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导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起到划分时代作用的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生产关系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经济范畴答:经济范畴是对经济现象的普遍本质的概括,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工作的结果。
有了经济范畴系列,就可以构筑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4.经济规律答:经济规律又称“经济法则”,是指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
经济规律依一定的条件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当经济事物本身的性质和其存在的条件发生变化时,经济规律也就发生变化。
经济规律可分为以下四大类:(1)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2)在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商品和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社会大生产规律;(3)在某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规律等;(4)在某种特定经济领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它主要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变动关系,如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反映收入和消费之间变动关系的恩格尔定律等。
5.科学抽象法答: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以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
科学抽象法,包括两个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1)科学抽象法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
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都是具体的、复杂的。
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要从实际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经过思考作用,从生动的直观进到科学的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形成概念、范畴系列和理论系统。
(2)科学抽象法的叙述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本质说明现象的逻辑方法。
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工作完成之后,还要把理性认识推向前进,运用研究结果的各种经济范畴进行理论叙述,使客观存在的具体经济关系在思维上正确地反映出来。
叙述经济范畴系列和理论体系的思维逻辑进程,不能从具体到抽象,而必须倒转过来,采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二、问答题1.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答:(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政治经济学对象以生产为出发点,反映这样的事实: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现在服务领域因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而进入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领域中经济关系分析的逻辑和方法同样可以用于服务领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但对生产的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原因是反映自然属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任何生产都是连续不断的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
它们是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
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社会发展阶段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而且,研究生产关系的目标也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然,政治经济学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力,而是要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各个社会都会存在多种层次的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学依据的是该社会占主导的生产力,并特别关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因为先进社会生产力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主要是指先进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试述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答: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学科,在经济学科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学习和掌握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经济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学科,政治经济学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
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
政治经济学透过纷纭复杂的经济现象,研究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学好经济学的起点和理论基础。
不仅如此,随着时代发展,政治经济学不仅研究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也研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研究经济运动的本质的同时,也要注意剖析经济现象,学好政治经济学可以为学习和掌握各门经济学提供基本原理。
政治经济学阐明经济关系的本质和经济规律,对于培养学生扎实的经济理论功底,增强经济学学习能力和经济工作中的适应能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经济学对于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不可或缺的。
政治经济学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阐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我们树立社会主义事业必胜信念,解放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
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简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关系。
[西南财经大学2007研]答: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关系,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揭示生产关系内在的、自身运动发展的经济规律,从而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除了研究生产关系以外,还包括生产力、经济运行机制和精神生产等。
(3)研究对象是对某一学科研究内容、范围的高度概括。
它确定学科研究的内容、范围、方向等问题。
确定研究对象的意义在于,它是学科研究的起点。
只有确立了科学的研究对象,才能建立科学的学科体系。
任一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学科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区别。
从某种角度而言,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其研究范围有重合之处,有密切关系,但又要区别。
研究对象说明是干什么的,是学科发展追求的价值目标,即“应然”的,而研究范围则是说明这一学科涉及的领域,指明学科研究的纵深度、宽广度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界限。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要研究贯穿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政治问题属于上层建筑,不是经济基础的内容,因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在研究经济基础的时候,也不能不考虑包括政治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影响。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性?[西南财经大学2005研]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方面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它批判地吸收了各种经济学说中的科学合理成分。
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见未来,我们不主张树立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根本原因在于它内在的本质属性。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发展性。
①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原理需要有新的发展。
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写《资本论》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机器大工业的初期阶段,企业制度处于工厂制阶段,股份制经济刚开始萌芽。
100多年后的今天,无论是资本主义所处的阶段,还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企业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实践也与马克思当时预测的状况不完全相同。
所有这些都要求政治经济学的原理适应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提供的指导思想,不仅是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论述,更为重要的是其一般经济理论,其一般经济理论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