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5、低血压和休克: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有低血压 如疼痛缓解而SBP仍<80mmHg,并有休克表现可 诊断为休克 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或1周内发生,约20%病 人可见,原因 ①主要是心源性,为心肌广泛(>40%)坏死, 心排血量急剧下降 ②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属次要 ③严重心律失常、血容量不足等
6、心衰:约32~48%在起病最初几天内或疼痛、休 克好转阶段出现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 为梗死后心肌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 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可出现右心衰表现 右心梗死可一开始即右心衰伴血压下降
高密度脂蛋白 (HDLⅡ) 载脂蛋白A (ApoA)
• 高血压:冠脉硬化者60~70%有高血压,高血 压损伤动脉内皮引发硬化,SBP和DBP升高都 与本病密切相关。控制高血压可以减少冠心病 的发病 • 吸 烟:造成动脉壁氧含量不足,促进动脉硬 化的形成吸烟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
• 糖尿病:加快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和引起动脉栓 塞。目前将冠心病和糖尿病称为“等位征”
冠心病
心血管医生将面对 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
冠状动脉解剖图(正面观)
左主干 回旋支
前降支
右 冠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 或/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 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
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ST段抬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V4、V5、V6 和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危险分层
心绞痛类型
低危组 初发、恶化劳力型,无静息时 发作 中危组 A:1个月内出现的静息心绞痛, 但48小时内无发作者 B: 梗死后心绞痛 高危组 A: 48 h 内反复发作心绞痛 >1 >20
Ⅰ级:极强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
Ⅱ级:较强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
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
Ⅳ级:静息状态下可发生心绞痛
冠心病危险因素干预
饮食治疗:保持理想体重, 低胆固醇、低脂摄入。 改善生活方式的十六字箴言
戒烟限酒、适当运动 合理饮食、心理平衡
降脂治疗:应用他汀类降脂 药物治疗使LDL-C降至2.6 mmol/L以下。 猪大吃大喝、不运动、睡懒 控制高血压。 觉,与许多冠心病患者的 控制血糖。 生活习惯相似,而且猪的
上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心脏神经症:疲劳之后出现,伴其他神经衰弱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性质更剧烈,伴心律失常、心衰和休克 其他心脏病引起的心绞痛:AS、AI、肥厚性心肌病 肋间神经痛:压痛、牵拉痛、咳嗽、深呼吸和身体转动时疼痛 Nhomakorabea
加剧
不典型疼痛:消化系统疾病、颈椎病等
心绞痛分级
根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分类分级:
一、发病机制
冠脉供血 心肌耗氧
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求 一过性缺血缺氧
心绞痛(AP)
心绞痛
心率 加快 心肌收缩 力加强 心肌张 力增加 冠脉 痉挛 循环血 量减少 冠脉狭 窄固定
心肌耗氧
冠脉供血
临床表现
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六大特点
部位:胸骨上或中段之后、心前区,手掌大小 范围,界限不清,不能用手指点明 性质:难描述,多为压迫、发闷、压榨或紧缩 感,病人难受 说不清的感觉,而不是绞毛巾 诱因: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 时间:多为3-5分钟,1-15分钟(95%) 缓解: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 放射: 左肩、左臂内侧、颈、咽或下颌部
【病因】
危险因素或易患因素(risk factors)
主要危险因素:
• 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 • 性别:男女比例约2∶1,女性绝经期后患病 可增加
血脂异常: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 危险因素
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载脂蛋白B (ApoB)
【临床表现】
(一)先兆 50%~81.2%在发病前数日至数周有前驱症状 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程度加重、持 续较久 硝酸甘油疗效差 诱因不明显 ECG呈明显缺血性改变 发现先兆及时住院,可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梗
【临床表现】
(二)症状 1、疼痛:最早、最突出的症状 常发生于清晨、安静时,多无明显诱因; 部位、性质与心绞痛相似 程度更剧烈,常伴烦燥不安、大汗、恐惧及濒死感 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颈部、背部放射而误诊 少数无疼痛,一开始即休克、急性心衰或猝死 持续时间长,数小时或数天 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美托心安(倍他乐克)50-100mg,bid; 氨酰心安(阿替洛尔 )25mg,bid。
三、钙拮抗剂:解除冠脉痉挛
地尔硫卓(恬尔心30mg, tid;合贝爽90mg,qd)
缓解期
4.抑制血小板聚集:aspirin 5.抗凝治疗:改善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6. 调脂治疗:降低 LDL 、 TC 、 TG ,升高 HDL— 稳定
