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文件格式管理规定
公文文件格式管理条例
第一章格式管理规定
第一条公文一般由眉首、正文、文尾三部分组成。
第二条公文眉首一般包括文件名称、发文字号、签发人等内容。
1、文件名称由发文部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用醒目、整齐、庄重字体套红印刷,置于眉首上部,发文字号之上,居中。
两个以上部门联合行文,主办部门应排列在前。
2、发文字号包括部门代字、年份、顺序号,置于文件名称之下、横线之上、左对齐。
几个部门联合行文,只标注主办部门发文字号。
3、签发人向上级部门报送的文件,要由主要负责人签发,主要负责人外出时,由主持工作的负责人签发。
签发人姓名置于发文号的同行右端。
第三条公文正文部分一般包括标题、主送部门、内容、附件、发文部门、发文日期、印章等。
1、标题置于眉首之下、主送部门之上、居中。
标题一般应当标明发文部门名称、事由、公文种类,要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和书名外,
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2、主送部门是指公文的主要受理部门,应当使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统称。
一般置于标题之下、正文之上、左端顶格。
一般普发公文,可主送几个以上部门;向上请示,一般只写一个主送部门,不宜多头主送,以免责任不明。
如需同时送其他部门,可用抄送形式。
3、内容是公文的主体,要求情况确实,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文字简炼、得体。
公文如有附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应当加括号标注。
4、附件正文的补充说明或有关参考资料。
附件名称标于正文内容之后、发文部门之前,注明附件名称和件数。
附件与主件合订在一起,并在正文之后。
5、发文部门又称落款。
落款应当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置于正文内容末尾的右下方。
几个部门联合发文,应将主办部门排列在前。
6、发文日期一般署会议通过日期或领导人签发日期;联合行文,署最后签发部门领导人签发日期;法规性公文,署批准日期,发文日期应当以汉字写明年、月、日,置于发文部门署名的右下方。
决定等不标明主送部门的公文,发文日期加小括号置于标题下、居中。
7、印章除会议纪要外,应当加盖发文部门印章。
印章盖在年月日的中上方,上沿不压正文、下沿略压年月日。
如印
章盖在正文内容脱离的空页上,要在该空页的左上方标(此页无正文)。
联合上报的公文,由主办部门加盖印章;联合下发的公文,发文部门都应加盖印章。
第四条公文文尾部分包括主题词、抄送部门、印发部门、印发日期、印刷份数。
公文为函件时,文尾只包括主题词、抄送栏、份数等,且不注印发部门和印发日期;会议纪要用分送。
1、主题词反映文件主题内容的规范化名词或名词词组,置于发文日期之下、抄送栏上横线的左端。
函、会议纪要等的主题词不用横线与抄送、分送栏隔开。
2、抄送部门除主送部门外,其他需要执行和知晓公文的部门部门。
送往上级部门的为抄报,送往同级部门或不相隶属部门的为抄送。
抄送、抄报栏设在文尾主题词之下。
3、印发部门、印发日期和印刷份数印发部门是指印发公文部门的办公部门;印发日期是印发部门印刷公文的起印日期,一般印成×年×月×日印;印刷份数是文件印刷的总数,一般是根据发放范围、归档份数、发文部门留用等方面的需要来确定,印成共印×××份。
印发部门、印发日期和印刷份数置于公文末页下端。
印发部门和印发日期在同一行左右两侧,中间隔一定距离。
印刷份数置于其下横线右下侧、印发日期的下方。
第五条公文排版格式公文文字从左至右横排,左侧装
订,公文用纸通常用a4型(210毫米×297毫米),公文。