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审:邱宗志尹思源王全主编:杨思进副主编:米绍平张茂萍王泽琛编委:敖素华白雪肖国辉汪静张琼廖代祥钟红卫李志刘鹏王俊峰晏新张广文刘旭程刘海前言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处方和中药名称的书写,结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需要,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力量编纂了《常用中药方剂手册》这一本小册子。
本书采纳了最新国家《中药药典》标准,汇集了临床常用方剂100首,常用中药477味。
本手册小巧实用、便于携带,方便我院临床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研究生在工作中查阅。
本书的编辑印刷得到了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方剂、中药教研室也作了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时间紧,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若发现有错误遗漏之处,请及时向编者指出。
2006年9月目录第一部分常用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第二节辛凉解表药………………………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第二节清热燥湿药………………………第三节清热解毒药………………………第四节清热凉血药………………………第五节清虚热药………………………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第二节润下药………………………第三节峻下逐水药………………………第四章祛风湿药………………………第一节祛风湿散寒药……………………第二节祛风湿清热药……………………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第五章化湿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一节利水消肿药………………………第二节利尿通淋药………………………第三节利湿退黄药………………………第七章温里药……………………………第八章理气药……………………………第九章消食药………………………第十章驱虫药……………………………第十一章止血药………………………第一节凉血止血药………………………第二节化瘀止血药………………………第三节收敛止血药………………………第四节温经止血药………………………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第一节活血止痛药………………………第二节活血调经药………………………第三节活血疗伤药………………………第四节破血消瘀药………………………第十三章化痰止咳药…………………第一节化痰药…………………第二节止咳平喘药…………………第十四章安神药…………………第一节重镇安神药…………………第二节养心安神药…………………第十五章平肝熄风药…………………第一节平抑肝阳药…………………第二节熄风止痉药…………………第十六章开窍药…………………第十七章补虚药…………………第一节补气药…………………第二节补阳药…………………第三节补血药…………………第四节补阴药…………………第十八章收涩药…………………第一节固表止汗药…………………第二节敛肺涩肠药…………………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第十九章涌吐药第二十章外用药及其它第二部分常用方剂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第二节辛凉解表第三节扶正解表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第二节温下第三节润下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第二节调和肝脾第三节调和寒热第四节表里双解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第二节清营凉血第三节清热解毒第四节清脏腑热第五节清热祛暑第六节清虚热第五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第二节回阳救逆第三节温经散寒第六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第二节补血第三节气血双补第四节补阴第五节补阳第六节阴阳并补第七章固涩剂第一节第二节涩精止遗第三节第四节固崩止带第八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第二节补养安神第九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第二节降气第十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第二节止血第十一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滞第二节健脾消食第十二章祛湿剂第一节化湿和胃第二节清热祛湿第三节利水渗湿第四节温化水湿第五节祛湿化浊第十三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第二节清热化痰第三节润燥化痰第四节温化寒痰第五节化痰熄风第十四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第二节第十五章治燥剂第一节第二节滋阴润燥第十六章驱虫剂附录附一十八反附二十九畏第一部分常用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名称及用法用量]麻黄3-10g 桂枝3-10g 紫苏3-10g生姜3-10g 香薷3-10g 荆芥3-10g防风3-10g 羌活3-10g 白芷3-10g细辛2-5g 藁本3-10g 葱白3-10g胡荽3-6g 柽柳3-10g 紫苏梗3-10g苍耳子3-10g 辛夷[包煎] 3-9g[歌诀] 辛温解表麻桂香,苏荆防活芷藁姜;葱白胡荽和柽柳,二辛苍耳十七强。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名称及用法用量]蝉蜕3-10g 桑叶5-10g 菊花10-15g柴胡3-10g 升麻3-10g 葛根10-15g葛花3-15g 浮萍3-10g 木贼3-10g薄荷[后下]3-6g 牛蒡子3-10g蔓荆子5-10g淡豆鼓10-15g[歌诀] 辛凉薄牛桑菊根,柴蔓淡蝉贼萍升。
