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4月1日召集一实小、二实小、恒涛双语的六位骨干老师,立足教学实际,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和实施建议,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一、识字与写字1、课程标准要求汉语拼音中的声母、韵母只认识不默写。
只认识不默写,看似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实际上导致学生对拼音掌握不牢。
以后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拼读速度慢,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后(有些学校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由于拼音掌握不扎实,读音和写法都极易和英文字母混淆,不仅拼读时出现错误的读音,如:“蕾”的读音应该写作 ,不少学生做练习时写成:la,把汉语拼音ei的读音和英语字母a的读音混淆;而且拼写音节时把拼音写成英文手写体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2、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与写字中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与写字中要求: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学写毛笔字”由于条件所限,很多学校难以落实。
原因:一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写毛笔字的水平尚难达到指导学生的高度;二是学生缺少练毛笔书法的场所。
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的书法教室,若让学生在教室里练习,不可避免地会把墨汁弄到书本上、课桌上、地上等,毛笔、砚台的清洗也是个问题,影响到班级、学校的环境卫生。
建议可以让有条件的学校把学写毛笔字做为选修课。
二、阅读1、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中标点的使用与把握: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第二学段(3-4年级):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第三学段(5-6年级):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能否把第二学段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提到第一学段中;把第三学段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提到第二学段。
原因:第一学段的课文中,句号和逗号出现的次数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已经体会到了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再放到第二学段去体会就有些滞后了;第二学段时,课文中出现顿号,老师就在指导朗读时,教学生体会区分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再者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会用到顿号,老师已把顿号的用法教给了学生。
等到第三学段再去学,同样也是滞后了。
第三学段应加上体会省略号的用法,因为在高年级课文中经常出现这个标点符号。
2、在第二学段阅读第2条增添初步学会预习,在第三学段中的阅读中增添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从培养学生预习入手。
三、习作第一学段(1--2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界定不明确,教师在指导时把握不准。
“写出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想。
”这个要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点过高。
四、囗语交际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
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以上两点在教学实践中落实难度较大,目标达成只限于少数优秀学生(囗头表达能力强)。
原因:学生之所以随着年级段的增长囗语表达的欲望和能力却越来越弱,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平时就忽略了对这方面的训练,而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写字、阅读和写作等部分,兼之评价标准的不明确,考试又考不到,所以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实施建议《教学建议》部分小学与初中能否分开制定,最好能像阶段目标一样分学段指导,少一些学术概念和术语,语言能够通俗易懂、具体化有可操作性,对平时指导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五、附录《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推荐篇目大部分与课本中的古诗重复。
小学阶段是记忆与积累的黄金时期,为了增加学生古典诗文的积淀,建议规定的必背篇目不要和课本中的古诗重复,还可适当收录一些宋词和优秀现代诗,也可从《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国学经典里面适量选取部分内容作为添加。
附件1:观点一:能力和知识附件2:观点二:口语交际应放在首位附件3:观点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重构附件4:2004教育部对《语文课程标准》修改意见观点一:能力和知识“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维度之一的“知识和能力”维度应将“知识”和“能力”的顺序做一个调换,即为“能力和知识”。
一、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警示我们,在当今知识社会时代,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远比背记相应的知识重要。
二、课程标准较教学大纲之最大不同,就在于其与时俱进之特点,而仍将知识放置于能力之前,不能与时代之要求相适应。
我们的教育要求培养具有获取知识能力的人,而不是将人培养成为知识的容器。
三、将能力置于知识之前,是告诉每一位教师、学生,学得获取知识的能力远比拥有这些知识更要,让每一位教师能真正从注重知识传授走向注重能力培养。
三个维度的排列顺序也不符合认知规律,“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终结性目标,而“过程和方法”属于形成性目标,将两个终结性目标之间放置形成性目标,极容易引起人的识知偏差,形成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忽视。
我们知道,这次课程改革之重要内容便是关注个性的全面发展,关注创造性的发挥,关注人的自尊、自信等方面,所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应受到排列的不公正对待,而应成为首要目标。
因此,三个维度之排列顺序应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过程和方法”。
选自《中学语文》作者:吴云(湖北)观点二:口语交际应放在首位为什么传统语文教学培养出来那么多的“不善言谈”、“不愿发表个人意见”的书呆子,原因就在于考试不考,“口语交际”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在阶段目标之中,应做如下的调整:一是将“识字与写字”目标分解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之中。
这样做才是尊重语用学的科学行为。
“识字”本应在“阅读”中加以解决,阶段目标却将其单列,使之成为脱离文本教学的理由,进而让部分教师错误的理解用教材教之首要任务是“解决生字词”,而不让学生去感悟文本之意义。
二是根据语用学的观点,结合人类社会语用行为的表现侧重,我们知道,语用行为有以下四种表现:一是听、二是说,三是读,四是写。
这“听”与“说”均包含于“口语交际”之中,我们应将“口语交际”置于“阅读”、“写作”之前,使之成为首要的阶段目标。
选自《中学语文》作者:吴云(湖北)观点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重构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以期做到对每一学段的具体要求了如指掌,在学习中发现,现在的课程标准阶段目标表述不利于老师们尤其是年轻教师把握每一个阶段目标在总目标框架下的位置。
应把课程标准中有着内在联系目标重新整合,使老师们对小学语文到底要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有清醒的认识,不至于低段做了高段的事,高段做了低段的事。
识字与写字1、兴趣与识字能力1-2年级: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4年级: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掌握常用汉字数量1-2年级:1600-1800,其中800-1000会写。
3-4年级:2500,其中2000左右会写。
5-6年级:3000,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3、运用汉字基本规律掌握汉字的方法1-2年级: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3-4年级: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5-6年级:综合运用前学段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4、关于汉字书写的要求1-2年级: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4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5-6年级: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阅读1、关于阅读兴趣1-2年级: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3-6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能力。
2、关于读的几种方式(1)关于朗读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关于默读:1-2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4年级: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6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关于略读与浏览:1-2年级:没有要求。
3-4年级: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5-6年级: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附读的几种方式的运用:语感积累靠朗读,思考提问要默读,掌握大意用略读,捕捉信息勤浏览。
写话与习作1、兴趣与信心1-2年级:对写话有兴趣。
3-4年级:留心观察事物,乐于表达,增强信心。
5-6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关于习作内容:1-2年级:无明确界定。
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3-4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6年级: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3、关于习作中词句素材的运用:1-2年级: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4年级: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6年级: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口语交际1、关于普通话:1-2年级: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3-4年级:能用普通话交流。
5-6年级:无明确要求。
2、关于倾听:1-2年级: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4年级: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5-6年级: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综合性学习1、提出问题:1-2年级: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3-4年级: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5-6年级: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2、活动表达:1-2年级: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4年级: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5-6年级: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2004年教育部对《语文课程标准》修改意见2004年,基教司对义教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进行了规模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