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任务驱动型优秀作文8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
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
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
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良训胜千金传家更有价(0591)传家宝是一个家族认为最有价值,最值得子孙世代拥有并传承的东西。
小张的传家宝青花罐,代表着金钱价值与收藏价值;小杜家的勋章代表着荣誉;小程家一祖训作为传家宝,体现了其家族对人格修养的重视,是精神传承。
虽然小张和小杜的传家宝凝聚着祖先的财富和功勋,有各自的价值,而我更倾向于祖训的价值。
祖训,作为家族世代传承的品德匡正器,其作用胜过千金。
小程家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祖训,是他们家族对“忠厚”、“诗书”高度重视的体现,在世世代代对祖训的遵守实践中,必然使整个家族沾上书香气息和忠实厚道的韵味。
此乃“良训”,它使人性找到一个标准的框架,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中不至于失去立己立人的信念,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一个人美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气息,使之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更好地待人接物,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本心,不为污泥所染,不为清涟而显得妖媚。
更重要的是,相较其他两个传家宝,良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无法被破坏。
青花罐与勋章是物质存在,而良训是意识存在,物质不可能永存,它会在一定破坏力下成为碎片,而意识是随人生,随人灭的,是形而上学的价值形态,是寄生在人心中的,只要后代延续血脉,其必将随之传承、生长、壮大,是一个生命的动态过程,而非死板的遗物。
况且,良训还可以在坚持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创新,使之具有时代性和特定的功能性,赋予新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内涵,成为新时期的“良训”,这一点也是“青花罐”与“勋章”二者所不具备的。
如今社会,珍惜“青花罐”式传家的人愈来愈多,注重“勋章”式传家的人也为数不少,而以小程家的“良祖”训作为传家宝却是凤毛麟角,不禁令人深思:社会价值取向究竟何去何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欺诈互害的社会风气该如何改变?在这般孜孜追求物质至上、轻易抛弃诗书的时代究竟如何坚守?这也是为何小程的祖训弥足珍贵的地方,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当今社会人们精神缺失、心灵空虚的悲哀现象起到调剂作用。
财势兼备却没有道德底线,终会自取灭亡;财势并存却没有信念的支撑,也将无所作为、泯然众人;自觉高人一等却没有人道主义精神,必将遭到社会唾弃……因此,良训的作用才更该受到重视,社会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又由家庭的道德文化涵养提高,才能使社会整体风气改善,所以说,小程家式的良训才是永不贬值的最好传家宝!【推荐理由】本文六段,遵从任务指令,紧扣材料含义,表明态度,具体阐述看法,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法。
第1段,引述材料,概括比较,表明态度——小程家的祖训更有价值。
第2段,先对小程家在祖训做一概念界定,提出此乃“良训”,然后运用因果思维的“功能分析”角度阐述“良训”的传家之价值,言之有理。
第3段,再次运用比较分析,进一步阐述“良训”的传承价值,分析在理。
“更”字用得好。
第4段,第三次运用比较法,进一步突出“良训”更有新的良性的价值。
“况且”一词,用得好。
第5段,运用因果分析的“背景分析”角度,进一步阐述“良训”在新时代的传承之价值,发人深省,突出其“更”。
第6段,第四次运用比较法,重申“良训”才是永不贬值的最好传家宝。
在试题有限的文字提示空间,善于运用因果分析与比较分析,对小程家祖训的传家之更有价值,做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刻阐述,分析说理富有逻辑性,很具说服力,体现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议论说理的能力,故评一类卷。
(福州教育研究院李智明)对两篇典范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点评盘春在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青海某学生以省理科前五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就读,他在北大学习感到“痛不欲生”,后来退学转入北京某技师学院。
从全国著名高等学府退学转到名不见经传的技校,这件事引起广泛的争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习作与点评】摒弃传统观念学艺报国廖雪萍青海某学生以优异成绩进入北大就读,却因不适应而转入某技校。
这一做法虽令人不解,却让人深思。
而我认为,我们要摒弃传统观念,学艺报国。
(此段先引述材料,后明确提出观点,表明态度。
语言简练,很符合当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开头要求。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传统观念中坐井观天,认为只有进入名校将来才有出路。
殊不知时代在变,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有所不同。
(此段先破后立,先批评传统观念认为只有进入名校将来才有出路的错误想法,而后提出变化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角度论述中心论点。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不知灵活变通,不会将学到知识适用于实际,等到步入社会,才发现自己毫无用武之地。
何不摒弃传统观念,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不将自己囿于这并不与自己相融的世界里?该青海学生以省理科前5名的高考成绩进入北大,但却在北大“痛不欲生”,果断选择退学进入技校学习,这不仅是他正确的认识自己,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表现,更是他懂得把握时代潮流的智举。
(此段也是先破后立,先批评当代教育与实际相脱离的做法,而后分析青海学生的做法,肯定他的果断与明智,从教育这个角度论述了中心论点,颇有说服力。
