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第四讲艺术创作
(二)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独创性
三、艺术家的修养
A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B深厚的文化素养
C丰富的生活积累
D 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 E精湛的艺术技巧与表现才能。
A 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世界观——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人类 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的总和。包括了哲学观 (核心)、社会观、伦理观、美学观、人生观、 自然观等等观点的总和。
审美观——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 审美、和美的创造及其发展所持的基本观点 (包括了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艺术理论家傅雷(1908—1966)先生曾 将艺术家的特质概括为:“艺术家 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 虚心、更勇敢、更坚韧,总而言之, 要比任何人都没有缺陷。”
抗日战争时期,定居北平的齐白石已经成了名扬海内外的国画大师。为得到他的作品,日伪汉 奸时常上门骚扰。于是,他在自家门上贴出一张“画不卖与官家”的告示:“中外官长,要买 白石老人之画,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以 告知,恕不接见。”但这并不奏效,仍有不少鹰犬上门纠缠。齐白石再次贴出告示:“停止见 客。”谁知还是无济于事。无奈,他干脆写了“白石已死”四字贴出去。
一、艺术家与社会
(一)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
家庭生活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 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熏陶和影响 世界潮流和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
(二)艺术家要有为社会和人类的 进步而 献身的精神
艺术家应该树立起为推动社会进步 和提高国民精神素质、审美素质而 献身的伟大抱负。
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 文化产品,始终具有无穷的生 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它自 身的价值,即艺术的社会功能 的独特之处——“以情感人”、 “寓教于乐”、“潜标准》,文件明确规定:艺术课程是学 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的密不可分
性。断言:“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进而系统地阐释了艺术教育的极端
重要的价值。
……..
艺术,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在生活中存在之 深、存在之微妙,使我 们往往意识不到它的显在。一位办公 室管理人员可能从不习画,从不光顾博物馆,但是 ,在为厅 室购置一副美术作品时,他却会细致地表露出对作品艺术性的 评鉴;一位母亲 可能从未参加过合唱表演,但是她也会用温 存的歌声陪伴婴儿入睡;不懂戏剧的青少年 可以为电视剧的 情节所感动;没有上过芭蕾课的夫妻却可以热衷于方舞。在我 们的生活 中,艺术无处不在。它深化着生活,丰富着环境, 改造着我们的生活经验。另外,艺术 还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 量。从时装到每种产品的创意和设计,从建筑到表演业和娱乐 业 ,艺术已经成为身价亿万的产业。没有艺术,我们就无法 生活-我们也绝不愿意过着 没有艺术的生活。
第四章艺术创作论
第一节 创作主体———艺术家
艺术创作主体就是艺术家。艺术家是人 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 神产品的创作者和生产者。他们不但掌握专 门的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 审美能力,而且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 感。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人和社会的人。 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中国近代美育】 在我国,美育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 地被提倡、论证,并付诸实践,是在近代。
蔡元培——教育家(1868—1940)。明确地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更全面、 更深刻地论述美育、提倡美育的是他的美育思想主要有四方面内容:①将 美育纳入教育方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蔡元培于1912年2月在《对 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了包括美育在内的国民教育宗旨。后来, 他又将自己的新式教育方针总结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方面。他 说“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 德育,(四)美育。”他阐述了美育的定义。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 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③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 教说”。④提出了实施美育的方案。第一、美育起点——建立胎教院和育 婴院。第二、学校美育,分普通美育和专门美育。第三、社会美育。包括 两个方面:一是设立美育机关,如美术馆、美术展览会、音乐会、剧院、 景戏馆、历史博物馆、古生物陈列所、人类学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 等。二是美化环境,如道路、建筑、公园、名胜的布置和古迹的保存等等。 总之,美育应普及于全社会、全民,贯通于每个人的一生,“一直从未生 以前,说到既死以后”。蔡元培作为教育家,又深通美学。因此,他的美 育思想,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学者。蔡元培的 美育思想,无疑是我国美学史、教育史上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
二、艺术家的主体性
艺术家的主体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这个主体 所起的决定作品命运的重要作用而提出来的问题。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 首先,艺术家是怀着崇高的艺术理想和艺术兴趣而
满腔热情地在原有的艺术心理定势的指向下进行创 作活动的。 其次艺术家作为创作 主体,又包含着丰富的变量因 素如审美观、艺术观、个性特点、艺术素养、以及 各自的艺术心理定势。
1940年,德 国法西斯攻 占了巴黎。 毕加索的邻 居米什老人
惨无人道的 法西斯匪徒 扔到了楼下, 惨死街头, 匪徒还用刺 刀把他养的 鸽子挑死。 毕加索怀着 悲愤的心情, 挥笔画出了 一只飞翔的 鸽子——这 就是“和平 鸽”的雏形。
1949年,毕加 索向国际会议—— 保卫世界和平大会 捐献了一幅石版画, 画上是一位俊秀美 丽的少女头像,边 上有一只振翅欲飞 的鸽子。这幅画简 洁明快地表达了人 民爱好和平的热切 愿望,画上那只可 爱的白鸽,立即成 为和平的象征,迅 速出现在世界各地, 被人们称为“和平 鸽”,毕加索则被 称为“和平鸽之 父”。 1950年11月,为纪 念在华沙召开的世 界和平大会,毕加 索又欣然挥笔画了 一只衔着橄榄枝的 飞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