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阻测量说课稿

电阻测量说课稿

《电阻的测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三节的内容。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本定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电阻的测量是欧姆定律的应用,是初中物理课标中要求掌握的一个重要的测量型实验,是今后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电学的重点,处于电学实验的核心位置,在中考中也是一个热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实验电路的设计和连接。

教学难点: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及数据的处理。

二、学情分析
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等,并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电流电压和电阻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比较片面,如R=U/I,受到数学思维的影响,学生很容易认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的错误认识。

学生虽然经历了几个探究,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

但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少,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学生不能很好的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表格
(2)在实验操作中,出现一些电路故障,不能迅速排除故障。

(3)在数据分析中出现困难。

三、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参与探究,学会在小组中合作,培养合作能力。

(2)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数据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探究前的准备,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步骤。

这个是学生是否可以顺利完成探究的前提。

二是学生自主探究,三是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的。

实验探究,一般可以分为七个环节,本节课我重点训练的是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

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另外我让学生先做定值电阻再做小灯泡、通过对比,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例题:有一电阻R,其两端电压为6V,通过的电流为0.2A,其阻值是多少?向学生出示实物,2.5V的小灯泡和定值电阻。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它们的阻值。

这样的设计意图:根据上面的计算,使学生明确电阻在数值上等于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从而自主设计电阻测量的实验方案。

2.合作探究。

实验原理,学生通过回忆欧姆定律,由导出公式很容易知道实验的原理。

实验仪器的选择,我通过设计一些题目:测量电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电流需要什么仪器?只有一组数据可以吗?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学生在讨论中,把这些问题解决,设计电路图、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就很容易就做出。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演示如何连接电路。

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讨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在使用中应注意什么?连接电路应注意什么?强调保护用电器,安全操作。

3.进行实验
学生分为两个大组,一组测定值电阻的阻值,一组测小灯泡的电阻,测量快的组可以两个实验都做。

在学生做实验前,提示电压应该拉开距离,第一次取2.5V,第二次取2V,第三次取1V。

并再次强调安全操作问题。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学生在连接电路中出现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学生回答。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4、实验数据的处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不易突破。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让学生先算出自己小组的电阻值,并绘制图像用多媒体投影展示。

(2)提出问题:小灯泡和定值电阻的阻值在三次变化大吗?
(3)灯丝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不变,那么为什么电阻却变化很大?(4)灯丝电阻的变化与电压、电流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5)小灯泡的亮度是怎样变化的?电阻的变化与亮度之间有什么联系?
(6)亮度增大时,灯丝的温度如何变化?
(7)当灯丝温度升高时,电阻会如何变化?
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对数据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信息的处理,是探究实验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更是中考的热点。

因此在此处浓墨重彩的处理。

而这一点又是学生难于接受和掌握的。

因此把难点分散,把问题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激烈的碰撞中,从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还要看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看能否顺利的出现知识的迁移,进而作合适的引导。

学生能否在小灯泡的阻值与亮度之间建立联系,是这个环节的关键。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对电阻的理解达到一个全面的认识。

5、自我检测
交流评估这个环节放在课下让学生讨论。

一节课不可能把探究实验的七个环节全做为重点,时间不够,因此放在课下处理。

最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经过学生亲自动手,获得成功感,从而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究前的准备和探究环节学生活动比较充分,但在数据分析环节的处理教师还是有操之过急,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以上是我对《电阻的测量》这节课的说课,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