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能大赛赛前心理辅导

技能大赛赛前心理辅导

技能大赛赛前心理辅导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技能大赛赛前心理辅导讲座现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可以说,选手们都是经过各省市层层选拔的技能高手,在技术上他们几乎可以代表当地职业院校师生的最高水平,然而,比赛就一定要分出胜负,胜者,实至名归。

至于负者,不少教练和领队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总是会提到这么一句话:选手的心理素质还是不够硬。

那么,竞赛场上,心理与技术,哪个更重要呢郭建球老师是广东省技能竞赛汽修专业部分选手的教练,他认为,竞赛场上,选手心理处于第一位,体力耐力位居第二,第三才是技术。

就技术而言,为了备战技能竞赛,各地无一不是精挑选手,并从教练、训练设备、竞赛工具等方面加大投入,因此,在各方体力、技术、战术训练水平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心理素质往往对比赛的胜负起着决定的作用。

这一点在体育比赛上也充分得到证明。

世界跨栏冠军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就曾说过,刘翔能夺取冠军,和他过硬的心理素质有着很大关系。

赛前容易出现的几种心理现象:(一)、高原现象技能训练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成绩停止不前,甚至完全找不到感觉。

其实这是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练习效果与成绩停止不前的时间,心理学称为“高原现象”。

这是由于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造成的,技能大赛之前的备战训练是相当紧张的,不少同学日以继夜,全力投入,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

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练越糊涂。

但“高原现象”不是极限。

它是客观存在的,但走出高原期后技能成绩是还会提高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成绩到了极限。

(二)“瓦伦达效应”心理学上有一个着名的“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着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后来,人们就把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

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诫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时候球大多会掉进水里。

这项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任何事情,总是想得太多,太在乎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太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说三道四,太在乎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可我们恰恰忽略了事情本身。

我们的大脑成天被各种欲望塞得满满的,身体被压得气喘吁吁的,在这样的重荷下,我们能把事情做好吗结果我们总是偏离预定的轨道,离成功越来越远!法拉第说过一句话:“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

”这就是成功的奥秘(三)"心理饱和"“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将精加人水中,当它不能再溶解时,叫做"饱和"。

"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

所谓心理饱和,就是人已经处于一种非常厌烦的,不想再继续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

如: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一名工人,成天做着"拧螺丝"的活,干久了,他看见过路女人胸前的一对钮扣,也用扳手去拧。

又如:一位领导参加书法大展,工作人员请他题字,他信手写下"同意"二字。

这虽属笑话,却也是心理饱和的典型例子。

心理饱和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

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他见那里的编织草帽很漂亮,于是问道:"买一顶多少钱"对方回答:"10元。

""如果我买100顶同样的草帽呢""每顶20元。

""为什么我买批发反而更贵""做一顶我们感到很新鲜,做 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做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将要怎样强忍着性子!"心理饱和导致这笔生意流产。

常见赛场心理偏差1、焦虑2、怯场怯场是指临场时过于紧张,致使思维、记忆、动作的准确性降低,行为紊乱的情绪失调。

又称为“临场怯”或“临场晕”。

通常情况下,一般人都可能有过明显的怯场体验。

如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与恋人约会、第一次面临重大考试等。

这种由“第一次”造成的怯场,通常会随着第二次、第三次……的逐步适应而渐趋减弱以致最终消失。

但如果每逢临场过于紧张的情绪始终难以消失,即怯场成了经常性的习惯性的表现,有些人甚至越演越烈,同时还会伴有心悸、头昏等生理症状,这就成为典型的心理问题。

作为心理问题的怯场,轻者仅表现为心理失调。

包括感受性降低,视听发生困难,甚至产生错觉;注意力难以集中,心猿意马;熟记的内容不能顺利回忆;思维迟钝、混乱,不能正常地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和论证;动作笨拙,即使是熟练的动作也会出错等。

所有这些心理失调现象在离开现场后都会迅速消失,即这些心理失调现象只有在临场时才会发生。

重者还同时伴有生理失调,例如心悸、胸闷、头昏、耳鸣、出汗、颤抖、无力、发冷、尿频、尿急等,这些生理症状同样也会在离开现场后消失。

3、因环境陌生、他人旁观或突遇意外性事件造成的应激式紧张。

出现应激式紧张时,可舒展身体深坐于整张椅子里,背部贴紧椅背,双手轻放于身体两旁,头部微微后仰,做三次鼻吸口呼的全息呼吸后,稍作停顿,再回复原始状态。

这样做,有助于自身暂时抽离紧张状态,令头脑清明,思维更灵敏。

主要应对方法一、调整心态,正确面对二、合理饮食,规律作息三、提前预热,胸有成竹四,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心理调整常用技巧一、表象潜能重现法在训练参赛以前,通过回忆重现过去获得成功时的比赛,运用联想尽可能回想过去获得成功时的身体感觉和情绪状态,这对提高运动成绩和心理调节是有帮助的。

