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教学讲义

哲学教学讲义

[教学讲义]哲学一、如何理解哲学(一).哲学的性质由于哲学的历史悠久以及它人类思想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关于哲学的性质、对象和方法等等问题,也成为哲学中的难题。

有人说,哲学是爱智;有人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有人说,哲学是思辩;有人说,哲学是分析;有人说,哲学即哲学史,又有人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是智慧之学从词源上考察,在西方,哲学一词,英文为phi1osophy,是从古希腊文的Phi1ein和Sophia两个词演化来的。

phi1ein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两个词结合起来组成的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哲学的含义也是智慧。

《尔雅》释“哲”字说:“哲,智也。

”《孔氏传》中说:“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首次用汉语的“哲学”概念来表述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学说。

1896年前后,中国近代思想家黄遵宪将这一表述引人中国,并逐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所接受。

因此,从词源和字面的含义讲,哲学可以说是智慧之学。

马克思也曾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

”“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亚里士多德认为:“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求知。

”他还认为,只有哲学才是追求“头等智慧”的。

中国古代文献《尚书·皋陶谟》(大约为战国时代作品)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

”《孔氏传》中说:“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根据这些古老的解释,我们可以说,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从一产生起就是要给人们以智慧,帮助人们获得知识,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

哲学的智慧并不是从哲学家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

任何智慧都是在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的。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51页)哲学要真正成为智慧之学,首先就必须研究这种关系本身,并把人们处理和驾驭这种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集中到自身中来。

人类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到底是做着两件事,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现实世界的关系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展开的基本表现形式。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展开,以及由此所创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都是历史性的,都具有时代的特点。

因此,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汇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

时代精神是一定时代的内容的本质特征的表现。

一定时代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等等的发展状况,包括该时代的全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

这些内容表现在该时代人们的全部社会活动及其成果中,反映在该时代各种具体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形态中。

它们作为时代内容的表现和反映,也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及不同的程度上体现着自己时代的精神,哲学则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人类智慧的理论升华,其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在处理自己同外部现实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必然产生对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看法。

这些看法经过提升,就会逐渐形成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总的观点,这就是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诸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如何,是相互联系的还是各自孤立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是杂乱无章的还是合乎规律的;人自身的本质是什么,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地位;人们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等等。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一般来说,人们对某种事物持什么样的看法,就具有什么样的观点;而把这种观点运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方法。

有什么样的观点,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方法。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经过了理论的加工和概括的。

人们在日常活动中都有自己关于世界的观点,都有一定的方法,但是,这种观点和方法往往带有自发的性质,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与此不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是通过对人们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所形成的各种具体观点和具体方法的总结、概括,运用一系列一般性的概念、范畴,按照一定的原则逻辑地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才能真正给人以智慧,真正教导人们更有智慧地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哲学的特点1、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特点,即它与其他具体科学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

在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哲学研究的对象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但哲学家们持续关注和普遍探讨的对象则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这是因为,人总是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个基本点出发去认识与改造外部世界的,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活动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对于人类生活最重要的问题。

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多样的,人类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具体的活动方式。

这些具体的活动方式,创造并建构了各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等具体的时代内容,它们是时代脉搏的载体,是时代精神的基质,因而是哲学研究的现实的对象性基础。

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来看,经历了人文、自然和社会分别作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从哲学对象逐步分化出来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失去了自己的对象。

具体科学的发展,表明人类对自己、对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具体方面的认识更加完善和深化,而这种情况必定促进哲学的发展,因为从具体科学的分化和发展中,哲学可以获得一种层次上的跃迁。

马克思曾经强调,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

哲学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是以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现实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为中介的。

因此,哲学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把握,只能通过对自己时代的现实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结和概括,特别是通过对自己时代的具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来实现。

具体科学越是发展,人类对自身、对外部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具体方面的认识越是完善和深化,哲学的研究也就越是具备现实的基础。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同哲学掌握对象所特有的方式密切相关。

现实的人们是生活于一个统一的世界的,但人们又是作为具体的主体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去认识这个统一世界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

这样就在实际上把外部世界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纳入了不同的认识活动结构之中,使它们成为具体认识的对象。

随着科学认识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与世界的关系展现出极其广阔的方面,并成为现代各种科学学科研究的对象,从而形成了科学的各个门类。

而哲学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形式,它在整个人类认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中,肩负着与具体科学不同的特殊使命,这就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来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整体结构、普遍形式和一般内容,其中包括这种关系的建构前提、基础和实现形式、展开领域。

因此,它既立足于各门具体科学,又保持着对各门具体科学的超越性。

可见,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虽然都表现为人类思维与同一个现实的统一的世界发生关系,但由于思维的任务、目的和方式不同,各自的对象在范围、层次上也是不同的。

这里的区别实质上就是个别或特殊与一般、局部与全局、部分与整体、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区别。

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越是在实证的意义上被“驱逐”出各个具体的对象领域,它在总结概括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总体的把握和统摄,也就越显得必要和重要。

2、思维方式的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哲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黑格尔曾经指出:“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8页)又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

——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同上书,第7页)哲学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固然是一种反思,对于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也带有反思的性质。

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的总结、概括。

这种总结、概括就是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必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哲学思维作为一种概念式的认识,是通过一定的概念范畴体系来实现的。

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普适性的哲学概念、范畴是哲学思维的工具和手段,是哲学藉以把握对象的中介。

一般地说,哲学的概念、范畴之区别于具体科学的概念或狭义的概念,主要的正是在于它们的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深远的普适性。

有些概念即使为哲学和具体科学所共同使用,但它们作为哲学范畴时,仍然在抽象性和普适性的程度上与具体科学概念有所区别。

具体科学概念的实指性、实证性表现得比较突出。

当哲学要从具体科学中引进某些概念时,必须从哲学层次上加以发挥、改造,把它们提升为具有抽象性、普适性的哲学范畴。

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正是通过范畴的变换来实现的。

哲学的范畴同具体科学的概念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哲学可以将一些具体科学的概念引入自己的范畴体系,具体科学也可以将一些哲学范畴引入自己的概念体系。

但这种相互引入是经过了范畴或概念的变换的,因而它们的抽象性和普适性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无论如何,哲学思维有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体系,并通过它们来实现对对象的哲学掌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