)当今社会就业问题紧张,就业难成为许多毕业大学生的拦路虎,而那些毕业地技校,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却成为“香饽饽”,务大企业争抢着录用。
从这一对比上看,学艺报国未必不是明智之举,社会上所需的技术型人才缺少,而高等学府毕业出来的学生却无用武之地,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本段从当下就业的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述,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虽论断有点以偏概全,但仍有说服力。
)我国是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要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需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进军。
要成为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在当前来说的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的。
高等学府毕业生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而技术人才才是为这些理论前赴后继的“火车头”。
(本段从国家发展的现状角度进行阐述,对我国当下的时代脉搏把得很准,不关心时事的学生很难写出这样的文字,所以写得难能可贵。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播出,引发了众多人对工匠的关注,“工匠精神”一词一度成为热词,而“单招”一词更是成为宠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工匠的重要性,“大国工匠”更是令人敬仰,航天火箭零部件的制作,毫米之差的苛刻要求,正是这些技工用他们的双手为我国的复兴之路添砖加瓦,全中国人为之感动!(此段联系实际,进行拓展,事实胜于雄辩,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该青海学生的目光长远,判断明确,为很多在技术方面有兴趣和能力的人才开了好头,并不是只有出身名校的人才对社会有用,学艺也能报国。
(本段回收,小结了以上第二段至第六段的阐述,呼应题目和开头,突出了观点。
从第二段至本段,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为什么要摒弃传统观念,学艺报国的观点,作者多维度地进行反复论证说理,破立结合,说服力强。
)由此学生的选择是否可以看出教育的漏洞?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过于死板空洞,数载的寒窗苦读最后却选择了技校。
因此,不仅家长和学生的观念需更新,学校的教育也应与时俱进,目标不应仅是名校,更应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和考虑时代所需。
(本段主要从怎么样摒弃传统观念,学艺报国这个问题来阐述,作者给出了三点意见,一是更新观念,二是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三是考虑时代所需。
作者没有详细阐述,而是略写。
)学艺报国亦是众多出路的一条,与其如白领般每天忙忙碌碌,不如当一个蓝领用双手为这个世界增光添彩。
(这个结尾不好,有职业歧视之嫌,还不如来一个呼应开头的平常段落,虽无新意,但也平稳。
)【总评】本文审题无差,立意准确,结构完整,论证有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在《语文学习》2015年第7~8期合刊上发表的《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法提到了一个关键点,即“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本文可以说是一篇从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的典范,作者围绕着中心论点,从四个角度进行论述,体现了作者对现象的分析力和洞察力,道理也在这多角度的阐述中说得很透彻,让人信服。
众人皆醉我独醒左慧玲北大高材生退学转到技师学院,这让众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这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如该生摒弃传统观念,离开令他“痛不欲生”的北大,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归宿,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对此,我颇为认可。
(开关写得有点拖泥带水,虽然也基本完成了引述材料,表明态度的写作任务,但不够简明练达。
)漫画中的大学生从高等学府北大的“巨轮”中一跃而下,跳往名不见经传的技校“小船”中,需要跨越“传统观念”这座大坝。
所谓传统观念,即普遍认为留在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总比待在技校强得多。
但传统观念毕竟是传统的,并不适应所有的情况。
倘若强行留在不适合自己的象牙塔中,图中的大学生将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没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在我看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现实与传统观念发生冲突,我们不妨抛弃束缚自己的传统观念,用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心态去追求适合自己的事物。
(此段先概述漫画的内容,进而抓住“传统观念”这一关键概念进行阐述,指出传统观念就是传统的,不适合所有情况,然后假设说理,阐述强留该生在北大的后果,最后得出结论,点明自己的观点。
破立结合,论述有力。
)众人不理解大学生弃北大而投技校的原因,大概是民众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观念认为,凡事讲究等级名次,也许是自古以来等级观念的影响,使许多人在认识事物时,喜欢用等级的高低来衡量事物的优劣,因此,高等学府自然比技校更适合大学生。
当大学生弃北大而选技校时,的确会让众人疑惑。
其实不然,传统观念已不适应众多现实状况的需求,我们不应用传统的标准去衡量大学生选择的正确与否。
敢于做出抉择的人,敢于追求内心所需的人,不应受到舆论的质疑。
(本段进一步抓住“传统观念”这一关键概念作文章,批判传统观念中的等级观念,然后指出传统观念已不适应众多现实状况的需求,肯定大学生的勇敢抉择。
)例如,“北大屠夫”的华丽转变,北大某文科状元毕业后卖起了猪肉,后出版著作《屠夫看世界》。
在当年,北大高材生卖猪肉甚至成为一则新闻备受争议。
争议的焦点无非是北大的高材生该不该卖猪肉之类的话题。
这与如今的青海大学生弃北大投技校颇为相似。
其实哪有什么适合与不适合,冷暖自知,合理不合理当事人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