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格式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格式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格式篇一:小学科学调查报告小学科学教学情况调研报告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骆健聪【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向。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构建创新环境,使他们想创新。

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关键词】小学生方向与路线掌握水平【正文】一、究其原因:由于这两年组织的实验考试和教研室对科学探究实验的加强督导,促使科学实验教学得到一定程度重视。

通过调研,与领导、老师交流,检查实验室和相关资料,看到各学校领导从思想上比较重视实验教学,实验开出率有所提高。

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也提高了,实验教师有实验资料性记录,有的资料比较完整。

一是课程教材的变化。

教师普遍认为现在的科学教材,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版式设计活泼美观,教学理念新、教学空间大,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科学,教材内容呈现方式贴近学生心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调查发现:学生非常喜欢新课标教材. 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

教师已经开始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移,教师上课注意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学习,特别是突出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从探究中学习,更加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体验着自信和快乐,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评价方式有了可喜的改观。

实验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三、目前课堂教学情况:目前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与以往的自然相比,内容更丰富,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广,在呈现形式上更为开放,而又缺少与教材相配套的资源。

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

教材内容以图为主,图文并茂这也导致教师难以把握设计意图,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更是无从下手。

科学教材中只有一些活动提示,没有知识点,开放性极强,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很高的教学机智,而且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调研中通过课堂教学明显反应出科学教师知识视野的狭小,知识储备量的欠缺,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无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急需提高。

(1)大多数教师依然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照本宣科,授课方法还是比较简单,科学探究过程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没有落到实处,不能很好的体现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新课标理念。

更不能体现教研室一直倡导的“以学论教,以学定教,有效愉悦”的教学理念。

(2)受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老师不敢带领学生走入社区,走向自然,有些观察和探究不能落到实处。

(3)难以把握教材重难点,学生活动随意性大,一堂课根本看不出教学目标是什么,有时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学生收效甚微。

(4)班额大,课堂教学难以调控,易出差生。

尤其是一些教师,同时教几个班的学生,面对的学困生很多。

校本教研情况:在走访的六所小学中,只有北关小学,南关小学和涞水一小这几所县城小学科学教师能搞一些比较规范的科学教研活动,其他地方因为每校一般只有一两个科学教师,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校本教研流于形式。

(5)实验教学情况:(1)实验设施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实验教学仪器与现行教材不配套。

课本上要求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所用的仪器、模型、标本、实物等实验用品实验室不足;而与教学无关的实验用品闲置太多;实验管理员多数是兼职,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对现有仪器与现行教材的实验进行摸底、整理、归纳,使实验室显得零乱;实验室的水电、防火等也达不到要关。

(2)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由于对“副科”的不重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大部分教师“重结果,轻过程”,教师上课时,教育的内涵,加之开设科学课所需的器材不足或不配套,实验开出率较低,有的甚至完全省略。

一些教师只是在上公开课,或有听课时才用仪器,平时上课使用的很少。

有时为应付上级检查,突击补写实验报告。

学校在常规管理中也重视不够。

综上所述,可见我县的科学教师队伍极不稳定,配备随意也导致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再加上一些领导、教师不重视科学课的教学工作,不能很好地意识到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成为阻碍提高科学课堂效率和使校本教研流于形式的重要因素。

四、教师队伍建设:调研中看到科学课任课教师配备较随意,除涞水一小有专职教师之外,其他学校一般由“主课”教师兼职,还有大多数学校由接近退休的老教师或学校领导兼任;我所调研的30位科学老师中有20位是今年才担任科学课教学的,一般是从初中调到小学的教师,或是年龄较大体弱多病的教师。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学校、老师普遍重视语文、数学、甚至于英语学科的教学工作(学校、老师们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这些学科的质量),所以“兼职”教师往往会根据担任课程的“主、副”地位分配精力投入,主科挤占科学课课时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于是科学课的质量就很难保证了 2.测试的问题、对象和过程测试题见附录测试的对象按照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本地区四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呼吸与健康”的内容。

因此,测试的对象选择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年龄分别是10岁,人数分别为45人。

测试和访谈过程某天下午,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由数学老师组织进行测试。

老师只负责分发测试卷和记时,不给学生任何的解题提示(包括不读题),直接让学生独立解答,学生认为做好了就交给老师,30分钟内完成的学生由老师记时,到30分钟时全部交给老师。

前后分三步进行,前两步分别限用30分钟时,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合作与交流,各自根据自己的情况解决问题。

测试后,笔者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初步整理,在整理的基础上,选择了部分学生逐个访谈,访谈在测试的第二天下午,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由本校数学老师协助完成。

3.测试结果掌握水平的层次与含义:结果分析:表1:各班第1题正确率和错误率统计表表2:各班第2题正确率表一、实验内容1、观看教学录像,初步了解教学的内容、对象和教学主要环节。

