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循环经济实施的技术难点(一)
【摘要】科学发展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循环经济是最佳模式之一,在目前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实施循环经济尚存在若干难点和瓶颈问题,而技术难点是关键问题。
本文就如何解决循环经济实施中的技术难点进行初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技术难点对策研究
一、对循环经济的基本认识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经济、资源循环的简称,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的,以“减量化排放、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自然生态稳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它要求人类必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实现经济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循环经济的技术难点
发展循环经济有四大要素,即技术、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
在这些要素中,首称是技术要有保障,其瞄准的目标是减排、节约、再生、闭环循环,其技术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解决在分解和合成上,在分子、原子甚至更小微粒层次上形成循环,创新高技术作为强有力支撑。
第二,对资源的二次甚至多次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体系。
第三,提供实施开发和示范意义的资源节约、减量消耗技术及替代资源技术。
第四,能量梯级利用技术。
第五,延长产业链及相关产业链接技术。
第六,减量排放、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材料替代技术。
第七,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第八,绿化生产及绿色管理技术。
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首先得有以上技术作为保证。
同时,上述问题实际上也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难点所在。
三、解决循环经济技术难点的对策
1、建立循环经济的科技运行机制。
有效的科技运行机制的建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合理规划科技活动结构。
目前,我国产、学、研相脱节的情况仍普遍存在,政府应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建立起立足于市场规划之上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对科技创新工作者进行激励,完善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保护和利用在这种结合中取得的效益。
(2)优化科技管理组织。
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人才危机,要在用人方面大胆探索,建立起有效的用人模式,利用现有人才的潜力,任人唯贤,为他们创造发挥自身优势、展示才华的环境,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
(3)加强科技决策主体。
应树立高校和科研机构、社会机构作为科技决策可行性研究的主体地位,而且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决策的可行性研究主要应由他们来承担,而不应当由政府官员负责。
在决策之前,决策主体应尽可能的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
2、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建立一批一流的科技研发机构;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原始性创新,着力提高国家和企业选择研发主攻方向、配置研发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1)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整合现有的电子与信息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科研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
(2)建立科技创新机制。
出台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抓好科技中小企业技术的创新工作。
(3)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生产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科技评估和风险投资中介、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和政府部门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
体系。
(4)整合科技资源,实施重点突破。
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全面发展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但如果选准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在某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就能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