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名称及用法用量]知母6-12g 芦根15-30g竹叶6-15g 栀子3-10g莲心2-5g [碎先煎]石膏15-60g密蒙花6-10g 夏枯草10-15g决明子10-15g 谷精草6-15g青葙子3-15g 西青果5-10g木蝴蝶天花粉10-15g鸭跖草15-30g 寒水石10-15g淡竹叶10-15g[歌诀] 清热泻火玉知芦,花粉竹叶夏枯伍;寒水鸭子谷精草,密蒙青葙味甘草。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名称及用法用量]黄芩3-10g 黄连2-10g 黄柏5-10g苦参3-10g 椿皮3-10g 秦皮3-12g龙胆草3-6g 白鲜皮6-10g[歌诀] 清热燥湿芩连柏,龙参三皮无逊色。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名称及用法用量]连翘6-15g 贯众10-15g 红藤15-30g射干6-10g 拳参3-12g 马勃3-6g蚤休5-10g 漏芦3-12g 白蔹3-10g绿豆15-30g 熊胆[入丸散]山豆根3-10g 北豆根3-10g白头翁6-15g 马齿苋30-60g地锦草15-30g 半边莲10-15g山慈姑 3- 6g 土茯苓15-60g四季青15-30g 绿豆衣6-12g枳具子金银花10-15g忍冬藤15-30g 紫花地丁15-30g野菊花10-18g 穿心莲3-6g大青叶10-15g 板蓝根10-15g青黛[入丸散]鱼腥草15-30g金荞麦15-30g 败酱草6-15g墓回头6-15g 蒲公英10-30g鸦胆子[不入煎剂]10-15粒白花蛇舌草15-60g[歌诀] 解毒慈姑银翘青,牛黄蚤拳半边心;二马二白四种草,鸦胆藤漏熊射根。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名称及用法用量]生地10-30g玄参10-15g 丹皮6-12g赤芍6-15g 紫草3-10g[先煎或锉末冲服]水牛角6-15g[歌诀] 清热凉血牛生地,玄参丹芍紫草依。
第五节清虚热药[名称及用法用量]青蒿3-10g 白薇3-12g 地骨皮6-15g 银柴胡3-10g 胡黄连3-10g[歌诀] 虚热地白银胡青。
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名称及用法用量]大黄[后下]5-10g 芒硝[冲服]10-15g蕃泻叶[后下]5-9g 芦荟[入丸散]1-2g第二节润下药[名称及用法用量]火麻仁[入丸散]10-15g 郁李仁6-12g[歌诀] 攻下黄芒蕃芦甚,火麻郁李燥润神。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名称及用法用量]甘遂[入丸散]京大戟[入丸散]巴豆[入丸散]千金子[入丸散]商陆5-10g 牵牛子3-9g芫花[歌诀] 峻下逐水遂戟芫,巴陆牵牛千金团。
第四章祛风湿药第一节祛风湿散寒药[名称及用法用量]独活5-15g 蕲蛇5-15g 蛇蜕2-3g碎蛇3-10g 松节10-15g 木瓜10-15g蚕沙[布包煎]5-15g 伸筋草10-25g寻骨风10-15g 海风藤5-15g老鹳草10-30g 路路通5-10g徐长卿[后下]10-15g 威灵仙5-15g乌梢蛇5-10g 雷公藤[内服宜慎][先煎]川乌3-9g [先煎]草乌3-9g金钱白花蛇[研末服][歌诀] 除风除湿散寒凝,雷公乌蛇路独行;老仙蚕风寻骨筋,松节木瓜徐长卿。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药[名称及用法用量]秦艽5-15g 防己5-10g 桑枝15-30g豨莶草15-20g 臭梧桐5-15g海桐皮5-15g 络石藤5-15g穿山龙15-30g 丝瓜络6-10g[歌诀] 祛风除湿消热肿,秦艽海桐臭梧桐;桑枝防己豨莶草,丝瓜络石穿山龙。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名称及用法用量]五加皮5-15g 桑寄生10-15g 狗脊10-15g千年健5-10g 鹿衔草9-15g[歌诀] 祛风除湿强筋骨,狗皮千年寄生鹿。
第五章化湿药[名称及用法用量]藿香5-10g 佩兰5-10g苍术5-10g厚朴3-10g 砂仁[后下]5-10g草果[碎]3-6g砂仁壳 5-10g 白豆蔻[后下]3-6g豆蔻壳3-5g 草豆蔻 5-10g[歌诀] 芳香化湿藿佩砂,二蔻草果苍朴加。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一节利水消肿药[名称及用法用量]茯苓10-15g 猪苓5-10g 泽泻5-10g葫芦15-30g 泽漆5-10g 蝼蛄5-9g荠菜15-30g 冬瓜皮15-30g冬瓜仁10-15g 玉米须30-60g 香加皮3-10g 薏苡仁10-30g[歌诀] 利水渗湿药分三,消肿茯苓猪苓先;泽泻泽漆薏苡仁,冬瓜葫芦荠菜添;香加皮和玉米须,蝼蛄入药用生干。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名称及用法用量]通草5-10g 瞿麦10-15g 扁蓄10-30g 萆解10-15g 石韦5-10g 地肤子10-15g车前草10-20g 冬葵子10-15g灯心草车前子[布包煎]10-15g滑石[布包煎]10-15g 关木通3-9g海金沙[包煎]6-12g[歌诀] 利尿通淋关木通,萆薢萹蓄车前功;二草二子滑石用,石韦海金功能同。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名称及用法用量]茵陈蒿10-30g 金钱草30-60g虎杖10-30g 地耳草15-30g垂盆草15-30g[歌诀] 利湿退黄用茵钱,虎杖地耳草垂盆全。
第七章温里药[名称及用法用量]干姜3-10g 炮姜3-6g 花椒2-6g丁香荜茇3-6g 胡椒2-4g肉桂[后下]2-5g 吴茱萸小茴香3-6g 高良姜3-10g荜澄茄2-5g 红豆蔻3-6g[先煎半小时以上]附子3-15g[歌诀] 温里附姜肉茱良,二椒二荜豆二香。
第八章理气药[名称及用法用量]橘皮3-10g 青皮3-10g 枳实3-10g枳壳3-10g 木香3-10g 香附6-12g薤白5-10g 柿蒂6-10g 刀豆10-15g甘松3-6g 佛手3-10g 香橼3-10g乌药3-10g 沉香[研末服]1-3g檀香[后下]1-3g 川楝子3-10g羌活鱼3-10g 青藤香3-6g 玫瑰花3-6g 绿萼梅3-6g 青木香3-10g 大腹皮5-10g 九香虫3-10g 荔枝核10-15g [歌诀] 理气二皮八九香,枳佛枸橘乌楝襄;荔枝薤白柿蒂甘,婆罗八月玫萼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