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文化应由: 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 三个层次的结构构成。
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宿
点
文化是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
文化是旅游媒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支
撑
关于旅游文化的定义
章海荣:“旅游文化是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
、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
动,其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它是
世界各区域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的后现代全球化 趋势中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
关于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文化是属于文化这个大的范畴的;
它是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经济性
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
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的内在冲动
以文化交流为核心的体系构成
客源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旅游主体的文化身份——旅游 中介体——旅游目的地客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旅游主体 回归久居地
旅游文化学
教学内容
基 础 主 体
客 体
旅游文化基本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目的地文化 旅游消费与介体文化 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媒 体
发 展
教学方式
旅游文化发展历程(4个)
旅游文化的形成: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的勃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的鼎盛:隋唐五代宋时期的旅游文化(彭路、黄
区域旅游文化(6个)
齐鲁文化
燕赵文化(阳敏)
三秦文化(陈应波) 三晋文化(李琴) 楚文化(冉翠) 吴越文化( 杨丹) 巴蜀文化(陈柔) 其他区域文化如岭南文化、东北文化等()
城镇旅游文化(4个) 北京的城镇文化 香港的城镇文化(李玲、刘翠华) 成都、重庆的城镇文化(漆尧、唐 玉娇) 上海的城镇文化(许玉萍、张秋月 ) 澳门的城镇文化(杨劲、松杨伟)
法国学者雅法尔〃雅法利认为,旅游是旅游者离开世 俗世界,走向神圣世界,又回归世俗世界的过程。 法国学者让〃梅特森认为,旅游是一种消闲பைடு நூலகம்活动, 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地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 的在于消遣、休闲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养。
瑞士学者汉泽尔和克拉普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 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切现象关系的总和”。
从经济学角度来谈旅游
“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 化的需要,或各人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 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旅游是人们离开他经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 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点的运动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 活动。” “旅游是一种访问活动。”
“旅游是一种消遣旅行。”
从社会人类学角度来谈旅游
媛)
旅游文化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的旅游文化(雷炳阳、洛古 阿洛)
旅游文化的转型:近现代时期的旅游文化(严黄、陈艳)
四大文明古国的旅游文化(3个)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 古埃及文化(牟秋月、袁建春) 古印度文化(陈怡、胡亚南)
古希腊文化(
李茂珊、刘琳川)
古巴比伦今伊拉克文化(邱林、王碧)
郑焱著:《中国旅游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宗晓莲:《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以云南省丽江 县纳西族文化为例》,中国旅游出版社
旅行+游览=旅游
“旅游是指进入一定的地区、洲或国家旅居而外出旅 行的外宾入境、旅居和出境一切形式的现象以及与此现 象直接有联系的现象,其中特别是作为经济现象。” “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 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 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框 架
主体的文化身份(旅游者)
区域的文化生态系统(旅游目的地)
旅游的跨文化交流(旅游媒介、旅游消费事件及影响)
非定居的全球趋同的旅游生活
旅游生活的相似性: 旅途的交通工具 目的地的宾馆 景观的精神性休闲与创造
经济、文化的发展 环境的耗损 地方特色的消失
休闲、游憩与旅游一体的学科
休闲学的发展: 1899年:《有闲阶层论》标志休闲学的开端;
1952年:《休闲:文化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休闲学传入中国;
休闲的特征:
1、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
和、平静的状态;
中华旅游特色文化(6个)
中华民居文化( 张晓霞) 中华茶文化(胡长英) 中华酒文化( 刘蓉) 中华食文化( 王波)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 张议杰)
中华民俗文化( 胡莎)
参考教材及课外阅读:
章海荣《旅游文化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沈祖祥《旅游文化学》,福建人民出版社 谢元鲁《旅游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方志远《旅游文化概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陈国生,周松秀《旅游文化学概论》,对外经贸大 学出版社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 张启《旅游文化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武汉大学出版社
济学外壳和文化学内涵的事业,文化是旅游 活动的内涵、实质或目的。”
沈祖祥(复旦大学旅游系)认为旅游主要是
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是文化的产物, “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 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为 实现自身某种需要而作的非定居的旅行的一 个动态过程的文化复合体”。
庞朴
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
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文化的基 本结构
物质文化
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
各种生产工 具生活用具 以及其他各 种物质产品 ;
行为规范、风 思维方式、思想 俗习惯、生活 观点、价值观念 制度等; 、审美情趣、道 德情操等。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章海荣:“旅游是一项具有双重结构,即经
从文化学角度来谈旅游
▲ 《周易〃贲卦》,《象传》曰:“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出理论思维水 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 神成果的总和”。
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民族,人们生活在一定的地 域里,组成一个实体性的社会,建立一定的社会制度 ,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人们的行为遵循一定的模式 ,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于一定的行为规则,并且接受 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和约束,这几个方面组成一个 社会的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