• 遗传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 者,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 其他:饮食中缺少抗氧化剂;存在胰岛素抵抗; 血中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增高;病毒、 衣原体感染;口服避孕药等 • 如果撤除损伤因子或者运用保护性措施阻断病 变进程,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变是可以逆转的
冠心病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可有以下二大类: •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慢性缺血综合征(CIS) •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 非ST抬高性心肌梗塞(NSTEMI)、 ST抬高性心肌梗塞 (STEMI)。 • 慢性缺血综合征(CIS)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 的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 心肌病)。 临床上患者可具有一个或多个类型的临床表现,也可由 一个类型发展到另一个类型。
心脏结构与人类接近
心绞痛的治疗
β受体阻 滞剂(B) 硝酸 酯 (C) 地尔硫卓类 钙拮抗剂 介入或手 术治疗
心率 加快
心肌收缩 力加强
心肌张 力增加
冠脉 痉挛
冠脉狭 窄固定
循环血 量减少
心肌耗氧
冠脉供血
心绞痛的治疗—发作期
•
•
立即停止体力活动,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吸氧
使用作用快的硝酸酯制剂:硝酸甘油、消心痛
【病因】
危险因素或易患因素(risk factors) 次要危险因素: • 肥胖:促进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增加耗 氧量 ;侧支循环不易建立 (超重>10%为轻,>20%为中,>30%为重) >20%以上易患本病 • 西方的饮食方式:高热量、高动物脂肪、高胆 固醇、糖和盐者
• 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紧迫 感的工作者 • A型性格者:性情急躁,进取心和竞争性强, 工作专心而休息不抓紧,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 斗的人
4、休克、脱水、出血、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 心排血量骤降,冠脉血供锐减 • 心梗可发生在频发心绞痛者,也可发生在原来从 无症状者中 • 心梗后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均可 使冠脉灌流量进一步降低,心肌坏死范围扩大
【病理生理】
心肌梗死
心肌坏死 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排血量减少 血压下降、心率增快 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
2. 缓解疼痛:吸入或含化硝酸类药物,必要时
静脉注射,变异型可用钙通道阻滞剂;尽早应用
β受体阻滞剂
3.抗栓、抗凝治疗
4.介入治疗或CABG
心肌梗死 (AMI)
定义: 心肌缺血性坏死;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 少或中断使得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 肌坏死
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发病率逐年上升 死亡率极高,我国年发病率0.2‰~0.6‰
发作时ST段下 降幅度(mm) 持续时间 (min) TnI 或 TnT
≤1 >1
<20 <20
正常 正常或 轻度升高 升高
B:梗死后心绞痛
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防治
防治原则:
病情发展常难以预料,必须在医生的监控
下动态观察,疼痛发作频繁、难以缓解者需住院
治疗,除不溶栓外原则上和心肌梗死一样处理
1.休息、心电监护、吸氧、镇静、镇痛
三平板 运动心电图:
心电图负荷试验(踏车或活动平板):
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mV, 持续2
分钟,运动时出现典型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 ST段压低>3mm, HR<120, 血压下降:
提示三支病变
(二)运动心电图
运动前 运动中 运动后
运动中 V3、 V4、V5导联
ST段水平型
下移≥0.1mv 持续2min以
粥样斑块
7.介入治疗:PTCA—再通
8.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95%狭窄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后狭窄消失
〖2〗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一、定义: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
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
二、临床表现
胸痛的部位、性质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具 有以下特点之一: 1. 原为稳定型,在一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 程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发因素变化,硝酸类药物难 以缓解 2. 一个月之内新发生的心绞痛,较轻的负荷诱发 3. 休息或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发作时ST段抬高
2、全身症状 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后24~ 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呈正比,如 发热:T38℃左右,很少>39℃,持续约一周 心动过速或过缓 WBC增高、ESR增快 3、胃肠道症状 疼痛剧烈时常伴频繁恶心、呕吐、上腹痛、 肠胀气、呃逆 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 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病因与发病机制】
冠脉硬化 管腔狭窄超过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