对象,在理清城市性格概念、了解城市性格形成的基础上,对常州这座古城较为突出的性格进行分析和归纳。
三、历史文化视角下的常州城市性格常州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
自西晋起,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
唐朝大诗人独孤及曾称“江东之郡,常州为大”。
历史上常州一直作为长江上唯一的跨江而治的城市,治地包括了现在的无锡、武进、江阴、宜兴和靖江。
唐朝时,常州是全国十望之一(典出《新唐书》:宰相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大约相当于现计划单列市。
宋朝时,常州是中国第四大城市。
至清雍正四年,常州府辖县多达八个。
此后,常州便有了“三吴重镇、八邑名都”的美称。
曾经辉煌的历史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是常州城市性格形成的时间与空间因素。
关于常州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及其城市性格形成的脉络,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1. 从“延陵”的来历看常州重仁守信的义气常州古称延陵,源于“绵延的丘陵”。
常州城郊虽属水乡平野,但南、西、北的境内外,小丘相连。
东周时,称延陵邑。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建延陵县,这一地名沿用至公元前206年。
根据史料记载,延陵本为春秋吴邑,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常州市武进区焦溪)。
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季札于延陵,史称“延陵季子”,常州从此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延陵”也成了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
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司马迁语)的仁德之人,是先秦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常州人文始祖,历史上“南方第一圣人”,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与同时代的孔子齐名,两人并称“南季北孔”。
季札在延陵生活期间,留下了“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传世佳话,“戢兵安民,通好上国”的远见卓识,以及“践守信诺,挂剑留徐”的千古美谈。
仅就季札挂剑的信义之举,就让李白、杜甫、崔融、黄庭坚等数十位历代文人墨客为之热情讴歌。
据不完全统计,歌颂季札诚信美德、引用季札挂剑典故的诗作有约80首之多,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挂剑诗”现象。
一个简单诚信行为引发了一场诚信文学、文化现象,使诚信成了历代公认的善德。
民间对季札重情守信的品格推崇有加,一代又一代的常州人自觉以季札为榜样,将诚信、仁义作为道德行为规范加以继承和传扬。
举一现代事件为例。
2011年1月,正当不少地方的老板背信弃义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时候,常州包工头施阿林车祸后妻子虞菊伢却四处借钱结清民工工资,这对普通夫妻的信义之举感动了全国,被誉为“信义夫妻”。
这种信义故事发生在常州绝非偶然,也非个例,因为“季札挂剑”早已深入人心,信义美德已经成为常州城市的诚信标志和历史文脉,而且无论世道怎么变,这一历史文脉始终不曾断裂,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并以不同的方式演绎出新的感人故事,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为承续季札尚德的古风,最近几年常州率先在全国开办了一万余场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推荐评议3600余个各级道德模范人物,覆盖社区居民、农民、公务员、学生、企业家、企业职工、新市民等各类人群,吸引了上百万人次走进讲堂。
季札的信义之德正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和带动着每一个常州人。
2. 从“龙城”的由来看常州的锐气与霸气常州与龙的关系由来已久,龙对常州的影响深刻而久远。
龙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行,龙城的美名在文人笔下代代相传,龙城的雅称在帝皇赐匾上熠熠生辉。
龙的创造、征服、融合的精神已经融化到常州人的群体意识中,成为常州人积极性格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从“龙城”的来历梳理一下常州的“龙脉”,感受一下龙的精神给常州增添了多少霸气。
“龙城”来源之一:与兰陵萧氏有关。
据史料记载,梁武帝萧衍的祖先、淮阴令萧整在东晋时渡江南下,即定居武进东城里。
萧衍的父亲萧顺之堪称文武双全的将领,常随族兄、南齐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外出征战,对萧道成创立帝业作过重大贡献。
萧衍青少年时曾在桑梓地居住过,其旧宅在当时的武进县城,他称帝后曾舍宅为寺,即智宝禅院。
梁武帝对故里一往情深,天监元年(502年)即位改武进县为兰陵县,从此,常州古名除延陵、毗陵、晋陵之外,又有“兰陵”之名。
梁武帝萧衍因六龙降临而代南齐称帝,遂称兰陵为“六龙城”。
“龙城”来源之二:与常州古城的形态有关。
相传晋太康年间常州开始建造内子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建新城,后常州古城形状基本维持新城格局。
新城初建时为七门,后剩六门,即北面的青山门、南面的德安门、东面的和政门、东南的通吴门、西面的朝京门、西南的广化门。
城形像只伏地爬行的乌龟。
相传明清时,青山门外有个半月形的小城为龟的食盆,青山门附近有两只水井为龟的双眼。
因为龟为龙种,故有“龙城”之称。
“龙城”来源之三:与民间传说有关。
传说很早以前,常州城西北,有座九龙山,山上有座古庙的当家和尚叫弘智。
一天晚上,他梦见龙王的九太子,请求他协助把前来抢占山头的八位兄长赶跑。
于是弘智和尚召集僧众集中在大殿,击鼓撞钟。
协助九太子打退了他的八位兄长。
当天晚上,九太子又走进了弘智的梦里,原来经过激战,两条为首的恶龙已逃往宜兴的山里,另外六条龙都逃到了常州,九太子希望弘智能去安抚他们,希望六条龙能造福百姓。
弘智一梦醒来便打点行李赶往常州,并在城里散布了六龙已来到常州的消息。
于是老百姓就造起龙船,五月初五那天在白云古渡,赛起了龙舟。
从此,五月初五划龙船,“云溪竞渡”的风俗就流传了下来,随之流传的还有“龙城”的美名。
“龙城”来源之四:与“金钟罩六龙”之说有关。
《常州日报》常州论坛栏目2012年4月22日刊载了常州图书馆的王继忠的文章。
文章认为,南唐时大书法家徐铉曾为常州内子城南门题了篆书门额“常州”两个大字,“常”字轮廓似金钟,“州”字六画似六龙,所以称之为“金钟罩六龙”。
关于“龙城”的文献记载。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及现存最大的丛书《续修四库全书》中一共有14处提到“六龙城”。
另外,加上郑鄤《峚阳草堂诗集》和常州地方志《万历常州府志》的两处,一共16处提到的“六龙城”,均无一例外地指常州。
第一例“六龙城”指常州的可考文献出自南宋初年的抗金名相李纲的一首“七律”《送梁仲谟尹武进》,诗云:“悬想公余留逸兴,六龙城邑郁嵯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