据研究资料表明,有的马拉松运动员通过运用表象重现法,比赛成绩提高了三分钟。

因为表象重现是一种积极的意念,可以简洁的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跃起来,进而促进心跳加快,呼吸加强,使血流量加大,糖分解加速,热能供应充足。

所以通过表象重现,可以促进青少年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

二、表情潜能调节法即有意识的改变自己面部和姿态的表情,因为情绪状态与外部表情存在着密切而有机的联系,俗话说: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情绪的产生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过程的变化,并由此而引起面部、姿态等外部表情。

如愉快时兴高采烈、笑容满面、手舞足蹈;愤怒时横眉冷对,咬牙切齿、紧握双拳;情绪低沉时垂头丧气,肌肉松驰、萎靡无力等。

既然情绪状态与外部表情存在着密切而有机的联系,我们就可以用改变外部表情的方法而相应的改变情绪状态。

例如,当情绪紧张而感到焦虑时,可以有意识的放松面部肌肉,不要咬牙,或者用手轻搓面部,使面部肌肉有一种放松感。

当心情沉重或情绪低落时,可以有意识的做出笑脸,强迫自己微笑,假使做不到,可以看看别人的笑脸,或者想一想自己过去最高兴的某件事,也可以想想自己过去得心应手的比赛情景,这些都可以用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三、放松潜能开发训练放松训练是以一定暗示语集中注意,调吸,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统兴奋的方法。

它使疲劳的肌体得到迅速和充分的休息,使心情得到迅速的调整,信心倍增地准备下一轮的比赛。

做法是运动员闭目静坐或仰卧,聚精会神地想己的放松情景。

也可用语言进行暗示放松,放息的暗示语言有:①我安静下来了;②我的全脑都放松了;③心跳平稳而有力;④呼吸平稳松。

进行动员“活化”的暗示语言有:①我全肌肉都得到了休息,有力量了;②我积蓄了力量;③头脑休息过了,很清醒;④我感觉很好;⑤我比赛了;⑥看我的。

四、呼吸技能调节法利用呼吸调节,这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即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

当情绪紧张、激动时,呼吸短促,这时采用慢慢的呼气和吸气练习可以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

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常吸气与有力的吸气练习,能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

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奏效,就是因为情绪状态与呼吸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例如:情绪紧张时,呼吸快而浅,由于快呼吸,使体内进入大量氧气,呼出大量二氧化碳。

问题在于二氧化碳呼出过多,会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失去平衡,时间一长,中枢神经便会迅速做出抑制的保护性反应,这时,运动员可以采取加深或放慢呼吸频率的方法来消除紧张,一小段时间内,使呼吸放慢和加深,就会得到安静的效果,就会对呼吸功能重新获得控制。

腹式呼吸原理●呼吸是人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同时又是重要的养生之道。

人的一呼一吸承载着生命的能量。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人的肺平均有两个足球那么大,但大多数人在一生中只使用了其中三分之一的能力。

美国健康学家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呼吸方式不正确。

很多人的呼吸太短促,往往在吸入的新鲜空气尚未深入肺叶下端时,便匆匆地呼气了,这样等于没有吸收到新鲜空气中的有益成分!坐办公室的人,由于坐姿的局促和固定,通常是浅短、急促的呼吸,每次的换气量非常小,所以造成在正常的呼吸频率下,依然通气不足,体内的二氧化碳累积;加上长时间用脑工作,机体的耗氧量很大,进而造成脑部缺氧。

于是白领们经常出现头晕、乏力、嗜睡等办公室综合征。

呼吸方式●常见的呼吸主要有两种方式: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活动为主,吸气时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

由于呼吸时,空气直接进入肺部,故胸腔会因此而扩大,腹部保持平坦。

●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吸气时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正常的胸式呼吸一次约10-15秒,能吸入约500毫升空气。

腹式呼吸时,横隔肌会下降,腹压增加,感觉好像是空气直接进入腹部,这时若把手放在肚脐上,会感觉手上下微微抬放。

腹式呼吸即在吸气时把腹部鼓起,呼气时把腹部缩回。

腹式呼吸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肺组织,充分进行气体交换,使身体充分摄取氧气,促进脑细胞活化,舒缓紧张情绪。

做腹式呼吸需把握:呼吸要深长而缓慢;用鼻吸而不用口;一呼一吸掌握在15秒左右。

即深吸气(鼓起肚子)3~5秒,屏息1秒,然后慢慢出声喷气(回缩肚子)3~5秒,屏息1秒;一吸一呼间要吸尽气,呼尽气,若屏息时感到呼吸困难,可不屏息直接换气。

呼吸过程中如有口津溢出,可徐徐下咽。

我们大多数人,特别是女性,大都采用胸式呼吸,只是肋骨上下运动及胸部微微扩张,许多肺底部的肺泡没有经过彻底的扩张与收缩,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这样氧气就不能充分地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时间长了,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状况,很多慢性疾病就因此而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