2、根据佛兰德教学行为分类表,用1分为抽样频率进行行为分析。

原始数据填入下表,并根据下表中所填数据计算能视频中各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及联结数据。

经过处理后的分类行为数据序列为:⑩–⑥–⑧–⑥–④–④–⑩–④–⑤–⑤–⑤–⑩–⑩–⑥–⑥–⑩–⑩–⑩–⑩–⑩–⑩–⑩–⑤–⑩–⑩–⑩–⑩–⑩–⑩通过行为组出现的次数统计有:⑩–⑥ 2次⑥–⑧1次⑧–⑥ 1次⑥–④ 1次④–④ 1次④–⑩ 1次⑩–④ 1次④–⑤ 1次⑤–⑤ 2次⑤–⑩ 2次⑩–⑩ 12次⑥–⑥ 1次⑥–⑩ 1次⑩–⑤ 1次迁移矩阵如下表:2、分别用30秒和1分的采样频率对教学过程进行采样,并记录其行为类型,并填入下表中。

分两表分别记录。

篇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表格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篇三:小学科学实验报告样本小学科学实验报告001【实验名称】茶汤对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1、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形态、结构及生理变化。

2、研究茶汤对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大豆种子若干,红茶、绿茶(产地:浙江富阳)。

【实验步骤】1、观察小麦、大豆种子类型及结构;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异同。

2、种子生活力测定(红墨水染色法)按1:60的比例配制成溶液、将种胚浸泡15分钟后取出观察。

种胚染成红色的为无生活力种子,不染色或染色较浅的为有生活力种子。

3、对小麦、棉花种子进行分组编号,将不同组别分别置于清水、红茶汤、绿茶汤环境下,观察茶汤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在培养皿内放滤纸,将种子置于滤纸上,定期以清水、茶汤处理保持种子处于湿润环境。

计算种子发芽率。

4、将浸泡后的植物种子采取两种方式培养:培养皿和花盆栽培。

观察不同组别植物的生长状况并比较。

量取幼苗高度并记录数据。

5、对两种植物进行耐旱性实验,观察对照组生长状况差异。

在适当时间内对培养皿及盆栽的植物不予浇水,观察植物生长状况并比较。

【数据分析】A:盆内及培养皿内不同组别小麦幼苗高度数据分析盆内小麦幼苗高度/cm清水红茶绿茶12345678910均高标准偏差confidence置信区间±±±培养皿内小麦幼苗高度/ 清水红茶绿茶12345678910均高标准偏差confidence置信区间±±±B:培养皿浸泡后不同组别小麦种子出芽率数据分析小麦种子出芽率清水红茶绿茶明显 142 6 14不明显 22 29 35总数 197 199 217明显出芽率不明显出芽率总出芽率C:连续两日内培养皿浸泡后不同组别大豆种子出芽率数据分析比较大豆种子出芽率清水红茶绿茶出芽数 10 2 1总数 67 63 65出芽率大豆种子出芽率清水红茶绿茶出芽数 53 41 53总数 65 49 67出芽率由图表可看出红茶有促进大豆(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的作用。

D:种子生活力测定:将50粒小麦种子用红墨水浸泡15分钟后切开种子观察,其中46颗种子未被染色或染色极浅,4颗种子被染深色。

E:耐旱性实验:干旱处理后小麦和大豆幼苗均出现枯萎现象。

复浇水后,各组别的恢复程度显著不同:○1小麦:清水组恢复最好,红茶组次之,绿茶组最差。

○2大豆:红茶组恢复程度最好,清水组及绿茶组次之。

由此推断红茶可能具有提高双子叶植物耐旱性的作用。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002【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的染色体【试验原理】DNA经弱酸(1mol/L)水解后,打开嘌呤和脱氧核糖连接的键,在脱氧核糖的一端形成游离的醛基。

这些醛基与试剂结合,形成含醌基的化合物,醛基是一个发色团所以具有颜色,因此凡有DNA的部位,就呈现紫红色。

【实验目的】不同植物根的分生组织,用染色剂染色后观察其染色体数目[材料和设备]普通光学显微镜,解剖镜,载波片,盖玻片,解剖针,镊子,滴管,酒精灯。

植物幼根(洋葱,芍药为益)试剂:(1)%的秋水仙碱水溶液;(2)固定液:冰醋酸95%乙醇(1:3);(3)染色剂:八羟基喹啉;(4)1NHCl,取毫升的浓盐酸加蒸馏水至1000毫升。

【实验步骤】植物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制片技术(1)取材:洋葱在培养皿中培养两天(带根长2至3厘米)取根尖;另取芍药根尖;(2)固定前预处理:将材料放入%的秋水仙碱溶液中小时;(3)固定:用固定液处理24小时,以后用95%的酒精洗涤,然后置于70%的酒精中保存;(4)解离:材料从70%的酒精中取出在水中冲洗3次后移入冷盐酸中浸泡3分钟,再放入60摄氏度浓盐酸中解离10分钟(水浴,温度恒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